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其实没几个真心想死的

人其实没几个真心想死的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他是一位极其浪漫的诗人,这儿有《楚辞·九歌》为证。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多美妙的语言。高中毕业十年过去,仍能背出“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可见屈原诗歌的魅力之大。不说韩国人要把屈原国籍改了,成了他们的祖宗,我想这香草美人的传统难道他们也继承的了?

在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的时候,曲大夫一直没有想通,抱着石头投了汨罗。这算是我了解的一个最早的轰轰烈烈的自杀。“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世道清明可以出来做官,世道浑浊还不如投江换个清清白白,对世与我相违而发出感叹的诗人非常的多,但以自杀来明志的还是少见。没有亲身体验,难谈自杀。首先就连试一试的勇气都没有,其次更是没有自杀的理由。没有过实践或者观察实践什么都是空谈,但空谈也并非不行,而是极其容易陷入偏见。不过偏见也可以矫正。

屈原的死因可以简单理解为被放逐被诬陷压力大,举世混浊不如一死。这是谁谁都受不了。

人其实没几个真心想死的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涂尔干的《自杀论》中对自杀的定义很准确。他是这样定义的,由自己完成的并知道这种结果会发生,并以积极或者消极的行动直接或者间接的导致死亡。

生存对于他们来说绝非成为了一种可有可无的的状态,虽然他们是自己掌握生死,对自己生命长短进行控制,至少自己的生命有多短能够完全由自己操控。西方研究喜欢下定义,中国人自来就没有这习惯,不过却能够照猫画虎的对概念来些分析,那么我们就来看看“死亡”吧。

这是一种社会现象,但是并不是好的现象,有人用生命来捍卫自己的尊严,那么尊严比生命更为重要;有人用尊严来换取生命,那么生命又更加重要。

自杀因为信仰追求或者尊严这就不是病态的心理状况,而是一种健康的心理。自杀有利己的、利他的和集体恐惧,利己状态如满足信仰需求、利益需求、对抗不公,以及最为幼稚的尝试、无知等。利他包括为他人利益而牺牲自己,包括具体的他人和组织、国家等。集体恐惧是比较特殊的,恐怖意识完全摧毁个体,造成的集体毁灭。

生命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完成自己应当经历的历程,我们来到世界上就是来体验生活的,我们的生活有物质和精神组成,两者同样重要,而且互相影响,当我们的物质缺乏时候,我们总会从精神上慰藉自己或者安慰他人;当我们物质缺乏时候,有的精神可能被彻底摧垮,有的却是百折不挠。一无所有的恐惧思想侵蚀身心,绝望涌上心头,脖子上一抹,管他天堂还是地狱。

然而物质丰富呢?我们可能更加的贪婪,希望得到更多的财富,财富满足了就想得到地位,通过地位的不平等,满足自己的优越感。可是还有一部分人再知道了自己精神上一无所有后,就会选择在生活中寻找亲情、友情、爱情,直到自己发现自己也无法适应这充满情感的世界。这些并不能成为人自杀的原因,我认为人们无法防止自杀的发生。

因为自杀的原因非常的丰富。

首先自杀的遗传原因,这一点涂尔干在《自杀论》中已经谈到,还有几点如宗教信仰、心理状况等也是他谈论的重点,无疑社会因素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人,作为社会的一员,他们每天接触他人,接触他人和自己营造的环境,渴望着融入其中,不过,社会并不是完美的,我们总会有很多时候与之格格不入,所以忧郁或者愤怒就涌上了心头。当今的社会由于经济、文化、伦理道德的急剧变化,不只是个人,就连民族也会出现与整个大社会格格不入的情况。

对生存和死亡的选择又是与我们的认识程度有关的,认识能力基于我们的宗教信仰,文化程度。两性之间的差异也有很大的关系。社会当中自杀往往包括个人自杀和集中式自杀。个人有个特点就是情绪因素造成了主要原因,利己主义就是其中的代表,很多人都是在自己的各方面无法满足、或者是自身或者家庭的压力,选择了自杀。

集中式的自杀,往往伴随的是集体对于社会的不满,或者是少数人的煽动也可能导致集体因为追求解脱和宣泄。自杀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这并非是自杀本身,而是社会本身。

死本身作为悲剧,其具有很强的震慑力。自杀又有所不同,它充满了抑郁的气氛,没有我们所说的生老病死,那种无法避免的无奈,而是单纯的自趋毁灭的悲哀。

《招魂》有语:目极千里兮,伤心悲。我也发现,目极一寸兮,一样会在寒夜里恸哭。人看得远也伤悲,看得短也伤悲,“自寻短见”将自杀这一短视行为概括的相当精妙。人生的过程是从实有转入虚无的过程。虽是如此,我们也要做到完满。


人其实没几个真心想死的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其实没几个真心想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