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自由书写4-人生的X轴线

  在我小时候的感觉里,妈妈是聪明,灵活,自我的,而爸爸则是认真,正直,严肃的,学习阿德勒之后了解到,小时候看到的爸妈是主观的片面的,爸妈也许不是这样的,但我当时却是对自己的想法和信念坚信不疑的,成为我的私人逻辑。

  小时候觉得妈妈总是要试图高爸爸一筹,总是以60年代本科生自居,给人一种优越感,很自我的感觉。而在妈妈每每谈及这些的时候,我心里都会升起一种自卑感,我没有继承妈妈的好嗓子,没有妈妈所具备的体育特长,没有妈妈的语言表达能力,更没有妈妈的聪明才智,最终也没有像妈妈一样考上名牌大学,真是太多的不够好,我不行,做不到,好在当时没有因此自暴自弃,反而成了我不懈努力超越自卑迈向优越的行为动力,在这个过程中,同时内心承载了太多的压力和痛苦。

  在我小时候,家里家外的事情多是妈妈去办,基于妈妈的活络好人缘,还有办事能力,总能把很多事情办的圆满漂亮,而印象中的爸爸却是不擅长应酬,而是专注专业钻研学问的那种,在我们眼里,他是一位慈父,但由于过于严肃,而让人心生敬畏,感觉不可亲近。我青春期时写的一本厚厚的日记里面全部是叛逆和抨击爸爸的,基于此跟爸爸的沟通和交流很少,父女间是有距离感的。但是爸爸也言传身教了我好多优秀的品格,敬业乐业,认真负责,不计个人得失,在外界,爸爸是有口皆碑受人尊敬,品德高尚的人,认识他的人都给予他极高的评价和认可。

  爸爸对子女的期望也是很高的,他经常说起他在学业上的追求和遗憾,他也希望我们能够实现他未曾实现的梦想。他经常拿别人家的孩子给我们举例说如何如何优秀,以此来激励我们。未曾想这种比较,却在我们心里种下了自卑的种子,没有起到太多积极的运用,反而成了阻碍和制约我们的前行的压力,成为我们自卑和丧失信心的杀手。所以这么多年,我一直在努力努力,学习学习,要做到做到的路上,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达成父母的期望,实现自己的优越目标而不懈努力着。

  而这恰恰也是我的卡点。如今通过学习,我才了解到曾经的焦虑,紧张,抑郁都是过度补偿的结果,也是我的自卑情结。在阿里工作的十年,我拼命努力工作,也曾取得很多成绩获得很多认可,但我内心里仍然是缺乏自信的,总觉得自己还不够好,我一直在试图做到超越别人我才能拥有安全感,价值感和归属感。我根本就无法享受到工作给我带来的乐趣,找不到那种自在的感觉,所以,在我拥有了"名利"之后,反而迷失了自己,我失去了方向,感受无比的迷茫。

  由于痛苦迷茫,我开始向内探索,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我看到自己痛苦的来源都是是因活在别人的期待中,只为努力达成别人的期望,从来未曾为真正做自己,好好听从下自己内心的声音。

  曾经对父母是有怨气的,感觉自己长成今天的样子跟他们是有关系的,但是随着学习自我成长后,方才醒悟自己才是自己人生的主人,你想要什么样的人生什么样的生活,都是自己的决定,跟自己有绝对的关系。当我怀着理解和包容的态度,再重新审视我的父母,他们对我的爱汩汩而出,回想起来,很多温馨温暖画面,我的想法的改变带来行动的改变,让我看到,其实和父母的爱的链接爱的流动一直都在…

  我曾经的私人逻辑也开始松动,原来事情可以有不同的样貌,有不同的可能性的,我接纳和理解了父母,他们有他们的成长背景也曾受到他们原生家庭的影响,很多做法没有对与错,这样的非黑即白,二元对立,要接纳差异和不同。

  其实想来,如果妈妈也不出头,那么家里的好多事都无法办到,这是一种生存之道,而不应带着有色眼镜看妈妈,感觉她是在表现和彰显自我。也许妈妈也是无奈而为之的。由于爸爸的地主成分这样的家庭背景,在那样一个特定时代,不敢多说话,不能随便跟人说话,生怕惹祸上身,从而变得沉默寡言,压抑个性封闭自己,也是不得已啊,其实爸爸也渴望朋友,渴望沟通和交流的人,这在进入老年之后,得到证实,他开始释放内心,真实呈现自己,老朋友聚会,谈笑风生,也是很多的幽默诙谐,年轻时的古板严肃全然不见,我现在看我的父亲,是胸怀宽广,有大智慧,且具有社会情怀的人。

  一切的改变的发生,都是源于我的虚构目标变了。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鼓励自由书写4-人生的X轴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