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笔记001 让人心酸而又绝望的起跑线——《起跑线》观后感

看完印度电影《起跑线》,走出电影院,回到家,来到学校,心里始终不能平静下来。一种心酸而又绝望的情绪久久萦绕在心中。导演设计的那个充满光明而浪漫的结尾只是自欺欺人罢了,改变了不了教育,也改变不了社会。在那样阶层固化的社会中,两极分化极端不公平的教育只是其中的表象之一而已。这是印度的故事,也是中国的故事,也是很多国家的故事。
   男主人公拉吉是一个服装店的老板,从小作坊到产业化,靠着勤劳和智慧富裕了,有了美丽的妻子和乖巧的女儿,应该可以称作是标准的幸福的中产阶级家庭了,中产阶级的梦想就是希望进入上层阶级。起初,他们单纯的认为,经济能力是进入上层阶级的标志。为此,他们从月光集市搬到富人区瓦桑唯哈。
但,很快,他们发现,除了钱,还有很多东西让他们被拒绝在富人圈子之外。他们的女儿皮雅在富人区的公园里备受冷落,原来,富人区孩子只跟会说英语的小朋友玩耍。上流社会的孩子要保持说英语的习惯,去顶尖学校,接受精英教育。也就是说,对方认定你们是月光集市开店的,代表了你的阶层是月光集市阶层,你再有钱也是混不到上流社会。这让拉吉的夫人米塔很愤怒,于是,她下定决心,一定让自己的女儿进名校幼儿园,从小接受精英教育。
   拉吉并没有富裕到买下学校的能力,又没有较强的资源和背景。他们找到中介服务公司,为进名校全力包装自己。从面试的问题,女儿的推荐信,一家人的言谈举止等等,而且彻夜排队领表格,无所不用其极,但是,仍然没有被录取。原因,仅仅他们的服装店主的身份被排斥在了名校之外。
  在沮丧中,他们偶然知道名校有百分之二十的名额是按照政府教育权的要求面对贫民开放的。于是拉吉花钱找了一个地下中介,他们花钱,中介给他们做好一系列的事情。为了应付上面的核查,拉吉和米塔不得不用装穷,来换取名校贫困生名额。在贫困区生活的日子,拉吉和米塔根本不能融入到穷人中去,但是邻居们还是很照顾他们一家,那位热心的大哥希亚姆还把自己一部分工资给了拉吉。而那米塔没有买到米,那位妹子又分给米塔一些配额的食物。邻居们虽然穷,但是却是互相帮助,互相照顾,互相帮衬,这种高尚的品质令人感动。
  他们通过一系列作弊,终于通过了审查,孩子也进了名校。他们搬回到了富人区。但是淳朴善良的希亚姆大哥的孩子却没那么幸运。他们只能进入公立学校,而印度的公立学校条件简陋,破烂不堪。
  为了让自己的良心好受一些,他们资助了一家公立学校,把这所破烂不堪的学校整修一新。并且他想办法让希亚姆的孩子进入了这所公立学校。后来阴差阳错,希亚姆知道了他们的骗人伎俩,准备揭发,在到校长办公室的路上看到天真无邪的他们的女儿皮雅,就放弃了。但是这件事给了拉吉很大的罪恶感,他不能原谅自己,他去校长办公室去坦白,但是电视上显得公平公正无私校长不以为然,校长认为贫穷的儿童来到这样的学校并不适合。
  拉吉很愤怒,在一次家长会孩子的汇报演出出,他让他资助的公立学校的孩子演出了第一个节目,节目很精彩,结束后,他走上台,慷慨陈词,控诉了社会对贫穷孩子的不公平,并且决定让自己的孩子转学,再也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在这样的学校上学了。慷慨陈词完后,只有他夫人一个人的掌声,后面的汇报演出继续。他们出来,让自己的女儿进了他资助的学校。
  结尾是阳光的,积极的,充满正能量的。但是,这,可能吗?
  从电影上看,印度的阶层固化比中国严重的多。印度种姓制度与宗教思想导演着数千年的阶层固化,文盲率高居不下,基础设施落后,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群全世界最多(worldbank2014年数据显示,印度约有1.72亿人口生活在每天1.9美元的贫困线以下)。
从犯罪率、儿童健康率、空气污染、GDP、工业产出、出口质量等角度看,中国都是碾压印度。但是,只要每次一上对比,印度人就会说“We have freedom”,以民主与自由来终结话题。但是,民主给印度带来了什么呢?
  从电影上看,他们的精英名校基本上是私立学校。本该政府承担的公办学校破烂不堪。政府也在想办法解决问题,比如让私立学校让出部分名额给贫民,但是让出的名额,尽管不用让贫民交学费,但是学费之外的费用比如各种兴趣班的费用等等都会让贫民承受不起的。他们上层社会只用英语就把中下层社会拒绝在了门外。
     与中国开国后就大力发展义务通识性教育不同,印度更加关注高等教育,而忽略了基础教育对人的基本技能的改造。2015年印度成年人口整体的识字率为72.23%,远低于中国96.36%水平,且据与多名印度政府及商界人士讨论,在统计识字率时,只要能用随意一种文字写出自己的名字就可以被认定为识字(所以印度有近30%的成年人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心好累);而女性识字率则更低,只有62.98%。
  并且!印度宪法在1950年1月即提出规定对14岁以下儿童提供8年义务教育!在法律提出的第65年后,印度的识字率仍然只有72%。(数据来源 《看数据,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印度》作者:天风商社高级分析师 张璐芳)
  从电影看,基本看不到解决问题的出路。
  反观我们国家,现在的教育不也是整个社会阶层固化的一个缩影吗?好的学校,如人大附中,十一学校,别的硬件就不用了,单看师资,哪一个学校比得上呢?
  以下是人大附中2016年招聘的教师公告:


