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富||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心理老师都希望学生成为自己的掘墓人而不是跪拜者。正因为如此,心理老师总是通过挖坑的方式来坑自己的学生,从而试图通过掉入坑中的亲身体验来学会为别人挖坑,最终挖个大坑将自己的老师埋葬,就算出徒了,就有资格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李克富
1.今晨重点学习“意识扩大性自我探索”(心理治疗基础第165-168页);然后,学会识别硬信息和软信息。
2.复习:苏格拉底辩论术!
《心理治疗基础》 P165-168 许又新
心理分析以及从它分裂出来的各种心理治疗都特别重视这个因素。
这里,关键是病人的自我探索。尽管离不开治疗者的启发和引导,但不能代替病人自觉的思考而采取灌输的方式。用灌输的方式即使解决了眼前的问题,如果病人不会自我探索,下次遇到问题仍需求助于治疗者,甚至所谓新问题只不过是老问题不同内容的重复。
自我探索使意识扩大,过去觉察不到的内心世界逐渐清晰地呈现出来,人们对自己的理解得以提高或深入。
持不同理论观点的治疗家对这一过程有不同的解释。咨客中心治疗认为这是对自己内在感受的挖掘或开发,同时也是去掉面具而显现出真实的自我的过程。心理分析家认为这是对“无意识”的洞察或领悟。存在主义者认为这是对“亲在”(我这个独特的人的存在)的觉察。格式(Gestalt)治疗认为这是对心理之整体(即格式,亦译完形)的觉察。不论解释如何不同,共同之点在于,通过自我探索意识得以扩大。
认知治疗也有类似的情况。例如,通过认知治疗,病人认识到,在诱发反应的刺激或生活事件和反应或结果之间,还有自己的认知情感活动在起着中间环节的作用,这就是所谓填空(filling the blank)。换言之,原来对病人来说是几乎毫无所知的一片空白,现在有了意识的内容,也就是意识扩大了。
弗兰克尔(V.E.Frankl)的逻各斯治疗同样包含着这个因素。按这种理论,经过治疗,病人发现和体验到了自我存在的意义,以及生活的意义,也就是开拓了意识,当然可以理解为意识扩大性自我探索。
比较特殊的是行为治疗。自我训练和行为矫正过程本身似乎没有意识扩大性自我探索。其实并不尽然。关键在于病人是否开动脑筋积极地参与行为治疗,如果是的话,这个过程也包含有意识扩大性自我探索。尤其是新的有效行为意味着丰富了病人的行为储备,这必然伴有意识扩大。成功的行为治疗使病人自信心增强,行为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也增强了,这里蕴含着实践过程中的自我探索。用人本主义的术语说,这是一条走向自我实现的道路,必然伴有意识扩大。再者,在行为治疗过程中,照例要求病人按一定的规则或量表对自己进行评定,这也是一种自我探索过程。
所谓派生的领悟(der·ivative insight)被视为活动治疗小组(act ivity therapy groups)的特征。这是指病人在参与小组活动中萌生的对自我之深入的理解,而治疗者并未给病人任何解释。这种自我探索是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发生的,具有高度的自觉性,是一种可贵的意识扩大性自我探索。
关于意识扩大性自我探索,最重要的一个概念是'insight”,现在常译为“领悟”,但似乎我国还没有人给它下过描述性定义。在心理分析有关的文献中.对它的解释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正如安娜·弗洛伊德(1972)所说,心理分析早已处于无政府状态了。
因此,作者把“insight”解释为自知之明,并把它定义如下:自知之明是有关自我的知识的增长。既然是一种知识,当然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定义也就具有可操作性了。通俗地说,自知之明是可以用语言加以检验的。定义强调的是增长,增长不是一种静止的状态而是一个过程。自知之明如果不是自欺欺人的,就必然是不断发展的,因为人格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人的潜力是不可穷尽的。可见,自知之明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若不进一步自我探索,自知之明迟早是会消失的,因为随着岁月的流逝,自我会随着生活的实践而发生变化。所谓大彻大悟,很可能是又一次更巧妙的自我欺骗。
在心理治疗实践中,神经症病人的自知之明表现在,逐渐深入地理解自己的情感和引起它的社会环境及有关观念之间的联系,而不是老从同样的角度和在同一水平重复地进行思考(即使内容变了,形式却不变)。同时,这种理解伴随着较过去自由一些的情感活动和行为反应,而不是老一套的情感体验和固定的行为模式;并且,表情和行为反过来又对情感体验起着调节作用;再者,理解还有助于对新情况作出新的反应。
神经症病人的基本困难,是在原地踏步,停滞不前,充其量只是在兜圈子,转了半天又回到了原处。健康心理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可变性和适应性,随着个人处境的变化和客观社会环境的变化作出新的调整。
(一)识别软硬信息 (下面黑体字是借用陈辉老师文章里的内容,在此表示感谢!)
