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逻辑之论说、演绎与一致性

推理和论说

无论是关于事物的某种看法,还是某种理论,人们都会用一些句子来表达,这些用来表达的句子,可能是真句子,也可能是假句子,比如说人们会认为“地球是圆的”是一个真句子,而“地球是方的”是一个假句子。可见对句子真假的判断,我们会直接考量句子的内容,但通过直接考量句子的内容,有时候并无法判断一个句子是真还是假,例如

“世界第二高峰是乔戈里峰”

在我们并不知道世界第二高峰是不是乔戈里峰时,直接考察句子的内容是无法确定这个句子是真或是假,但如果有人告诉你如下内容,并确定以下句子都是真句子:

世界第一高峰高度为8844米
世界第三高峰高度为8586米
乔戈里峰高度为8611米

如果上面三个句子为真,那么就可以通过这三个句子来推论出“世界第二高峰是乔戈里峰”这个句子也是真的。在上面的推理过程中,三个句子称之为前提,而“世界第二高峰是乔戈里峰”则称之为结论,从前提得出结论的过程,称之为推理,而前提结论这四个句子的集合,称之为论证或者论说

论说的好坏

对论说好坏的判断,就是类似于判断“因为 A 与 B,所以 C”有没有逻辑性可言。因此,评判一个论说的好坏,用通俗的语言来讲就是这个论说有没有“逻辑性”,在日常口语中,我们经常会说“你这个人讲话怎么这么没有逻辑啊”,“你这么说完全不符合逻辑”,我们也许不知道,但当我们说这句话的时候,实际上也就隐含了我们对论说的好坏的判断。

判断论说的好坏,并不是在判断结论是真还是假,而是在判断整个推理过程是否合理。如以下例子:

前提:
美国公民每个人都有一个社会保障号码
Jack 是美国公民
结论:
Jack 拥有一个社会保障号码

因为能从前提正确得出结论,因此我们称这个论说为好的,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符合逻辑”、“有逻辑性”。但考虑以下句子:

前提:
人都是猪
Jack 是人
结论:
Jack 是猪

这个论说,虽然它的前提有一个是假的,但根据前提,是能正确得到“Jack是猪”这个结论的,因此我们也称这个论说是好的。再看以下的例子:

前提:
企鹅都是鸟
猴子都不是企鹅
结论:
猴子都不是鸟

这个论说是坏的,因为我们会说,不是企鹅的不一定都不是鸟。所以这个推理过程是不严谨的,因此我们称这个论说是坏的。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来,判断一个论说的好坏,不是看它的前提或者结论是真还是假,而是看它的推理过程是否满足我们经常说的“符合逻辑”。

对任何一个论说,如果从其前提能够合理推出结论,该论说就是好的;如果从其前提不能合理地推出其结论,该论说就是不好的。

演绎

演绎是推理过程采用的一种方法,演绎要求每个推理步骤,如果不是前提、定义、预设、公理、假设或者已经从这些东西“合理地”推出的命题,那么一定是从它们用某些明确的规则得到的。也就说,演绎在其从前提到结论的任何中间过程产生的命题,必须是在已有的前提的基础上推理出来的,直至最后推理出结论。
有一个有趣的例子,据说,有人曾针对古典逻辑“从假命题可以退出任何命题”这一特点向罗素挑战,要他从“2 + 2 = 5” 推出 “罗素和教皇是同一个人”,而罗素当即以演绎的方式做出如下的回应:

2 + 2 = 5
2 + 2 - 2 = 5 - 2
2 = 3
3 = 2
3 - 1 = 2 - 1
2 = 1
罗素和教皇是两个人
罗素和教皇是同一个人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都知道 “2 + 2 = 5” 这个前提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假的,但演绎和好的论说一样,并不考虑前提或者结论的真假,而更关注推理过程是否是合理的。

一致性

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说某人言行不一致,这指的是此人说的和做的不一样。但在逻辑中的一致性,是指不自相矛盾。例如以下例子: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在任何解释下,如果这两个命题之一是真的,则另一个不可能是真的;所以任何解释都不能使这两个命题同时成立,我们称这为不一致。有些命题集合虽然只含一个命题,但仍能导出矛盾的命题,例如:

这位理发师为且所有不为自己理发的人理发

通过这个命题,我们可以知道:

  1. 这位理发师只为那些不为自己理发的人理发
  2. 这位理发师为所有不为自己理发的人理发

因为理发师自己的头发,它要么自己理自己的头发,要么不为自己理发。但是,如果他为自己理发,就跟 1 冲突,他如果不为自己理发,那么根据 2, 他就必须为自己理发。

对于每一个理论,如果从它不能演绎出任何一对矛盾的命题,那么它就是一致的,否则,它就是不一致的。

符号逻辑之论说、演绎与一致性_第1张图片
扫一扫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

你可能感兴趣的:(符号逻辑之论说、演绎与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