生活笔记001 让人心酸而又绝望的起跑线——《起跑线》观后感_第1张图片

 
以下是北京十一学校的师资介绍:
“截至2015年6月,学校共有436名教职工,其中特级教师28人,高级教师175人,来自北大、清华、中科院、耶鲁等名校的中方博士60人,市区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104人,来自牛津、剑桥、耶鲁、哥伦比亚等世界名校的69名外籍教师。  ”
而相比之下,又有哪个县的中学可以比得上百分之一呢。一个经济不发达的衡水,出来一个衡水中学,没有那么好的师资,靠着自己的严抓死抓,在上清北的人数上比肩人大附中,但千夫所指,而北京的这些学校,却成为了素质教育的代名词。
这公平吗?
前几日,西安电视台问政西安教育,众人的怒气一股脑的甩给了教育局,甩给了五大名校,但是,教育上的毛病只是社会资源布局失衡的表现之一罢了。
在八十年代,好歹每一个县里还有一所好的中学。但,那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九十年代中期之后,随着人口高峰期的到来,小学中学大学的入学人数急剧上升,大学扩招,小学中学呢?穷国办大教育,没有办法,只能让民营资本过来,民营的趋利性,让他们采用了高投入高汇报的模式,高薪招聘好教师,到处挖好生源,公办学校优秀师资的流失,估计国家也是非常为难,提高工资吧,没有那么多钱。不提高吧,眼睁睁看优秀师资流失也无可奈何。终于,国家在2003年通过了《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说是促进,其实限制了民办的营利性,而且让公办教育参与了民办教育的举办,造成了更大的不公平。
2004年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第6条规定,“公办学校参与举办民办学校,不得利用国家财政性经费,不得影响公办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并应当经主管的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按照国家规定的条件批准。”这一规定为公办学校参与举办民办学校又留下了空间。虽然该条进一步强调,“公办学校参与举办的民办学校应当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具有与公办学校相分离的校园和基本教育教学设施,实行独立的财务会计制度,独立招生,独立颁发学业证书”,意在防止重蹈上个世纪末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之间办学性质不清的覆辙,但是在现实中还是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公立学校参与民办学校办学,一方面影响了公立学校本身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其他真正的民办学校无法与之公平地竞争。
这种状况愈演愈烈,于是,全国各地的省会城市,或者经济较强的地市,就形成了几大名校教育集团,现在是尾大不掉。
解决的方法,并不是哪个教育专家情绪化的发泄,道德方面的指责所能解决得了的。需要的是政府层面的顶层设计。如果社会的贫富两极分化的现象得不到缓解和解决,只靠教育的改革,只能是海市蜃楼而已。

 吴越
2018年4月22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活笔记001 让人心酸而又绝望的起跑线——《起跑线》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