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号学术|北师大博导周星写给考研学子的叮咛——考研前应注意什么?

1号学术|北师大博导周星写给考研学子的叮咛——考研前应注意什么?_第1张图片

12月23日、24日,又将迎来2017年的考研季。为了帮助传媒学子更深刻地理解考研的意义、价值,更清晰地掌握冲刺阶段的学习方法、思路,并以更良好的心态迎接即将到来的考研,传媒1号(id:zcfhxy)特策划专题,向各大高校传媒学术泰斗约稿,赠以即将考研或准备考研学子基于几十年执教经验的金玉良言。希望能给紧张焦虑中的你一些鼓励。

1号学术|北师大博导周星写给考研学子的叮咛——考研前应注意什么?_第2张图片
周星: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2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每一个年度的研究生考试,都是一个揪动人心的时刻。对于每位考生而言,如何应考怎样才能获得好成绩,更重要的是如何如愿进入好的大学,接受好的导师和上佳专业的培养一定是一个焦虑的问题。从作为导师的角度,不妨来聊聊我所认知的考研。

先说导师自我认识。到现在为止,不算在校的学生,我指导毕业的硕士已经有160多人,毕业的博士也有60余名,加上出站的博士后20余人,应该说在多年招生和培养学生上有自己的一些认识。每年这个时候都会遇到不同的学生来请教,请求认识导师,询问相关问题,发来材料询问是不是有可能或者探寻有否名额。至于探寻如何考试和期望指导等等很多。几乎每一个学生的询问,在可能的情况下我关注到了,就尽量言简意赅的给予回答。因为我知道,每一个考生未必真正会得到他所期望的回答,或者说他们心里特别希望能很详尽的和不同的导师有过交流,以便选择。这里的合理性勿庸置疑,他们希望能认识导师,能知晓考试的情况,甚至希望能够耳提面命地得到面授机宜的机会。考生呈现出的一切期望的心理都可以理解,却未必是考研最重要的东西。

所以,我们首先来谈谈考生和专业学校导师的关系。考生由于对于所考的学校有期望,甚至有不同学校的探寻和疑问,都希望得到准确的答案。但事实上关于报考和考试没有准确的答案,无论导师还是学校都存在着考试的未确定性。确定性就是谁都不会给你打包票,谁也不能够保证你就一定会成功,即便你全心全力的投入到报考的某个专业上,也都有各种意外。

从报考博士而论,报考者就应当显示出胸有成竹的自立感而不是趋附性。硕士报考另当别论。在硕士的考试的时候,应该对所报的学校专业有一定的了解,对于学科优长不同的导师以及长短处应当下点功夫。时常遇到恭维了半天却牛头不对马嘴的叙说,显然事与愿违。

还有期望进到某所学校某个学科进行深造,渴望都是合理而明确的,但是希望归希望,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复习考试和全力以赴的努力上才是正道。将希望托付给他人包括导师的承诺不是合理的寄托。好学校和好导师时常遇到众多报考者,给予未置可否的答复实在是正常,否则就是营私舞弊。

从我的经验来说,都希望考生们能够心满意足地实现自己愿望,因此,我们不会去故意地拒绝考生,我们希望我们的每一点鼓励都会给考生更多的动力,也会激励考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向理想迈进的路途会增加一种动力。其实有些考生可能未必适合考某个学校,但是谁能说的准呢,因为鼓一把劲,或者说各种意外的情况就凑巧,物竞天择也好,偶然所得也罢,时常给予让我们认为未必最合适的考生能考上。重要的可能正是:只要努力都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愿望。我们不能做残酷的事情告诉他我没有留名额,你不能考云云,这样有可能会耽误考生。尽管我们的有些学科可能能拿出来考试的位置并不多,但是针对性的给予考生的鼓励和拒绝,都属于主观判断。考生选择在于自身,实际上是要考验考生自己的判断力,鼓励是导师的职责,因为都有可能实现判断,那确实考生自己的选择,你要审时度势。

