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时间”几乎是每个女性职场人的状态。没时间恋爱,没时间生病,没时间伤心,以及,没时间“怠机”。
随着年龄增长,职场女性犹如表演杂耍的杂技演员,将事业、婚姻、孩子、老人,这几个水晶球不停地在双手间抛起,负隅顽抗,惟恐一不小心,有一个就会触地破碎。
但也有乐观者说,无论何时,活得漂亮的女性,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她们善取舍、善求助,善于在看似“待机”的时候,积聚能量,伺机而发。
终身成长,是女性永恒的话题。
年龄不设限 伺机而动
“我沉浸在别人的江湖里,却太晚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这句话来自颇具学术价值的《就要一场绚丽突围:30岁后去留学》。书的作者范海涛,是一位3岁女宝的妈妈;传记作家;一位在任何年龄都愿意“突围”的人。
第一次冒险,是由记者向传记作家转型的经历。“当时我在国内主流媒体做了8年记者,碎片化的记录、经验的重复,令我渴望做出变化,渴望能产出更有价值的作品。”范海涛称,“我给自己设立了一个目标,我要突破人生的舒适区。”
于是,范海涛在社交平台上不断记录着自己的发现以及所感所悟。“当时并没有什么别的想法,只是觉得,既然喜欢把玩文字的魅力,就要把有些经历和灵感,立即写下来。这是记录自己的方式,也是修炼写作能力的途径。”范海涛说。成年累月的积累,使她不断赢得业界大咖的尊重与认可,亦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粉丝,靠文字之美,证实了自己。
与此同时,作为财经记者,她沉下心来认真地将每一次与采访人物的对话,打磨成与众不同的精品。在那段时间中,大量独家新闻、独家观点,见诸报端。更为重要的是,她将海量阅读变为一种习惯。据海涛回忆,当年,那套《近距离看美国》被她看了很多次。并对于非虚构写作,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回望这段“待机”时光,所有的经历与储备,均为日后的选择,埋下了伏笔。
(范海涛近照)
2009年,范海涛与李开复博士联手撰写了《世界因你不同》,并一战成名。随后,在接到了包括徐小平在内的诸多自传邀约的时候,她又一次站在了选择的“十字路口。”
“当时我非常犹豫。这是因为,去美国读书一直是我的梦想;可我又面临年龄的问题,三十岁,大多数人觉得,应该考虑的是结婚生子,追求稳定。”当时,范海涛不断自问,“你眼中更好的自己,是站在全球化视野里脱胎换骨的人,还是在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里,实现一夜暴富收获功名?”
她最终决定,30岁去留学。成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专业的第一位中国人。毕业后,她回国创立“海涛口述历史·人物传记工作室”。2017年,《颠覆者》问世。2020年2月,她在脉脉上发布动态称:昨天签认了出版合同,人生的第四本书正在精心修改当中。
范海涛说 :人生既要能接受自己浮起来,又能沉得下去。只有沉得深,浮出水面时,才能精彩漂亮。
家庭与事业 懂取舍是一种智慧
作为一名职场女性,一位“待机青年”,成为妈妈的范海涛也一度面临着事业与家庭平衡的问题。“比如今年春节这几天,我的第四部书马上要交稿,而家里没有人能看孩子,于是3岁的孩子就自己一个人坐在地毯上玩,我在她旁边工作。”范海涛坦陈,“那一刻觉得,所谓家庭与职场,真的是完全平衡不了,这就导致自己有很强的挫败感。”而现在,她的看法是,没有所谓的平衡,一切只关乎选择。
范海涛笑称,自己研发出了“结构性带娃”的做法,即将孩子的时间分为几个构成,有些部分是必须由妈妈亲自陪伴,比如品德教育和亲密关系的培养,包括亲子阅读和课程挑选,这就必须由妈妈亲力亲为;也有一部分是可以外包出去的,比如做饭穿衣等日常生活,那就交给其它亲属或者阿姨。
“孩子太小了,特别需要妈妈。所以在每个传记项目之间,我会花一个整块的时间来陪她,在“待机”的时候,陪伴家人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事。而一旦有工作来临,则立即全心投入,提高效率。
“待机是一种状态。无论什么年龄身处什么阶段,都不要放弃。”范海涛说,“放弃努力,就是老了。”
战疫时期 兼职公益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任敏最近很忙。身居武汉,在此次战“疫”中,她不再仅是温婉知性的大学老师角色,而是像个“战士”一样,冲锋陷阵。笔者的微信留言,她是隔天经三催才回:我真是忙不过来!好朋友,你别写我了!
