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历史战争】风云际会(十八)绝处逢生

中篇【历史战争】风云际会(十八)绝处逢生_第1张图片
目录
上一章:心怀故土
推荐作品:在细微之处潜移默化——我眼中的英伦

保罗·舒尔茨自始至终都没有绝望,母亲的话语时刻回荡在耳边:“努力工作,快乐生活。”他相信,上帝是站在他这一边的。

生活总是眷顾那些满怀信心的人,保罗·舒尔茨就是其中的一个。不论生活怎样艰难,他总觉得比当年住在乡下小木屋的时候要强许多。他总是充满希望,认为一个曾经辉煌过的家族,永远不会沉沦。

保罗·舒尔茨也去酒吧小坐,不过不会像他哥哥那样狂饮。他的目的是打探商机,顺便了解一些社会动态。机会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的,就在保罗·舒尔茨走进酒吧的那一刻,上帝已经在看着他了。

深秋的一天傍晚,保罗·舒尔茨正在酒吧的桌边沉思,旁边两个人的谈话引起了他的注意。

一个黄种人神态焦急的说:“卡尔,你再想想办法,这件事情很重要。”

卡尔摊开双手,无奈的说:“对不起,徐。只有这些了。他们战后就破产了,没人知道他们去了哪里。”

徐问道:“会不会是回奥地利了?原来他们就在那儿。”

卡尔说道:“我的朋友去找过,没有他们的消息。”

他喝了一口酒,又接着说:“听说他们来柏林是被强迫的,维也纳的旧址早在战前就被纳粹霸占了。不过,徐。我不理解你为什么不登报问问呢?”

徐说道:“登报?你以为我不想吗?可是这样就会引起他们的注意,他们的鼻子尖着呢。这本来就是秘密行为,如果让那些人知道了,他们可比我的手快。到时候,一切就都晚了。我再等两天,还没有消息的话,我亲自去趟维也纳。”

卡尔笑笑说:“别费劲了,亲爱的朋友。连舒尔茨兄弟银行的名字都很少有人知道了,你还去找什么?”

听到这里,保罗·舒尔茨心头一震。他们所谈论的事情好像与自己有关,现如今都到了如此地步,竟然还有人关心。他们到底要干什么?

保罗上前询问道:“对不起,先生们。如果我没听错的话,你们是在找维也纳的舒尔茨兄弟银行吗?”

卡尔用诧异的眼光看了看他,然后小心翼翼的问道:“您知道这家银行吗?”

“当然,”保罗说道,“不过请问二位,你们有什么事情?”

徐用怀疑的语气问道:“请问先生,您是谁?”

保罗一笑,说道:“我叫保罗·舒尔茨,是维也纳舒尔茨兄弟银行的创立者之一。这家银行早就没了。你们看,我现在就是这个惨状。”

为了让他们相信自己,保罗·舒尔茨就讲述起舒尔茨一家的经历。如何帮助阿哈罗尼·本多尔;如何接管本多尔信托银行;如何被瓦格纳敲诈勒索;如何到了现在这步田地;卢卡斯·舒尔茨又是如何的不幸……

徐和卡尔静静地听着,不时提出一两个问题试探着。

最后,徐问道:“那么,您知道那笔钱的用处吗?”

保罗答道:“据我所知,是用在了中国的开矿方面。”

徐双手一拍,激动地说道:“没错,就是你。”

这个黄种人名叫徐庭坚,中国湖南省郴州人氏。他向保罗讲起了他的故事。

徐庭坚的祖上,在晚清时期为洋行买办。后来年纪大了,就打算落叶归根回家乡。回乡之后本想安度晚年,却见到家乡的贫弱、父老乡亲的困苦,心中很不是滋味。于是在晚辈的劝说下,又投资办起了实业——昌发钨矿公司。徐家实力雄厚,又兼经营有道,没几年的时间就发展成为拥有大大小小三个矿场的集团公司。

本来是顺风顺水,可是到了“七七事变”之后,情况就发生了转变。全面抗战开始,国民政府号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徐家前前后后共捐献银洋四十七万,用以资助抗战。徐庭坚的父亲徐祖豪又以最低价格出售精钨矿砂,以帮助国民政府购买枪械军火。短短几年时间,昌发钨矿公司就已经捉襟见肘了。

徐祖豪却说:“无国哪有家?钱没了可以再挣,国没了就什么都没了。”

