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类比型思维创业者不易获得成功?

前段时间Space X成功回收了发射到太空轨道的火箭,“钢铁侠”Elon Musk一时成为全球崇拜的创新偶像。探究他的人生历程时,人们将他很大一部分的成就归功于他的“第一原则型思维”(First Principles Thinking)——即从问题的基础原理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而与之相对的则是类比型思维模式,即类比历史和他人的经验,找寻问题的解决方法。老实说,工作三年以来,发现周围绝大多数的人,都是类比型思维模式。如今开始创业了,老板和工作伙伴们找寻方向和解决方案的思维模式也基本如此。典型的话语情境包括:

“去扫一下榜单,看看海外做app产品的中小开发者都在做什么?”

“我觉得这个模式挺适合我们的。你看人家某某某某,条件如何如何,我们团队的强项在于研发能力,我们只要也这样这样,然后在A/B/C点做得更好一点,我们一定能打赢。”

“以前也有人在PC上做类似的东西,这是重编辑模式,铺人力的啊,人家已经玩得那么熟了,成本又高,我们短时间玩不过别人的啊。”(而并未考虑这类需求本质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要满足什么条件,是否有其他解决方案)

........

我认为类比型思维除了让人产生一种安全感错觉之外,绝大多数情况吃力不讨好,并且容易令人迷失方向。理由有三:

1.容易使自身陷入竞争。

13年互联网金融火了,几千家P2P平台上线竞争;14年时互联网教育火了,据说全国有百万创业者涌向互联网教育;14-15年大家看傅盛在海外将猎豹移动折腾得风声水起,国内玩家们类比一下自身的条件,觉得有搞头,就又纷纷下海去做工具型应用了。

第一原则型思维有更高的概率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从而创造出一个新的市场,作为市场开拓者,你享受最大的利益。而类比型思维则很可能从原有市场中试图分一杯羹。且不说互联网的马太效应,让先发既得利益者占据着很大优势,单单由于类比型思维得到的解决方案通常比较显性,使得涌入的竞争者众多,导致后来者面临成倍上涨的竞争成本,以及成倍下滑的垄断收入。

2.容易掉入信息不对称和条件发生变化的陷阱。

类比型思维模式经常对照别人与自身的条件寻找解决方法,然而问题在于在复杂系统中,所有条件都在随时变化,信息量极其庞大,即便互联网时代使信息透明度极大上升,你也无法确保你得到的是足够全面的有效的竞品信息。

当你按照类比型思维做出了和别人一模一样的产品,使用显性上相同的营销策略时:

你如何知道别人底下有多少灰色流量?

你如何知道别人动用了什么隐形资源?

你如何知道别人的运营成本是多少?

你如何知道别人社区早期核心用户群体的特征和培育思路如何,以及这些用户对于后续发展的做哦给你有多大?

......

你很难真的知道这些信息。就算你知道大部分客观的条件,但你知道人家业务的核心逻辑吗?你知道随着市场和所有条件变化时,他们的逻辑推演和策略变更么?你不知道!你核心的思维模式是模仿,你就只能迟钝地跟在别人背后,千辛万苦地去补全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迷茫,亦步亦趋,一旦错判了信息,便难以挽回地浪费了时间、精力、资源.......

如果通过类比就能掌握所有成功要素,那些将snapchat产品层面抄得一模一样的中国公司们,为何没有一款做成功的?为何中国至今没有产品形态和Instagram很像的图片社区拥有Instagram那样的地位?

3.即便侥幸小成,也因为无法准确思考成败的本质原因,止步小成,甚至外界条件稍加变化,便随之失败。

第一原则型思维模式的人,决定创立一项事业之初,便尝试推导出使这项事业成功地原理及要素。这些推想当然不可能一开始便完全正确,但基于此种思维,创业过程中的每一步都能验证和完善他们的推导,事实上主要是验证在他们的逻辑下,客观条件与逻辑框架中的条件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就想办法使客观条件达到要求。因此此类模型下的创业者,有更大概率一以贯之,因时因势而变,因为他们总是尝试弄清表象之下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

而类比型思维则不然,他们的成功逻辑建立在与类比对象的相似性(或不相似性)上,而条件总是不断变化,将成功地逻辑建立在此基础上,等若求诸这些好不容易凑齐的成功条件永远不发生变化,这与沙子堆成的城堡有何不同?况且现代科技日新月异,指望通过类比型思维构建长青基业,简直是痴人说梦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类比型思维创业者不易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