任老师最近在做“抗疫”四件事。
作为学者,她加入了三个抗疫支持团队,展开紧急调研、形成研讨报告,向相关部门递送多项政策建议;此外,过去一个多月,她持续帮助在医院与基金会、民间团体、私人捐助之间进行捐需对接。
作为多年执业的心理咨询师和社会工作师,任敏持续关注医护人员,尽力给予心理支持和资源支持。
比如,“一位护士长曾说病区里患者的情绪需要疏导,病人情绪不好不利于治疗。我列了书单,我以前武大的学生联合企业促成了捐助。我也找一些电子书,比如《追寻生命的意义》、《枪炮、病菌与钢铁》、《巨流河》、阿城小说集给护士长转发病区患者;并收集催眠音乐给她,建议在病区播放。”
此外,受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委托,任敏带领“行走的社工”,联合专家、“社工共振”团队开设“疫情中的哀伤辅导”及“疫情后的哀伤援助”系列课程,自2月17日始,隔日直播。
……
说到“怠机”,任敏笑称:“我没法‘怠机’,所以总问自己是不是电量可以更足、再足一些。如果‘怠机’理解为生活里相对散漫舒缓的状态,那你知道的,我就只有在哈佛的那三年。”
持续成长 论“待机”与“爆机”
在朋友们看来,任敏是个“电量充足”的人。她做事投入、善观察、爱思考,总在提问。她当年偶然获得哈佛访学机会就与她这些特点不无相关。
(任敏近照)
“2014年,哈佛大学Frank Dobbin来武汉大学讲学,作为从武大转调到华中科技大学的老师,我自然地就想把他请到华中科大来交流一下。我先跑去武大听他的讲座,当时他在做公司的多样性研究,我提了问题,他回答时评论一句说,“你提的问题实际上是我接下来要做的。”然后,在他到“华科”做讲座的时候,我又提了两个问题,他回答时又说:这也是我考虑接下来研究的问题一部分,它们相互关联。后来他跟我开玩笑说:你是不是能听到我在哈佛的组会……”
于是一年后,她就坐进去哈佛的教室,此后参与了三年的研究组会。
谈及“待机青年”,任敏说:“我理解的‘待机’就是你持续而重复的生活中的一段插曲,我们可将其视作转换人生的契机。经过待机,换一种活法。”
“对我个人来说的话,在哈佛的三年待机状态对我有改变。去之前我是非常纠缠于绩效的人,去那里后发现全世界最聪明的人都还常常郁闷觉得自己不够能干,那我还是……安心地做自己吧,哈哈。回来后,我就想更多的去爱,而不是去计算。所以很多人发现我大变样了。”
在任敏看来,眼前的“疫情”对很多人来说也是待机的机会。“我所接触的医护人员都说‘经此一疫、大获成长’,我幸运能陪同他们经历这场成长,对此也感同身受。当然,应该说被禁足的普通人更像是处于待机状态,医护们则都快‘爆机’了。”
“‘待机’并非都是闲适,‘爆机’并非都是损耗,不管是哪种状态,我总是倾向于追问自己:我从中获得了什么成长?”任敏常对她的学生们说,“成长是我们唯一重要的功课,因为保持成长,你就总是可以见到不同的自己,如此过一生胜似几辈子。”
社会责任永远不“怠机”
行文至此,很想致敬每一位女性职场人。家庭与事业的平衡原本不易,她们以女性独有的智慧、温存和坚韧,承担社会责任的大爱之心,更令人钦佩。
对于任敏来说,当下的战疫,令她和团队全身心投入公益, “算是处在爆机状态吧,哈哈”。在她看来,艰辛的背后,是精神上的充实与升华,也更清楚地认识了自己——“我每天都在消耗这个世界的能量,现在,我更在乎自己是不是在给它一个正向的回馈,这个世界会不会因为我,在诚善美向上的方向上有些不同。”
而范海涛则在口述历史的专业上,以文字记录真实。“我总是想起在美国学习口述历史的那段时期,导师会谈到口述历史学家的社会责任。挖掘真相、还原真相,本身就是一种社会责任。让未知的声音开始发声,也是一种社会责任。”
范海涛说,我坚信,有些东西,进入了生命的底层,比如对世界的责任,有了就不会改变。“这让我想起《成为乔布斯》里的那句话,改变世界和影响他人是与生俱来的事情。我们都应该在我们的精神世界,升起一面海盗旗。”
作者:小贝
编辑:大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