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我有缘去丽江参加了一个神秘的九日闭关修炼,其间发生很多诡秘的事件实在不好意思与人言道,恐朋友以为我误入邪教组织。但是修行中老师反复提到的量子科技、量子纠缠等却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所以回来后一直打算研读一些相关书籍来辩证一下这次的辟谷到底是“高科技”呢?还是“封建迷信”?
可惜翻看了wiki推荐的论文发现实在晦涩难懂,究其主要原因还是物理基础太差。求教老师,给推荐了Richard DeWitt的《WORLDVIEWS---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并且送了一本台湾译版我。他说如果国内的物理课本能这么编写,同学们当年不知道会少挨多少顿揍了。/(ㄒoㄒ)/~~
从小我爸妈就教育我要当个科学家,于是一直希望能够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是学校的数学物理课本都是乏味的,只有公式和推演过程,然后就是无穷无尽的题海。从来没有一本书把那么复杂的科学知识,结合当时的人物和历史背景,轻松诙谐的配图,层层递进的深入分析到哲学层面。也不知道是不是台湾翻译的原因,孤陋寡闻的我对“科学哲学”这个概念都是第一次听说。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
PART 1,基本问题,主要介绍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的某些根本问题及基本概念,包括:什么是世界观?什么是真理?尤其令我深思的是关于经验事实与哲学/概念性事实的解说。发现科学研究中和日常很多主流的宗教一样,都强调信念的重要性。
世界观并不是把分散、独立、无关的信念凑在一起,而是一个紧密交织的信念体系。
PART 2,从亚里斯多德的世界观到牛顿世界观的转变。
亚里斯多德认为,实体是由其“本性”来呈现,万物之本皆有其最终目的因。个人成长变化之目的是为了成为一位有智慧的人;重物运动变化之目的是要朝向世界的中心地球;亚里士多德引用目的因结合了宇宙学、物理学、哲学与伦理学,由此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并成为日后托勒密地心说的依据。
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哥白尼、伽利略、克卜勒全力主张实体是由“数”来呈现的,简单、和谐、对称的几何结构才是真正的实体。牛顿将此数学观结合笛卡尔的机械论(自然现象应由,且只可由,质点与运动来诠释),加上自己的创见,创立了力学概念及运动三定律,从而将天体与地表两个截然不同的现象结合起来。牛顿所创的机械论世界观取代了目的论世界观,开启了创造力十足及成果辉煌的科学世纪。
这部分读下来,大概明白为什么钱老临死前会觉得现行中国教育制度培养不出尖端人才了。而我也会战战兢兢的反思,我会不会把本来是天才的孩子给“教”傻了,用那些曾经自以为是的老套经验?
想象力与创造力更胜于知识----------爱因斯坦
PART 3,科学与世界观的近代发展。这部分也是当时参读此书最感兴趣的一部分,主要讲解了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量子理论以及演化论概要。
这一部分尤其有趣。作者介绍了狭义相对论中的时间膨胀及长度收缩(配着萌萌哒图示),推翻了大家长期以来所认定的绝对时间与不变距离,并以时空的几何结构,诠释自遥远恒星所发出无质量的光线,在通过太阳附近时,会受到引力的影响而偏转,修正了牛顿世界观中的重力观点。
爱因斯坦1935年提出EPR思想实验,主张量子论是不完整的,因为有某些“隐含的变量”没有被掌握,并认为量子理论违反了最基本的“局部性”原理。最终此论战在30年后由贝尔定理及阿斯佩实验理清:物理上因果性的影响与统计上的相关性有区别,从而指出爱因斯坦的局部性原理是错误的,主张遥远的两个位置上所发生的事件,彼此之间是可以互相影响的。因此,目前尚无人可确切证明量子理论是一个不完整的理论。
尽管作者全文逻辑清晰,文字简练,可是这本书仍然不属于亲切易读型,但是跟那些论文和核心刊物比起来,简直就又是幼儿读物搬的救命稻草。鉴于本人基础物理水平退化到小学,哲学尚未入门,所以我读起来颇为费劲,尤其是很多理论需要不断的推演公式,所以往往一两个小时也只能看明白一个小章节而已。
上面啰啰嗦嗦说了那么多,只是想给自己并没有啃完这本书找借口而已。尽管只艰难的概览了一遍,但这本书就像给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大门,那些曾经看到就会直接跳过的公式变得形象生动甚至可以说极具美感。那些曾经需要死记硬背的知识点,现在看来却不得不感慨哥白尼、牛顿、爱因斯坦这些大师们的想象力。也是生平第一次发现科学之美。
所以力荐此书给喜欢或不喜欢物理的同学们,如果你喜欢物理自然此书不容错过,如果你不喜欢物理,也许阅读此书后就能爱上呢?
爱因斯坦: 人类文明里真正的创造物实为科学。
由于白天看《世界观》脑力消耗比较大,所以为了调剂,夜晚睡前的书籍改为了蔡志忠老师的漫画。为了配合《世界观》的哲学篇,特地选看的是蔡老师的《老子说》。
蔡志忠老师大家都知道是位长期占领图书排行榜的富有的漫画家,但其实IQ180的他在物理数学方面也颇有研究,曾经闭关10年推演他的“时间方程式”验证“爱因斯坦是错的”。
前年,他正在筹拍电影,而我司有幸邀请到他来做个讲座,这次近距离的接触让我发现,人这个物种的差距其实是巨大的,总有些天才好像跟你不生活在一个次元一样。他总是寥寥数语随便配个简笔画,就能给你解释清楚“活了几十年都不明白的道理”。那次讲座一个多小时,无数次醍醐灌顶,感觉都被泼成“渐冻人”了。至此开始阅读收集他的作品。
《道德经》有太多的版本,本人古文不精,所以每次看的都是他人咀嚼版。这种咀嚼版有时候读起来甘之如饴,又过阵子回望觉得如同嚼蜡。总觉得文字由于其本身的限制,本就很难长期准确的表达其身心感悟,而蔡老师则是用简笔漫画来表述他的理解,甚为有意思。 每次看他的漫画总有不同的感受。偶尔遇到有意思的point也会share给先生看,结果发现两人对同一个故事的解读竟然大相径庭。大概是因为彼此的心境不同的缘故吧。这次搭配《世界观》同看,发现两者就如薯条和番茄酱一样合拍,尤其是量子,跟“道”有非常多相似之处。貌似有点理解为什么牛顿晚年研究圣经了,如果当年他研究的是《道德经》也许会有不一样的科学突破呢。
P.S. 参加写作营以来,每周提笔都会十分质疑自己的写作能力。 感觉提笔前千般感悟能说尽宇宙道理,提笔后却只能盯着空白屏幕上闪动的光标发呆,好不容易憋完作业又觉得前后不通毫无中心思想简直一堆狗屎啊。一开始觉得是自己长期疏于写作导致的状态不佳,后来慢慢发现你丫就是眼高手低没想明白啊! 现在每天早上从入厕打开微信开始,就要批阅无数人生哲理,然后出行堵车时还要听听几本高深读物...... 总让人有种不断升级刷新版的错觉,可是为什么连写个一千字的书评都大不如当年了呢?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