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变黑车是新政逼的么?

本文约1125个字 阅读需2分钟

今天的某报头版头条报道了一件事:以前跑网约车的部分外地牌照司机,现在开始跑黑车了。

网约车变黑车是新政逼的么?_第1张图片

按照该报的说法:
随着网约车平台对非京牌车的限制,黑车市场有抬头趋势,一些黑车司机则明确表示,自己曾经是开网约车的,但是现在“不好干”了,转而开起了黑车。

于是网上有一些人,特别是一些非京籍人士开始议论,说这是“新政逼出黑车”来了。
我特别想问一句:如果没有网约车,就没人开黑车么?

**◆ ◆ ◆ ◆ ◆ **

其实大家都明白,并不是网约车平台诞生了黑车这个行当,而是很多黑车司机在网约车平台崛起的时候,趁机加入到平台上,一来方便揽客,二来也找到了平台支持。
但这其实跟网约车最初的初衷并不符合。最早提出“共享经济”模式的网约车,其实是说有车族分享自己车上的座位,而不是为了诞生一个出租车集团。
但是即便在国外,也有网约车成为专职的运营车辆,这倒不是什么问题。
只不过,当平台受到政府压力开始清理非本地拍照的车辆,一些原本是黑车司机的人转回去当黑车司机是不可能的么?


网约车变黑车是新政逼的么?_第2张图片

可能有人会问:你凭什么说这些人是黑车司机出身?
能问这个问题的人,脑子应该算是很聪明的,但是不要忘了这次舆论引领者是某报,那么我其实也挺想问问:你们报道的这些网约车司机,没有网约车以前是干什么的?
这难道不是你们报道该说明的么?
**◆ ◆ ◆ ◆ ◆ **

实际上,某报采访的这几位网约车司机,没有一个说明了自己之前的职业的,而对于这些网约车改成黑车的小背景,文章是这么交代的:
网约车新政出台之后,不少司机发现自家车辆的轴距和排量受限,有些车辆甚至快达到8年报废期,如果要换一辆新车,继续开网约车的收入能否还得起车贷?

那么这就是个很有意思的是,快到8年报费期的车,现在不是网约车出现后购置的,之前这些车是干嘛的?
这家媒体似乎并不关心,只不过接着新政和网约车平台减少补贴时导致的叫车难,利用民众的情绪来一次宣泄罢了。
更可笑的是,《某报》在举出的例子中,头一个就打的自己脸啪啪直响:
朱师傅的车是京牌,尽管滴滴派单的强度还能适应,但最终,他又回到四惠附近,这个离家不远的地方开起了黑车。朱师傅说自己不开网约车的原因一个是网约车平台的相关奖励没有以前多了。

这我就不理解了,这位京牌司机因为补贴少了不开网约车,跟某报文章开头“随着网约车平台对非京牌车的限制,黑车市场有抬头趋势”的说法难道不是满拧么?这不是恰恰说明有些网约车司机是因为平台而不是因为清理非京牌去开黑车的么?
至于平台补贴变少,这难道不是因为网约车并购出现的必然结果么?
举这个例子究竟想说明什么?
**◆ ◆ ◆ ◆ ◆ **

实际上,这篇报道最大的问题在于,所有对所谓黑车司机的采访,全都没有核实,比如这位朱师傅说的理由,你怎么证明他之前开过网约车?你怎么证明他是因为钱少而不是因为早投诉被封号?
于是,他说他是网约车司机改行过来的,记者就信了,将一个道听途说凑一凑,这就成新闻了。
我更好奇的是,记者怎么证明是因为网约车新政导致的黑车抬头?平时记者就在这些地方打黑车么?所谓“抬头”又如何证实呢?
或许现在叫车是变难了,或许新政也确实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我有时也会因此烦恼,但是我还没到被别人的忽悠利用情绪的地步。
我倒觉得,有些人“道听途说”的毛病,似乎才真是有点“抬头”了呢。
(作者:梁千里 原创文章转载需授权并注明出处,首发微信公众号“记者梁千里”,本文已入驻快版权“原创作品转载平台”)

你可能感兴趣的:(网约车变黑车是新政逼的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