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保罗·柯艾略
编辑|蔡娜
图片|摄图网
在《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一书的开篇自序中,保罗·柯艾略写到:
一九八一年,我接触到拉姆教派并认识了我的师父,他后来引导我重新回到为我设计的道路上。在他用自己的方式训练我的同时,我又开始独自钻研炼金术。
一天晚上,在一节令人精疲力竭的传心术训练课后,交谈当中,我问起为什么炼金术士的语言那么空洞,那么复杂难懂。
“有三类炼金术士。”我师傅说道,“有的说话空洞,是因为他们不了解自己所说的事情;有的是因为他们了解自己所说的事情,而且还知道炼金术的语言针对心灵,而不是针对理智。”
“那么,第三类呢?”我问道。
“他们从未听说过炼金术,但却在生活中发现了‘点金石’。”
为了说明我师父论及第三类炼金术士时想要表达的意思,很值得回顾一下他本人在实验室里给我讲过的一个故事——
圣母怀抱小耶稣,决定降临人间并造访一座修道院。神甫们都非常自豪,他们排起长队,依序走到圣母面前表达他们的崇敬。
一位神甫朗诵了美妙的诗篇,另一位神甫展示了他为《圣经》绘制的彩色插图,第三位神甫背出了所有圣徒的名字……神甫们如此这般一个接一个地向圣母和小耶稣表达了敬意。
队伍的末尾,是一位在修道院中地位最卑微的神甫。他从来没有学习过那个时代的智慧经典。他的父母都是普普通通的人,在附近的一个旧式的马戏团里工作,他们教给他的全部手艺,就是空中抛球等杂耍。
当轮到他的时候,其他神甫就想结束这场表达崇敬的活动了,因为那位曾经的杂耍艺人没有什么重要的事可说,况且还有可能玷污修道院的形象。然而这位神甫内心深处同样有一种想为耶稣和圣母奉献点什么的强烈愿望。
他觉察到了师兄弟们的谴责的目光,有些羞怯地从兜里掏出自己的橙子,开始玩起了杂耍。把橙子抛向空中,这是他唯一擅长的事情。
就在这时,小耶稣笑了,并开始在圣母怀中鼓起掌来。于是圣母将手臂伸向那位神甫,让他抱了抱小耶稣。
修行,最重要的,是不离日常。
教诲不过是为了唤醒每个人心中原本的了解
美国的明珍禅师曾说:禅于佛教,如同卡巴拉于犹太教,默观于基督教,苏菲旋转于穆斯林。
禅宗认为,人对于自身存在的真相都有一定了解,因真知一直保存在我们心底,只是被深藏在层层叠叠的误解、内疚、困惑及个体特殊性的错误认识之下,教诲不过是为了唤醒每个人心中的这份了解。
只要在生活中本着尊重一切,时刻清醒的态度,人人都能觉悟。
我们熟知的禅坐,其中与《马太福音》有出乎意料相似的部分:“祷告的时候,要进你的内屋,关上门向你内在的父祷告,他一直照料你于无形,必会回应你。”
禅坐的目的不是控制思想和感情,而恰恰是我们与神灵建立更强纽带的途径,以修得在平和清明中面对人生疑惑。禅修不是为了获得神秘体验,而是着眼在智慧进展上。
曾读过两个弟子之间的对话——
“我的师父能创造奇迹,因此受到所有弟子的尊敬。他的所做我曾亲眼目睹,绝非我辈可及。你的师父能创造何等奇迹?”“我的师父所行的奇迹就是,他无需奇迹便可向门下弟子证明他的智慧。”
这就是禅宗修得清醒的道路——不离日常。
后水尾天皇历经十年修行,去拜访南隐禅师,希望得到认可,却被好好上了一课。那日恰逢阴雨,天皇刚踏入居室,南隐便问:“您把雨伞和木屐放在室外了吗?”“当然,出于礼仪,无论到哪儿我都如此。”天皇回答。“那么,请告诉我,您的伞是放在木屐左边还是右边呢?”天皇无言以对。
“修禅得念念皆禅,时时禅定。对细节的留意要如同匆匆离家的父亲犹记不可置利刃于稚儿可及处;日日拭刀的武士不会在紧急关头发现刀口生锈。”南隐道。
另有一则禅宗典故。一个肆无忌惮、臭名远扬的武士向一位远近闻名的禅师下了战书,因那鲁莽的年轻人还未曾在比试中落败过,听说禅师德高望重,就想着打败他后好让自己更出名。在所有弟子的反对下,老人家接受了挑战。
当众人聚集在镇中心时,老禅师不做任何举动,年轻武士用尽办法想激怒这位老人,连续几个小时里,用石头丢他,朝他脸上吐唾沫,用天底下所有的脏话咒骂他……老禅师依然分毫不动。整个下午都过去了,怒火中烧又力不可支的年轻武士扫兴地离开了。
见老师遭受如此侮辱,学生们感到非常失望。禅师见状便问:“如果有人送礼与你,你并不接受,那这礼物该属于谁呢?”“仍属于那想送礼物的人。”一个弟子回答道。禅师解释道:“那就是了,嫉妒、愤怒和侮辱也一样,若你无心接受,它便无法伤你分毫。”
禅这东西,最玄妙也最平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