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站在台阶上双腿下蹲,双臂随之摆动,一边跃跃欲试地向我这边看过来,等待我的默许——
她腾空,落地,扭头对云云说,真的很容易——
迟疑中云云开始晃动双臂——
云云一跃而起,刚到半空中就被恐惧捉住了双脚,想要挣脱——
云云脚背着地,随后整个身子软软地缩倒在地——
云云满脸的笑意一瞬间僵住,有点想哭,又终于忍住——
这几个镜头就像闪回中的胶片,刺啦,刺啦,刺啦,一帧帧从我眼前闪过,循环放映...
生活中的每一次偶然都能改变人生的方向:如果画完画,我借故晚上有课而带豆豆先走;或者,路上没有偶遇曾有过一面之缘的墨墨妈妈;如果与墨墨妈寒暄的时候,二年级的默默没有身手矫健地从四层台阶上一跃而下;如果豆豆作势要跳的时候,我遵从内心的不安制止了她;如果豆豆跳下来后,我们及时制止了试探中的云云......只要其中任何一项成立......
在数学方面,总的说来,豆豆是个好学生。她认真听讲,书写工整,经常受到老师热情的表扬。但是光鲜之下,真实的情况却是,只要碰到超出单纯运算,需要逻辑推理的题目,她就开始如梦似幻,云里雾里。直到最近我才不得不正视这个现实,并且正在考虑采取点什么措施进行补救。
就是在这个时候,第6单元的数学测验款款而来。考试前夜,我只好临时抱一下佛脚,拿出最近几次的周练卷,打算把所有订正过的题目重新给她做一遍。
这时,一个从上学期开始就反复出现的题型又一次跃入眼帘:7+()<18,()能填几个数,A.9个,B.10个,C.11个,D.8个。为了帮助她彻底搞清此类题目,我算得上是肝脑涂地了,可是,于她的印象总是不太清晰,一旦出现变形,她就必然做错。
果然,拿到题目,豆豆还是毫无自信,暗自琢磨一会儿,给出来一个很不靠谱的答案——在上面的两个括号里各填了一个选项。
“7加上一个什么数,结果小于18,这个数有几种可能性?前面的括号只是题目,不要在里面填写答案!“我本想启发一下她的思路,声调却没控制好,”这道题昨天讲过,前天讲过,可以说最近天天讲,但你还是做错,你到底听懂了没有呢?”
她竟然也急了,“我懂呀!我刚才是不小心看错了呀!不信你再给我出一个!”
“不用再出一个,你就把这一道的正确答案做出来!”
她又埋头思考了一会,抬头舒一口气,很肯定地说,选10!
我沉痛地说:“豆豆,数学不是猜谜语,也不是为了掩别人的耳目,懂不懂只有你自己心里最知道,骗过了妈妈也没用,考试的时候做不出就是做不出!”
“我懂呀!我就是懂呀”她开始哭闹,尖叫。
现代的教育理论真是让人头昏。
前面刚说过,孩子是面向未来的一粒种子,单凭现代人的短视,永远看不出明天他会开出怎样鲜艳的花来!因此,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教授和纠正,而在于提供安全的环境,供其自由发展;与其呆坐桌前研究一些超过其智力水平的知识,不如奔跑出去跟小朋友们一起玩耍;也许只消再多等一个星期,当他大脑里的某个特定的脑突发育成熟,再抽象的理论都可以在分分钟之内被吸收和运用。
另一个访谈就变了,演示如何妙用计时器训练孩子远离无理取闹:三岁孩子3分钟,五岁孩子5分钟,十岁的孩子10分钟,但凡哭闹就强制这些时间冷静,直到孩子能够使用正常的语言表达想法,才能满足他的要求。教育孩子被精练地总结为:不断的“光和热”,常常的“风和雨”,偶尔的“雷和电”。
于是,当两种理念在我身上同时作用,我像染上了疟疾一样浑身忽冷忽热;在由云云受伤而引起的内疚和自责已经无声无息地潜入我的潜意识之中时,我与我梗着脖子说“懂”的女儿狭路相逢!
我抬手指着墙上的钟,“我让你先冷静一下,等到分针指到6的时候,你再来好好跟我说说,你到底懂还是不懂;如果懂,刚才怎么会做错的;正确的解题思路又是怎样的!”就连傻子也知道这个妈妈已经非常不冷静了!
我女儿可不傻,面对一个火冒三丈的,无法理解自己切身感受的妈妈,她走投无路,只能是哭闹,管你是5分钟还是50分钟。
我盯着她不断晃动的任性的脸,感觉彻底的溃败:我的女儿拒绝正视自己的不足,我却对此束手无策。“偶尔的雷和电”就像闪电一样击中我的全身,我一巴掌打到她的脸上,她还要扬起脸叫,我又反手一巴掌。这下她不叫“懂了,懂了”,而改成了“疼,疼”...
那种蒸腾在我女儿身上的,像燥热的夏天一样,无法除去的浮躁,终于被这一场雷电击毙了。她终于愿意静下心来,再听我把这道题目重新讲一遍了。当我为了她准确地解答出接下来的两类类似题目而给予热情表扬时,她似乎已经全然忘记了刚才的恩怨,重新露出喜悦和害羞的表情,并开始与我亲近...
这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动手打孩子,也真切体会到了对毫无反抗能力的弱小者实施暴力时的那种变态的快感,我为这种陌生的情愫而深感不安。
当她说“我懂了”的时候,她在本能地拒绝妈妈的重新讲解。她知道即使再听一遍,已经听懂的内容早就“懂了”,而超过她的理解范围的内容——根本就“无法识别”。因此,她的“懂了”并不是一种刻意的掩饰,反而是一种最真实的情感表达。
而妈妈对“懂了”的标准却订得很高,即要知道做法,又要明白逻辑关系,任何一个环节的模糊不清都称不上真正“懂得”。而不懂装懂则不仅是智力,更加是道德问题了。一旦上升到道德和性格,多么丑陋和邪恶的暴力都能找到一块正义的遮羞布。
现代的妈妈任重而道远,即要保护孩子的身体和心灵不受伤害,又希望他们不错过任何的感官体验;即想给他保留足够的生长空间,却又难以逃脱固有思维的藩篱;我们东突西撞,却又总是步履维艰;看似是一场对孩子的教育,其实更是一次重新的自我认识。
在真正考虑何为教育之前,不如一起来读一下这首小诗: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
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相见的。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像你们,
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无穷之中看定目标,也用神力将你们引满,
使他的箭矢迅疾而遥远地射了出去。
让你们在射者手中的“弯曲”成为喜乐吧;
因为他爱那飞出的箭,也爱了那静止的弓。
——纪伯伦《论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