就在昌发钨矿公司快撑不下去的时候,一笔外资的注入使其度过了难关。这笔外资就来自维也纳的舒尔茨兄弟银行。

就在徐祖豪准备大显身手的时候,侵华日军发动了势在打通大陆的“一号作战计划”,中国方面称之为“豫湘桂会战”。豫湘桂会战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第二次大溃退,河南、湖南、广西、贵州、广东等地相继失守,丧失国土二十多万平方公里。

眼看郴州不保,徐祖豪随已在国民政府外交部任职的儿子徐庭坚,逃到了当时的陪都重庆。昌发钨矿公司也被日军夺占。

豫湘桂会战虽然失败,但是牵制了大量日军的有生力量,为敌后抗战以及盟军在太平洋的作战提供了有效的帮助。日军虽然为胜利的一方,却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战略目标,反而加速了日本的战败。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9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身在重庆的徐祖豪老泪纵横,他发誓要在有生之年,要为国为民多做事情。等他满怀激情的回到家乡才得知,事情并非如他所想。

原来是那些接收大员们,早就对昌发钨矿公司垂涎三尺。他们说,昌发钨矿公司被日军占领后就不复存在了,现在是“松井矿业株式会社”。是地地道道的日本公司,也就是说是逆产,要被国民政府收回充公。

徐祖豪气得口吐鲜血,一病不起。他给已是中国国民政府驻瑞士大使馆三等秘书的徐庭坚写了一封密信。

信中说,昌发钨矿公司在沦陷以前就已经有舒尔茨兄弟银行的股份,但经战乱将证据丢失。徐庭坚要尽快找到这家银行,重新开具书面证明材料。介于国民政府与纳粹德国之间的暧昧关系,通过这种方法或许有转机。信中还特地嘱咐徐庭坚说,此事重大,一定不能让那些接收大员们知晓,要机密行事。这就是徐庭坚此行的目的。

保罗·舒尔茨听徐庭坚说完,表示一定鼎力相助。他当即拿起纸笔,详细叙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并证明资金确为舒尔茨兄弟银行提供。

拿着这份签名文件,徐庭坚长舒了一口气。他对保罗说道:“谢谢您,舒尔茨先生。您放心,我们中国人是有恩必报的,他们不还您的钱,我们来还。”

回到国内,徐庭坚发现事情并非想象的那么简单。那些接收大员背景深厚,无法撼动。在四处奔走无果的情况下,徐庭坚直接找到了时任国民政府代行政院院长,兼外长的宋子文。

宋子文听徐庭坚叙述完前因后果以后,意识到这里大有文章可作。他对徐庭坚说:“令尊也是支援抗战的功臣,他们怎能这么办事?况且这笔钱虽在纳粹政府的名义之下,却来自于民间。这个舒尔茨兄弟银行能有这样的胆识,令人钦佩。他们也算是反纳粹的义士,应该加以表彰。你放心,我会给你一个答复的。”

第二天,《中央日报》就对此事进行了大幅评论。文中称:法西斯行径令人神共愤,在其国内亦有忠义之士所不齿。如舒尔茨兄弟银行等,即不顾纳粹之淫威,依然出资支援国府抗战,此义举实乃世人之幸事……全篇洋洋洒洒几千文,却对昌发钨矿公司只字不提。

徐庭坚开始还满心欢喜,可是等了月余却始终不见下文。他找了宋子文多次,始终不得见面。

最后,宋子文的秘书对他说:“院长为此事多方奔走,可是那些人的背景太深,院长也动他们不得。我倒有一个权宜之计,你就说宋家其实就是昌发钨矿公司的大股东,这样一来,他们那些人还敢有所企图吗?你想,这总比被那些人抢去,分文不剩要强吧?当然了,你要放心,院长也就是挂个名而已。至于那个外国银行,可以每年分给他们五万银元的红利。你看这样行不行?”

就这样,徐家的昌发钨矿公司七成的股份摇身一变,就成了宋家的产业。

保罗·舒尔茨并不太热衷于昌发钨矿公司的归属问题。他关心的是这每年五万银元的红利,可作为启动资金,重新振兴家业。

他总共拿到了两年多一点的红利,折合银元十一万,以后就没有了。

原因是,随着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国民党军队损兵折将、屡战屡败,最后败走台湾。国民政府连自己都顾不上了,还哪有心思管别国的事情。

目录
下一章:峰回路转
推荐作品:在细微之处潜移默化——我眼中的英伦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篇【历史战争】风云际会(十八)绝处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