李老师文章里面的说过的硬信息、软信息
1、李老师在《有种“社会化不足”叫“没有长大” 》文章中提到过硬信息和软信息这个名词。
由于咨询时间的限制,我一般将“和别的孩子不一样”当作“硬信息”处理,暂时予以认可——辍学的孩子当然和别的孩子都不一样了!我需要详细了解的就是“很有个性”,家长给我的这个信息带有自己的判断,当然是“软”的。
所有的提问都只能针对“软信息”。
2、《学生是心理老师的掘墓人而非跪拜者》
她问:“您觉得自己是个好的心理老师吗?”
通过这个“好”字,我再次感受到了她的狡猾,又是一个“坑”。
这种感受力,专业术语叫作“软信息的识别”。
软信息只是一种主观的描述,并非客观的事实。
硬信息是客观存在事实,软信息是带来访者评判的内容。
自己举例说明硬信息、软信息。
1. 孩子:“妈妈那有卖巧克力的,你看!巧克力好吃吗?”
硬信息是有卖巧克力的。软信息是孩子想让妈妈买巧克力吃。
(二)苏格拉底的辩论术————产婆术
产婆术即与不合理信念辩论,用他人自己的观点驳斥他人,是合理情绪疗法最常用的最具特色的方法。在驳斥的过程中,并不直截了当地把对方所应知道的告诉他,而是让他说出他的观点,然后依据对方的观点进一步推理,通过讨论问答甚至辩论的方式来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逐步引导他认识到自己先前思想中不合理的地方,并主动加以矫正。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包括四个步骤:
①讥讽:即不断地提问使对方自己发现自己认识上的矛盾;
②助产:即帮助对方得到问题的正确答案;
③归纳:即引导学生从具体事物中找到事物的共性和本质;
④概念:即把个别事物纳入一般概念。
例子
让对方一步步说出他的观点,然后依照对方的观点一步步推理,最后引出矛盾,从而使对方自己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在这个时候再趁机加入自己的观点,让对方接受你。这种方法比用自己的观点驳斥更有效。
苏格拉底通过提问,来诱导出对方得出不合理的结论。
比如,有一位叫欧谛德谟的青年,一心想当政治家,为了帮助这位年轻人认清正义与非正义的问题,苏格拉底与这个年轻人有这样一段对话,现引用于此:
苏格拉底:虚伪应归于哪一类?
欧谛德谟:应归于非正义类。
苏格拉底:偷盗、 欺骗、奴役应归于哪一 类?
欧谛德谟:非正义类。
苏格拉底:如果一位将军惩罚那些极大地损 害了其国家利益的敌人,并对他 们加以奴役,这能说是非正义的 吗?
欧谛德谟:不能。
苏格拉底:如果他偷走了敌人的财物或是在 作战中欺骗了敌人,这种行为该怎 么看呢?
欧谛德谟:这当然正确,但我指的是欺骗朋友 不正确。
苏格拉底:那好吧,我们就专门讨论朋友间的 问题。假如一位将军所统帅的军 队已经丧失了士气,精神面临崩溃, 他欺骗自己的士兵说援军马上就 到,从而鼓舞起斗志取得胜利,这种 行为该如何解释?
欧谛德谟:应该算正义的。
苏格拉底:如果一个孩子有病不肯吃药,父亲 骗他说药不苦很好吃,哄他吃下去 了,结果病治好了,这该属于哪类 呢?
欧谛德谟:应该属于正义的。
苏格拉底:如果一个人发疯了,他的朋友怕他 自杀,偷走了他的刀子和利器,这种 偷盗行为是正义的吗?
欧谛德谟: 是。
苏格拉底:你不是认为朋友之间不能欺骗吗?
欧谛德谟:请允许我收回刚才说的话。
苏格拉底认为自己起到了“接生婆”的作用,因此,他的这套特殊的与人辩论的方法被称为“产婆术”。苏格拉底通过提问,让对方根据自己的思路来回答,然后进行反驳,结果对方矛盾百出。
从上面的对话,可以看出,提问是“产婆术”谈话法的核心。当然,要掌握这个谈话法,需要你本身思维清晰,否则就可能把自己给“绕”进去,而让对方顺利得出他想要的结论。
这种辩论法看起来就像一种“诱敌深入”的作战方法。它的关键点在于,先避开对方的论点,不做评论。对对方准备得最充分,认为最有把握的论点,避而不答,含而不露,通过提问和自己的分析,诱使对方大胆地回答自己的问题,落入自己的“圈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