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样会混不下去的!”“我只是喜欢安静。”


“你这样会混不下去的!”“我只是喜欢安静。”_第1张图片

1

“你为什么总是不说话,你这样会让我们做父母的为难,会显得没有礼貌。”

“哦,抱歉。”

或者,“我都不知道你在,你怎么一句话都不说,安静的像个鬼。你吓死我了”

“哦,对不起。”

相比于语言,更喜欢文字。相比于交际,更喜欢安静。这有错吗?

有!

2

记得小时候,奶奶家总是热闹非凡。那时候总是躲在最后,如果是开门,那就意味着家里门庭若市。爷爷永远在看电视,至于奶奶,老远就可以听到她的棋牌嗓门:“三万。”

亲儿子们在端茶递水,准备饭食。干儿子们和干女儿们势力大很多,要么在沙发和门口找别人的家长理短,要么聚拢在麻将桌前,指点江山,不知道有没有观牌不语,那他们一定不是君子。我怕,他们问东问西,怕他们给我取名字,怕他们和我说话,我感觉到的只有压力,只想要逃。

我总不说话,也许这样就不用以我为话题,可以在酒肉臭中找到自己的一点安逸。我只想着,别来管我,而他们的每句话,我都当作“你不用回答我,我脑子有病。”

父亲总让我要学会交际,表达自己,这会帮助你成功。我看了看,这些聚拢在麻将桌前的“成功人士”,遵守着音量和道理是正相关的法则,嘴在如同痉挛的扇贝一样打开闭合。不知道的人一定以为他们磕了过期春药,才会这样的不要命的投入“交际”。和他们对话,我宁可去洗自己累积了十几双的袜子,除了嘲讽彼此,看不到什么别的内容。被登记为无业游民,寻找同类的温暖。这一暖,暖了十几年。

“我不是不说话,我只是不想和你说话。”

我错就错在,没有和一些人早点划清关系。

3

刚刚一个孩子对我说:“我感觉这个世界正在压迫内向的人的生活空间。”

面对这个十六岁的男孩,我无力反驳。但我仍告诉他,你没有错,错的是世界。

如果你是一个内向的人,你应该知道对沉默的偏见往往会引发严重的精神痛楚。如果你是个孩子,也许会在无意间听到父母因为你的羞涩而必须向他人道歉。 即使你是个成年人,你可能也会因为想读一本好书而谢绝一个晚宴邀请从而感到内疚和痛苦;或者你更喜欢一个人去餐馆吃饭而不用担心自己的打扮会给同行的人丢脸;或者常常有人对你说“你脑子里装的东西太多了”——这是一种对表现沉默和深沉之人的不满。 当然,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词是专门给这类人的——思想者

生活里有即兴的表演者,也有安静的观察者。并不是所有人都该是宠辱不惊的,哪怕在聚关灯前也可以镇定自若的表现自己。并不是所有人都终于交际,认识不同的人,展现自己的领导力,成为有魅力的人。

我们在不假思索宣扬外向理想型的同时也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很多伟大的思想、艺术还有发明——从进化论,到梵·高的《向日葵》,再到个人电脑——都来自安静而理智的人,他们知道如何与自己灵魂深处的思想交流,并在那个安静的世界里发现宝藏。

正如科技新闻记者威妮弗雷德·加拉格尔在报道中所写的:“有的人并非一受到外界刺激就匆忙反应,而是先有定力地细察一番。这种性格之所以受人称颂,是长期受教于学术和艺术浸淫的结果。要知道质能方程或者《失乐园》绝不是在一群动物社交的盛会中诞生的。”


“你这样会混不下去的!”“我只是喜欢安静。”_第2张图片

4

小组讨论中总是越先表达的人,越可以主导话题。说得越多,好像就越聪明。人们很容易被影响,一旦被带入一种逻辑,就会顺着去思考。谈话比例越重,越有能力。

可是一个有经验的面试官就知道,表现的很好的人,在学术和工作上,不一定有表现局促的那些人好。我们要求个性,却忘记,安静也是个性。

安静是隐秘的力量,让一个人成就自己。孤独,会是一个人变的优秀。和那些总是沉默的人成为朋友之后,你就会发现,他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伟大的世界。

康德足不出户,在自己的小镇里宅了六十年,直到年老,在朋友的鼓励下才写出了《纯粹理性批判》,回答了休谟的质疑。他不自信,仅一次的求婚也被搞砸了,但是他的思考,给了世界一个答案。

5

阅读和写作都是孤独的事情,其实孤独是最该去享受的。在我们只拥有自己的时刻,不用去猜忌,不用去顾忌,一个享受孤独的人,懂得给自己安全感。

安静很好,只是你不懂我。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这样会混不下去的!”“我只是喜欢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