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有一份民国情节

曾经有一个时代,男子善于妙手著文章,女子也会白描世态炎凉,他们和爱人白日携手游冶,夜里把盏到雾重月斜。离家去国,绵长岁月在壮阔山河里游走,是为民国。——山河小岁月

曾经有一个时代,兵荒马乱、军阀混战,黎民百姓处于水生火热的年代;曾经有一个时代,思想自由、学术氛围浓厚、才子佳人学贯中西,爱情故事浪漫缱绻,知识分子书写人生、畅谈理想,豪杰志士为中华崛起而挥洒热血,是为民国。

我想,每一个人都有一段民国情节,那些消逝了的岁月中,有风雨飘摇的凄美、杀伐涿鹿的残酷、热血青春的豪情、深入骨髓的优雅,可是这一切仿佛隔着一块积着灰尘的玻璃,看得到,却抓不着。于是我们通过展现民国风貌的书籍、电影和电视剧来寻找历史的影子。

《上海滩》是大多数人的第一部民国剧,我看的第一批民国剧都是马景涛主演的《青青河边草》、《再见艳阳天》、《今生今世》,当时读小学,不过有一部张智霖和郭可盈的《黄埔倾情》印象深刻。但是最喜欢《像雾像于又像风》,里面的陈坤,罗海琼,周迅,陆毅,李小冉都贡献了最美的屏幕角色,片头、片尾曲也是非常动听,而且片头、片尾的泛黄设计也非常好,很有味道。30年代的上海滩,醉人的建筑,娉婷的女子,眉眼淡淡的忧愁……现在想来还心头笼罩着一层薄薄的伤感。后来就是《情深深雨蒙蒙》和《金粉世家》,觉得里面夕阳下书桓在依萍手心写字的那段和燕西与清秋躺在向日葵从中的画面美极了。记得妈妈特别喜欢《闯关东》和《走西口》这样的家族变迁的电视剧,我也跟着看,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好剧。听说新出的《白鹿原》不错,还没有来得及看。不过书是非常喜欢的。

过往岁月中,最能打动人心的,往往还是故事和人情。喜欢民国,大约是因为民国有那么多名垂青史的人物,那么多脍炙人口的故事,才子佳人、革命领袖、英俊鸿儒……张爱玲、鲁迅、蔡元培、陈寅恪、胡适、章太炎、梁启超、闻一多、梅兰芳等等,他们的学识见解、气度文采、治学态度、勇气魄力以及生活信条,大约是现在少有的,是以念念不忘。

我们都渴望通过触摸历史细节来感知民国的历史风貌,所以在书中、影视剧中苦苦追寻,甚至不远千里去看一些民国留下来的建筑。对于那些建筑我倒是了解不多,不过在武汉、厦门、哈尔滨、昆明等城市,倒也细细看了。听说北方民国城建成了,便急着去看看,想在青石铺就的街道上走一走,想穿越回去,对那个时代问一声好。恰好朋友从天津来,便打算一同去看看。

去民国城,一定要穿旗袍,方不辜负古老怀旧的氛围。看《花样年华》,记得女主角那23套旗袍,薄薄的丝绸旗袍,开衩里似有若无的白色大腿线条延展向下,在小巧的高跟鞋勾勒完美的弧度,是每一个人无法抗拒的诱惑。

电影虽然虚构,可是民国时期的女人的确活得精致,他们对待对生活的态度认真而执着,始终在苦难面前保持优雅。例如严幼韵再落魄,也要涂好指甲油见客;从来没有在上午起过床,一旦接受了工作,从来不迟到;得了癌症,也要穿高跟鞋去见客;民国的富家小姐郭婉莹在被打成右派的时候,被分配到农村养猪,她穿着旗袍刷马桶,每天打扮得整整齐齐去喂猪……无论生活多苦难,她们都要保持优雅,实在令人敬服。

我们也听过民国那些才子的传奇故事,辜鸿铭的桀骜不驯与学时渊博,钱穆的治学严谨、学问精纯,徐志摩的浪漫多情与才华横溢……时间总是冷峻无情,把生活舞台上的匆匆过客打发成历史深处的渺茫背影。现在,我们只能从书中领略他们的风采了。

不过,民国的浪漫、摩登、小资只局限于上流社会,底层群众生活悲苦,是不可能喝咖啡演话剧讨论诗词歌赋的,他们甚至吃不饱穿不暖,我们喜欢民国,但时光不可逆,一个真正的民国是什么样子的,影视剧不会告诉你,有时候历史教材也不可信。

我推荐几本书,王鼎钧的《关山夺路》、齐邦媛的《巨流河》、高尔泰的《寻找家园》,这些纪实性的书籍是一块块民国历史变迁的重要拼图,值得一看。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都有一份民国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