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洲:做“歌与人”的顶层设计

        火了一个夏天的《中国有嘻哈》终于落下帷幕,双冠军的争议和爱奇艺这个局的“含金量”还会被议论一段时间。主办方定义的“嘻哈元年”之后,中国Hiphop音乐乃至整个文化会走向何方,以及在这一季节目里出现过的面孔,他们今后在多元文化和商业市场双重冲击下究竟“过得如何”,则需要时间给出答案。当我们拨开这场“嘻哈盛世”,无论现场还是网络上那些刺眼的光环和喧闹的气氛,去看看到底是谁在背后端出这么一盘“吃到撑”的网综大餐时,节目音乐总监刘洲是其中一个不能绕过去的名字。

        早在《中国有嘻哈》前,这位行内目前最抢手的音乐制作人实际上已经在《蒙面唱将猜猜猜》、《盖世英雄》、《金曲捞》等音乐综艺节目上担任过制作人,甚至在《我是歌手》里也有过替韩红和张杰做歌的履历。刘洲为韩红打造的一首民族歌曲《莫尼山》,也在她问鼎当季歌王的征途上立下了重要的功劳。因此,对于一个综艺节目里音乐的分寸,即如何让音乐的专业性与综艺节目的通俗性网络化能共融进退,什么时候音乐可以全盘接管整集节目的眼球,什么时候让位于综艺特有的一些娱乐特性,刘洲可是拿捏得相当熟练。《中国有嘻哈》里,刘洲与总导演车澈搭班子,如果说车澈是节目的一把手,负责节目的定位,走向,甚至还包括了一些明星和选手的选择,刘洲则更像二把手,他带着团队按着车澈打造的产品雏形,往里面塞干货填内容,让整档音乐综艺节目,最终有了音乐性,有了可以让人反复捧读的内涵。而每一首出现在节目里的歌,包括之前他为其他节目做过的同样的事情,都会落实到唱这首歌的人,于是这个歌手的形象也得以完整。最典型的例子当属刘洲为谭维维制作的那首《华阴老腔一声喊》。凭借着在春晚上的亮相,谭维维“民族摇滚第一人”的定位总算确立了,华阴老腔也成了她身上最有辨识度的故事。刘洲后来陆续替谭维维做了几首民族与摇滚融合的歌曲,放到了不同的音乐综艺节目平台上,更进一步让谭维维的民族摇滚风格完成了最终的进化。

        让刘洲在音乐这个行业能有今天的成就,其独门武器首当其冲的是他对“定位制作人”的角色自我认知。在传统的流行音乐行业,按照对自己创作主动性的话语权,音乐制作人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接单型制作人,对于唱片公司对自己的要求不会(或不愿意)有过多的个人意识,特别唱片公司的营销或者A&R工作本身已经很出色的情况下,制作人只要安分守己帮助歌手把专辑做出来就算完事,因此也可以流水线似的同时开好几个案子。第二类则是沟通型制作人,他们会有一定的创意要求和唱片公司讨价还价,最终在几方沟通和妥协后,把成品做出来。第三类则是创意型制作人,站在制作行业最前沿,有成功的案例能说服唱片公司接受自己的意见,并且对自己的自主权被侵犯时反抗意识也是最强的。大家熟知的李宗盛,早年在滚石做的几位歌手,大概就是属于这样的情况。实际上,刘洲自己也认为,李宗盛其实就是一位定位制作人,因为他不仅仅只是把歌做出来,他还让这些歌好像长在了这些歌手身上,这除了需要制作技术的成熟,对市场的空缺认知,受众分析,歌手本人的性格特点都需要有一个全盘通透的认知。这样的制作人,已经超越了传统的音乐制作人的角色,他们不仅是歌,甚至还是歌手的顶层设计者。刘洲要做的也是同样的事情。

刘洲:做“歌与人”的顶层设计_第1张图片

       不止一个场合,刘洲解释过他对“定位制作人”的理解:这是个全体系的,立体式的概念,不是单纯的制作人的概念,定位制作人是立体式的思考,从每一个环节来为歌手思考设计。把话再说白一点便是,对歌手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后为他量身订造属于他专属的歌。这不仅仅是过去李宗盛做过的事,同时也是唱片公司A&R部门在做的事。A&R部门一直是西方流行音乐工业里最玄乎的存在,他们扮演的是创意管理者的角色。后来台湾在跨国唱片公司进来后,自然也把这套“玄术”做了很充分的发扬。在A&R的主导下,公司确定了艺人的发片计划,在开案之初便要先决定歌手的市场定位和专辑的音乐方向,之后再找适合的制作人,以及为歌手收歌。之后A&R部门便会联络各大词曲版权公司和音乐创作人,将需要的歌曲类型告知,等待收到量身定做的歌曲,并从中挑选符合之前定位方向的歌曲收进专辑当中。在这样的链条里,上述的三种类型制作人也就相应而生,并且与之后出版的专辑和歌手有了一种亲疏不一的连结。

