讯飞训练第十三天(12.27)

今天看了刘墉的第三本书《离开父母的时候》,又听完了昨天刚买的刘墉课程——刘墉谈处事情商,给自己和孩子最好的成长指南。

刘墉的这个课程一共40节,每节不到15分钟,目前更新至32节,差不多6.5小时,我居然昨天刚买好,今天下午就听完了,这么快的听课速度,连我自己都吓了一跳!什么时候听课的效率变得这么高了。

实际上,我报了很多微课,有三四十门之多。有很多是听了几次课之后就不了了之,还有的连一次课都没听过,全部听完课的只占20%。

只有刘墉的课程,我是刚买了,就在2天内听完的。

昨天听了意犹未尽,今早起床洗漱就打开手机收听,做早饭、吃早饭在听,洗碗、洗衣服在听,扫地、拖地时在听,只有送大宝上学和工作时才不听。简直着了迷。

不过我也并非是那种通常意义上的入迷,因为刘墉的微课又不是说书,精彩纷呈地让我深陷其中,而是他的课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让我愿意花大量的时间快速听完。

我在思考,为什么刘墉如此高产,名列台湾畅销书作家的榜首?为什么他举的大都是日身边人、身边事,却让人惊叹他的生活如此丰富多彩?

从刘墉的书中,可以看出,哪怕是孩子洗个手,出趟远门,去医院探望奶奶,他都能写出一篇充满深情的育儿文。

刘墉不仅是一名作家,还是一名教育家、一名演讲家、一名艺术家和一名慈善家,他创办了水云斋,捐赠了40所希望小学。可以说,他也是一名成功的商人,但69岁的他对名利却看得很淡,说个小细节,十点课堂里面,只有刘墉一个人的课程,提成的佣金比例是50%,而其他的人都是30%或31%。

刘墉9岁丧父,13岁家中失火,随后流落街头,然而最后却被尊称为“华人世界的精神教父”。读过他的书,听罢他的课,再想想他的所作所为以及养育出来的一双儿女,我觉得是名至实归的。

在刘墉的影响下,我也开始运用他书中和微课上谈到的育儿心得来教育女儿,并写育儿文。

比如他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学生从小培养自己的女儿要孝顺,每次吃东西总是妈妈先吃一口再递给女儿,待到女儿成年后,有什么好吃的总是先想着要跟妈妈分享。

今天早晨,我煮了2个肉粽,剥好了和女儿一人一只。女儿很自然地跟我说,“妈妈,你把你的肉给我吃。”

我很干脆地拒绝她:“妈妈也爱吃里面的肉啊,你自己不是有嘛,我不愿意给你。”

女儿见我拒绝便也不强求。

我接着说:“你好好想一想,如果妈妈问你要粽子肉,你愿意给吗?”

女儿摇摇头,说:“当然不愿意了。”说完她就不好意思地笑了。

我想,如果母亲在的话,肯定会催促我把肉给女儿,我如果反对母亲必定会说:“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你自己吃不吃有什么关系啦。”

我和母亲的教育理念,摆出来一对比,就知道教育孩子,有时候真不能惯。

再说一个事,我现在已经有意识地培养9岁女儿的独立能力。比如我会让女儿帮我在地铁充值机里面充好值,然后拿着凭条去地铁服务中心拿交通费发票。她总是乐此不疲,我则从刚开始的守在服务中心旁边陪她拿发票,到远远地看着她像一只小鸟似的小跑过去,又欢快地跑回来。

女儿最喜欢服务中心的叔叔阿姨把她当大人一样看待,用一样的语气和标准化的流程给她发票。我曾经问过她:“被叔叔阿姨当成大人的感觉如何?”她回答:“棒极了!”

今晚我们去面包店买她的夜宵面包和早餐面包,我要求她自己买好去付款,我只在门口等。她则央求我陪她一起挑选,于是我就一直陪在她身边。到了付款的时候,营业员等我付款,不想女儿却从她那精致的枚红色小皮包拿出一个钱包,抽出钱来付,营业员诧异地望了我一眼,随后把找的零钱又习惯性地递给了我,我没有接,女儿则迅速地接了过去。

我的女儿就是这样,悄无声息地融入成人的世界。当成年人对她的所作所为还有些诧异时,她自己就已经习惯了。

顺便说一句,女儿也开始表现出对刘墉的书和微课的好奇心来,现在正捧着刘墉的书看得津津有味,作为她作业间隙的放松呢。

如果你也有7岁以上的孩子,我推荐读一读刘墉的书,一定受益匪浅。

你可能感兴趣的:(讯飞训练第十三天(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