当然,我们不希望见到那种功利性太强的考生,我们做导师也不希望功利的事前无限崇拜不如意就无影无踪的人。比如说在考博的时候,学生总难免要问你有名额吗?能有多余的名额吗?天哪!在现在这个时候,僧多粥少的时候,“多余”的名额是不可能的,考生肯定有很多的可能性,但是我们却希望你自己努力造就可能性,因为一切都待定或者说不定。努力的成果兴许会落在你的头上、他人的头上。不知强悍的导师如何抉择回答,我总是鼓励考生,但我会比较科学的告诉你:欢迎报考但你要意识到竞争很激烈。这里欢迎报考是我们一种鼓励态度,希望你无论考哪个地方都能得到一种所谓的你崇敬的导师的一种鼓劲。竞争激烈则是暗示你,要用更大的努力去拼争,这种拼争难以说它的效果是不是完全能得到正向的回报,因为也有比你更努力的人,也有比你考过更多年的人,也有考生更聪明或者说更对研究的路子。无论如何,正确的理解不是把导师的鼓励当成一定要录取,你也不是把竞争激烈当成了一种简单的威胁。考试真正能守在你自身的就是事在人为和天道酬勤!

那么回到临考前的硕士身上,一定要注意考试还是有比较多的学校区别。我特别不喜欢考博的人询问什么参考书,不知道别的博士点或者不同学科之间是不是会如此,我以为考博士不是参考书熟读而是素养决定厚度。

博士不是简单考知识,而是选择高水平的研究者,你的综合能力、你的综合的逻辑思辨、和你的素养的积累、以及你丰厚的知识在某一个专业点上凸显或者临场爆发。硕士当然不一样,理论上来说硕士的考试跟博士相比多少带一点知识辨析的功利性,一般会有参考书,或者是告诉你这个学科希望你注意的东西积累。所以可以参考,但是这里的辩证法就是:参考书未必是考试的书。越是好的学校越是未必按照大学高考的要求以参考书来锱铢必较,更不会去考某一个段落填空,或者说考核知识的复述。参考书只是一个范畴,让你知道这门课的主导的东西,而且考试未必就考参考书之中的东西,它考的是你在这种范畴中,对知识历史对理论基础的程度,但已经需要有文化深度的表现。参考书可以提示思考以及给你一些案例的参照。当然有些学校是以参考书的对错为标准,不过对我来说都觉得有点可笑。我们需要在某一个对象和范畴之中来考察,哪怕是硕士,却需要选择文化水准的高下,那么竞争激烈的时候你的综合能力,对知识的体系的把握如何,从中来辨别对于创作现象的思辨力,还有你的文化的功底是不是适合研究深入下去的可能,都是考试所要求的要素。

所以,硕士生的考试也依然会朝向于选拔考察知识能够灵活运用,同时基础也很扎实的考生。这样的考生在遭遇问题的时候,不会因为是教科书表述与否而限制了论辩能力,也不会拘泥对知识延伸的发挥,这就是对于参考书参照的辩证法

