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是那个什么都感兴趣却一事无成的少年吗?

读到下面这些内容的时候,有种一语惊醒梦中人的感觉。

一个大二学生觉得有很多事情想做,因此不知道在研讨课上以什么为主题,就问自己的老师。

老师是这么回答的:


你还是那个什么都感兴趣却一事无成的少年吗?_第1张图片

这个学生就是《高效能阅读》的作者原尻淳一。十几年后,他才明白这些话的含义,并把它用在了阅读技能上:

先通过“垂直型阅读”,深挖同一领域的知识,树立知识轴,即“思考的主场”,再通过水平型阅读扩展知识,直到主题变得立体起来,达到更高的读书境界,成为通才。

日本人总是有本事把一句话啰嗦成一整本厚厚的书,赚得盆满钵满。然而,如果我能早点读到这段话该有多好!


你还是那个什么都感兴趣却一事无成的少年吗?_第2张图片

跟作者一样,我在阅读上也曾是个“劣等生”。唯一值得安慰自己的是,作者也不是一开始就及时领悟了恩师所说的道理。所以不管什么时候开始,也都不算太晚。

小时候,囿于环境限制,在读书这件事上可以说是饥不择食的,能借到什么读什么,除了教科书以外,几乎什么都有兴趣。而且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不管多么垃圾的书,都会耐心通读到底。

之所以没说这是坏习惯,因为大多数文学作品是值得这样细细品读,消化吸收的。但随着年岁增长,书本的唾手可得,阅读面的扩大,这种不加选择和辨别的读书反而成了对时间的极大浪费。

浪费了那么多年宝贵的时光,现在,我开始重新思考读书以及构建知识体系这回事。关于读书的意义,很多人已经不再迷茫。也有大量文字探讨过这个问题。

在我看来,一个人只要内心有急于求变的动力,或有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那么读书就很自然会在他/她的生活中占据一个重要的位置,无论他自己有没有意识到。

从小处说,读书读得多了,是会显现在外表的,也就是所谓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了,以及所谓的知性优雅等等,是由内而外散发的书卷气。

往大处说,通过读书改变心态甚至命运的人也比比皆是。

既然知道读书有那么多好处,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读书,读什么?怎样避免为了读书而读书?读完书后怎么办呢?……

也许这本书能解决你的部分疑问。作者原尻淳一通读百余册读书方法的书籍,并亲身实践,终于晋升读书“优等生”。他将自己觉得有用的东西整理输出,写成了《高效能阅读》。


你还是那个什么都感兴趣却一事无成的少年吗?_第3张图片

记得有个擅长读书的朋友说,他现在对于书这种东西口味十分挑剔。很少有书让他觉得值得一读,往往在图书馆里挑很久也难挑到想认真通读的,书店里看很久也没觉得有什么值得买的。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他找不到书看。相反,书海无涯,他一点都不缺书,只是在挑选这一关给自己设置了十分严格的高标准,首先从目录开始过滤,以确保所选的书都是自己真正想看或非常急需补充的,最好是能和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发生碰撞,产生新的火花。

他觉得自己的时间非常宝贵,不该再浪费在无效或低效的阅读行为上。

而这样一来,他的阅读范围并未因此变得狭隘,反而是在很缓慢地扩张着知识版图。在坚持看专业书籍的过程中,他已经觉得自己跨越了很多学科。

“不是开卷有益吗?”我不甘心地问。过去我一直这么信奉。

“有益也有大小之分。要成为书的主人,而不是奴隶。”

“正像人不能成为金钱的奴隶,而是主人。”

“对的。不能为了读书而读书。

你还是那个什么都感兴趣却一事无成的少年吗?_第4张图片

热爱读书的人未必会读书。原尻淳一建议我们这样“投资”读书:70%专业领域书籍,20%其它领域,余下10%交给完全未知的领域。当然这个比例并不是机械不变的,可以根据个人情况和意愿调整。

读书多也不代表能力高,单纯地追求量没有任何意义。“多读最可怕的地方在于,你会在无意识中对书产生依赖,从而放弃自己思考。”

活用知识,勤于思考,才是自身竞争力的真正来源。

知识网红“李叫兽”就是这么个勤于思考的人,因此他写的文章总是比别人更有深度,总是比别人多想一步。

而且,光有输入没有输出,读书的价值也会减半。作者自己的读书立场就是为了“产出”,著书立说的目标非常明确。

在这个时代,只有做到不被信息洪水所淹没,快速阅读高质量的文章和书籍,构建强大的知识体系,形成“思考的主场”,才能确保高质量的写作输出。

这也许是本书给予我最大的启示。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还是那个什么都感兴趣却一事无成的少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