《我不是潘金莲》用扭曲恐怖的偏执,树得一杆大旗!

《我不是潘金莲》用扭曲恐怖的偏执,树得一杆大旗!_第1张图片
图源网络


范冰冰一直因为话题度大于作品质量,而遭受主流媒体人的唾弃,话说这部作品就是冲着为她正名而来的。虽然在本土收获提名未得荣冠,但她成功斩获第64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银贝壳奖。这个西班牙电影节历史悠久,具国际A类认证,是个受人尊重的电影节,范爷混迹娱乐圈也算有了盾牌了吧。

算了不多扯了,直接说说电影吧。

1.剧情:

个人对抗官僚体制的寓意非常明显。

不禁会让人联想起n年以前的《秋菊打官司》,当然,你硬要比较,我也没办法。

因为在个人看来,这是两部完全不同的剧,《秋菊》就是一部正剧,在当时的时代语境下,非常显得珍贵和有共鸣。而此剧却透着诡异和不可言说的黑暗。

可黑暗和诡异,正是刘震云的魅力!

剧中的李雪莲为了一个法理上讲根本站不住脚的诉求,一路打官司,一打就是十几年,让人看了越来越感觉到扭曲和恐怖。

虽然,剧中一路烘托和合理化她的行为和动机:从各级官员的反省式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们认为李雪莲事件的存在,就是官僚体制的僵化和公职人员的怠惰造成的。

呵呵,电影的讽刺之处确有其合理之处,但是李雪莲个人的遭遇是带有可悲的原罪,她的行为透着愚蠢的执拗,难道不是吗?


《我不是潘金莲》用扭曲恐怖的偏执,树得一杆大旗!_第2张图片
图源网络


2.角色:

李雪莲的确是受了委屈,可这是坏在她遇人不淑,并非法律不公。

早期的她为执胸中一口气,奋力抗争,这样不认命的精神,我认为是在一个村妇身上是十分可贵的。

可坏就坏在她为了这注定难抒的一口气,一跟头栽进了一个可怕的深渊:迷失,偏激,散失现实感。

这时候的李雪莲活着,可她已经不是活在现实中了,心理学上有一种状态形容一个人失去了现实感知能力,狭隘地活在了自己主观的世界里,和李雪莲的状态非常类似。

可这种状态很危险,一旦现实刺破他们的这层隔膜,他们就会崩溃。

剧中李雪莲在得知前夫去世的时候,突然身心奔溃,最后决定寻死,不就是这个预兆吗!

都说人的生命和意志是非常脆弱的,有时候,你真的确定你是自由的吗?

算了,扯远了。

剧中还有一干官员,法院法官、院长、县长、市长、省长等,对他们的人物形象刻画,倒也真实,没有吹捧也没有黑。这个可以参见知乎答友:如何评价《我不是潘金莲》

3.构图

这是我认为本剧最棒的地方。据说预告片流出的时候圆形画面构图就轰动了一把。

有不少行内人士也参与了评价,在局部圆形视野内呈现剧情,对构图、光线、运动的拍摄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演员的表演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信你看范爷的脸,表情,和走位。

嘿嘿,这拍摄的技巧咱们也不在行,直接说直观的感受吧:

一开始的确如网友所言,会有一点点“偷窥感”,可随着时间延长,这份感觉消失了。

然后,电影一开始从宋朝小品画:水浒传的故事开始,随之切入电影标题和剧情,流畅有韵味,颇具古风。

通片的原型画面设计,既复古又有趣,宋朝小品画在团扇上的图样,生动很有古意。


《我不是潘金莲》用扭曲恐怖的偏执,树得一杆大旗!_第3张图片
图源网络


4.说一说李雪莲这个角色:

她是片子的主角,浓墨重彩的人物。

她的遭遇,我会同情,然而只是她遇人不淑。

村妇的人设中一般都有固执、偏执,甚至愚蠢的成分。这是我们文化和教育和暗疮,李雪莲的故事往这方面去多做思考,会更有收获和深度。

而不是,如豆瓣网友一边倒地觉得该片因讽刺了官僚主义,公职人员而有深度。

这种所谓“深度”如知乎答友所言,在了解我国基层公职人员情况的人来,就是啪啪啪打脸。

来做个假设:李雪莲有过硬的法学素养和文化素质,剧情一开始就over了:

不会有轻信丈夫假离婚骗取超生名额;利用法律漏洞反将自己引火烧身的愚蠢也不会发生;

即便离婚也会做好相应的产权保护措施,不会最后人财两空。

可笑是,一场长达十年的自我固见,缺乏法理的执拗,竟不惜以自杀的形式,来骗取观众的同情和共鸣,痛踩官僚主义,树得好一杆大旗!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不是潘金莲》用扭曲恐怖的偏执,树得一杆大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