熟透参考书甚至把整个参考书背下来的人,无论你考试好还是不好在将来的发展上可能都会有点缺陷。参考书未必是我们所要求的熟读或者精通,只是在提供的范畴之中,应该把你大学以来学习,和复习里针对考试方向所积累的知识,能够推广和发挥以及有逻辑性的显示你的理论水平。对于博士还是硕士考试都一样。同样的试卷,辨别和判断的就是高低之间的那种差异。由于有这种比较,阅读广泛和知识积累的考生可能越显示出高出何在。这就是关于教科书的辨析力——要有教科书却未必受教科书的限制。换句话说,更长远的看待每个学校期望,其实都希望有好的素养有潜力和有能力的考生进入研究生层次,才值得培养。至于你专业方向的选定需要由你自己负责,而喜好和积累应当自己有数,才有可能出人头地。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考生与报考学校和导师的关系。既然你选择的这所学校考,你所希望导师的那个专业,就要意识到一个问题,选择其实有限。有的学校的考试是笼统的考试,然后再来分导师;有的就确定你的专业方向,而可能方向有若干位导师,入学后还有选择,很多学校会以双方选择的方式定夺。考试是选择了专业,但是入学之后有可能让你再选导师或者导师再选你。但是我相信,从孰为重要的层面看,导师固然重要却不是最重要的,你才是最重要。犹如考试教科书未必重要,你吸收感知的重要所在是你的思想、你的逻辑、你的知识。同样道理,入学之后你自己的自学能力,在导师的督促和引导下应该开始伸展,尽力完全独立的自主的学习研究,和专业方面的真正深入。也许在一些学校在考试之前认识导师固然好,未必认识导师就一定好。唯恐不熟被甄别而出是一些无规则的学校,再多也不是主流,和导师的交流在以往是一种必要,大发展的招生时代其实不是特别重要。选择喜欢的专业和你自己心理准备深入的东西,选择这个学校的氛围一定对你会好。因为好的学校好的氛围和好的导师,是给你一个生态环境的引导。好的生态环境会让具备潜力激发出来。当然城市、大学和专业都是一样,环境氛围才是归宿。当然只会背书只为了应考,而非你真的热爱,在今后的学习之中弱点如果得不到弥补,可能未必是好事,因为好的学校越需要尊重你的个性、你的爱好和你的基础。所以孜孜以求于导师不如孜孜以求于自己的学习。

还有一个问题,如何迎接考试?考试就是必须有一个选择辨析,在众人之间相对的选拔出符合某个专业需要的人才。但是前面说过,考试符合人才终究不期望是死背书的人才,更需要灵活的人才。好的学校和好的导师还是会有一些辨别和筛选。好的学校和好导师希望考生是真的好,这样不是导师省心而是你会在学习上有更多的跃进。

所以在临考之前的复习,要义就在于逼视你在一种特殊的背景温习弥补,促发读书认真学习,重温以及强化你的知识是备考最为有效的时机。其实在很多时候,泛泛而学是一种慢慢积累,但是跟在高强度的应考背景下会高智能的牢记,或者说会辨析形成了强化知识点。考试之前的复习特别重要,不在于死记硬背,而在于你对于知识在不断的重温之中的一种相对的升华。

这一点对于考生尤为重要,通过应考前的充分的复习学习,考试就有了动力目标,即使要为考试的科目做准备,更需要为你将来的学习准备丰富扎实的知识储备,能够举一反三,能够从踏入门槛之后到真正的去深入去探究。