        尽管A&R这个字眼,从来没有在刘洲的采访里提到过,但如果把他定位制作人的工作拆解,你会发现两者实际上是有异曲同工之处。只是单曲时代和综艺节目在大陆的娱乐环境发展之快竞争之猛,把过去本来应该在一张专辑里完成的10首歌,被提前切割分散到了不同的综艺和数字平台上,于是每一首歌,无论它是出现在网综,还是数字网站,它必然要求制作人带着A&R的意识去工作,一首歌就是一个爆款的机会。回到谭唯唯《华阴老腔一声喊》的例子。刘洲的思考的重点首先是给谭唯唯找到别人都没有在做的事情,那怕开始看上去它可能不会在市场上引起很大的反响,但只有你自己知道,这个是所有一切的核心,是能引起核变的。2006年林兆华导演的《白鹿原》融入华阴老腔的表演,一演30场,震动京城,之后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年后,刘洲把华阴老腔与流行摇滚做了一次融合,在传统老艺术与流行音乐之间钉了一个缝,把谭唯唯卡到这个缝里面,事情便开始成型了。在《中国有嘻哈》里,刘洲便把这种钉缝的本事用到了Gai身上。Gai身上的个性特点实际上非常明显,地方方言说唱,性格狠、现场噪能量足。在这样的基础上,刘洲加入了偏古风一点的编曲,典型的是《假行僧》(谭唯唯在《中国新声》的节目上也唱过)和总决赛里的几首,原本的地下色彩减少了,甚至也不是很正统的嘻哈音乐了,但在综艺舞台的审美框架里,这样的编曲有它的作用和意义。实际上,《中国有嘻哈》比起之前几档音乐综艺节目,刘洲在里面的作用是相当隐性的。不象《金曲捞》,旧歌本身的韵味已经是过去式,怎么改都可以,也容易出成绩;也不象《盖世英雄》,有电音这个大命题,对有电音聆听基础的人,改得好不好,一听基本上能有个大致的判断。《有嘻哈》更像一个反向的命题作文。你怎么改,它都离不开嘻哈这个顶层建筑,而且部分的选手本身也有一定的创作能力,怎么样在保留他们的flow的基础上,加点油添点醋,能让这些本来透着地下味道,甚至有些还相当原始粗糙的作品能登上综艺的舞台,受着几千万人的审阅,对刘洲来说,这背后的难度比起前几档音乐节目有过之无不及。

        刘洲其中一个厉害之处,是他对各种音乐风格的包容和运用。作为制作人,熟知各种风格本是份内事,但怎么用则有学问,也和每个制作人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出生音乐世家,从小学习乐器,11岁开始学习编曲,15开始进入音乐编曲的行业,24岁开始当起了职业的编曲人。坊间流传的这些履历,一直缺少对刘洲音乐经历里很重要的一环,就是他身为音乐剧制作人的身份研究。刘洲一共制作过四套音乐剧,最早的一部是2009年开心麻花的《白日梦》。这场音乐剧里充满着街舞、Poping、摩登舞这些当时看来非常时髦的舶来的时尚元素,刘洲当时把中国传统音乐放进了这些舶来品里,营造出一种魔幻的反差,充满着那个年代独有的青春的荷尔蒙。在这四部刘洲担任音乐总监的音乐剧里,不得不提的是《昆仑神话》。

刘洲:做“歌与人”的顶层设计_第2张图片

        在这部穿越式音乐剧里,出品人人王瑜当初给到刘洲的命题只有“要有东方元素却要用国际化手段表达”这么一段话。结果刘洲做出了包括王瑜在内所有出品人认可的成品。在整部剧21个唱段,刘洲用上了很多种的音乐表达语汇,整体音乐虽然仍然以该类主题音乐剧惯常的蒙藏民族元素为主,但实际上表达上用的却是西方流行音乐的手法。音乐剧,讲究舞台的音乐张力,舞台上的戏剧感、冲突感、画面感统统由音乐去推动塑造。有过音乐剧的创作和制作经验,你就不难理解,刘洲为什么能在融合这个手法下,做出像《华阴老腔一声喊》、《假行僧》这些本身具有舞台张力的“炸歌”,也能在《我是歌手》的舞台,找来一众民族音乐好手为韩红贡献出一首《莫尼山》。同样,能理解,在融合、民族、地方、传统、现代这些关键词之下的刘洲为什么把玩方言说唱的Gai签到了自己靡下。

      《有嘻哈》第10期,刘洲对黄旭的《天堂来信》的评价是“我知道你在玩什么,也知道你在设计什么,我也知道你的flow为什么要这么去排,但有一点不要忘了,赢得大众的心,你就赢了世界”。这番点评,在《有嘻哈》的舞台背景之下,既是刘洲的制作人观,也藏着音乐这个行业,赢大众和做自己之间,不能尽表的修炼之术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刘洲:做“歌与人”的顶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