在课程上,当然不能不提到研究生考试之外语恐怕都是一道重要的关卡。我们不以为外语就一定和你的专业的素养的高低直接相关,甚至我们有的时候还会觉得有些专业对于外语的这种判断,多少是死板甚至限制了好的学生,但进入学校的可能性十分需要学好外语,而再长远的角度来看,有好的外语可能你的研究会有更好的扩展天地。在相等的情况下,好的外语可能会促使你对于知识理解多了一条翅膀,或者多了一个助手。当然我们还是以为从考试阶梯角度,必须攻下外语这一关,但是外语未必是成为判断一个考生好不好的重要标志。所以在全力以赴攻打外语关时,千万不要忘了你学习外语最好能在这里同时为将来的学习打下一个好的国际交流基础,这样的一个长远目标可能和短期的通过外语之间,要形成一种互补的关系,而更重要的是对外语的学习绝对不能成为最后的门槛,而忽略了对专业学习的积累。复习应考专业知识是要成为你的一个思想知识的积累,和思辨的基础。所以不能把外语替代了专业,许多人仅仅为了一个门槛这一关丢掉了知识的储备,甚至是丢掉的复习阶段最大强度的来对你的知识理论体系的梳理。显然这是不合适的。那么在具体的复习上专业知识的学习,除了在不断熟悉它所提到的一些东西,比如书本参考书所提到东西,你知晓也同时有了思考之后,绝对不能把死记硬背作为你的唯一方向。除非你是要在这温习之中慢慢的有思想来对应,甚至产生你自己的一种不同的思考,深入的思考自然是好事。其实复习又可以说既积累你的内在的知识,又同时为你登上了一个台阶准备,于是在考试时阐释,甚至来思辨试卷中不足,为你考试给予让老师眼睛一亮的东西。你掌握了这门知识又带超越了,在同样的千篇一律的复述知识的卷子中时候,你就会闪光,你就有可能让这个分数高起来,因为它是一种内容把握。抬高了你复习价值,老师看到你脑子在活动,你在思考不休,你不只是认同教科书还是疑惑深入,一个考生愿意有更多的思考,这才是重要的复习的方法和目的。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关于研究生考试在复习阶段的辩证法。要考虑到考试复习是为了巩固知识,梳理你的思路,同时你要考虑到考试如何来解决你最终体现复习成果的那个对象。一般来说考试有各种差异,有考知识性的,有考思考性的,论述类的或者是分析类的。那么知识需要很好的回答出来,这复习一般的目的是要以补。弥补你缺陷和不了解的知识,有了知识才能够来体现你的判断力,但是无论如何研究生考试不是本科生的考试。在评判里仅仅是回答知识不适合以后的研究生的思考研究,所以无论需要知识的表述,还是呈现理论,你的凝聚能力和你的阐释展开是非常重要的。换句话说,在考试里比较好的一些学校考题,都会给你有一种发挥的余地,而你不发挥仅仅是死背书,可能就和将来的研究离得很远。一般答题都要把你自己对知识的把握融会贯通之,来体现你的思考和你的理论视野观照。论述的价值、论述的视野和论述的逻辑性是体现试卷上高于他人的所在。要打好分数的更要给予给老师们判断你具有研究能力的展示。

最后的问题,就是在复习和考试的时候就要为将来着想。人们都想自己能考上好去向的研究生,有更高的平台来进入自己喜欢的研究领域,因此在复习中也要特别注意梳理一下自己的所长,你是重历史的、史论的,是重理论和批评的,还是产业的,是对于艺术感知或者是创作的优长等等,总之不一样的研究,在复习中就慢慢要找到自己最敏感而且有趣味、有兴趣也有理论知识点的所在。要为自己将来做研究生的时候研究布局。比较切近实际分析的还是作为理论的,理论研究的要做好自己的理论的准备,这样你的复习可能就更有针对性,更具有长远性。你的考试也要显示出你的水平,你的文字能力是属于感性更强的,还是理论的思辨系统更强的。最重要的是复习考试都是为了将来进入研究生阶段,你将所做研究的专长,专业突围的方向深入钻进去的对象。有了这样的一个理论上的准备,你选择导师也好,选择学校和专业也好,以及你进入学校之后适应那个学校的专长,都有了一定的基础。你的考入可能未必是你完全占有优势的,或者那个学校的优势是你未必完全契合但是需要弥补的,以及那个学校的研究可以发挥挖掘出你的特点,能够发挥施展,但是还需要弥补或者希望很快的扑上去提升,跟不同的导师学习更深入的东西扩展你的视野,增强你的理论水平,乃至于向更高的阶段--博士阶段学习做准备等等。这一切都是考研的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应该想一想的问题。

最终我们希望所有的考生都能如你所愿,期望你的复习到位,你的专业选择到位。要有信心,只要激发出精神付出辛劳勤奋思考,一定会有你的所获的,即便一时半刻遇到名额的竞争和万一的不如意,也会为你更明白下一步将如何行动做好准备。

更多考研主题文章未完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1号学术|北师大博导周星写给考研学子的叮咛——考研前应注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