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现代人迅速崩溃的一个方式。
就是在面前摆上个「熊孩子」。
轻则床头蹦迪。
重则手办阵亡。
「熊孩子」在全世界都是难解之题。
下面这部德国电影,主角简直称得上是「混世小魔王」——
《系统破坏者》
Systemsprenger
本片是德国导演诺拉·芬沙伊德的长片处女作。
风格独特、类型小众。
但是媒体评价相当不错。
烂番茄上,影评人平均得分高达92%。
电影参加了去年的柏林电影节,并拿下银熊奖-阿弗雷鲍尔奖(用来表彰开创电影艺术新视野的电影)。
彼时,刚刚十岁出头的女主角海伦娜·曾格尔被不少人认为是影后的有力争夺者。
她同时也是欧洲电影奖史上最年轻的影后提名。
她在电影中极具爆发性的演技征服了许多观众。
当然,最后还是败给了中国演员咏梅(《地久天长》)。
此后,本片又被推选为代表德国参加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申奥片。
综合各项来看,都是年度必看的惊喜制作。
说回到片名——
「系统破坏者」(System Crasher)。
描述的是在体系内习惯于违反各种规定的「问题儿童」。
在本片中,指的便是由海伦娜扮演的九岁女孩本尼(Benni)。
「本尼」其实是一个男孩的名字。
但由于小女主讨厌自己的原名,于是自行改了个名字。
从这里就能略窥一二,她的脾气基本是想怎么来就怎么干。
而且很多行为都颇为过火。
例如。
从店铺里偷包。
跟同学老师打架。
办公室外报复性的撒尿。
她脾气暴躁、个性怪异,是同龄人眼里的怪胎。
不开心时会歇斯底里,受到惊吓时会声嘶力竭。
要是有人碰到了她的脸,触发的将是爆发级别的超强攻击。
这些反应,显然不太正常。
事实上,这是因为从小成长在单亲家庭的本尼患有C-PTSD(Complex PTSD,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
盗窃、暴力、破坏欲等攻击性特征,和双相障碍(躁郁症)有着类似的情形。
这导致本尼成为了一个令人害怕的女孩。
其中就包括她自己的母亲克拉斯。
这位单亲妈妈并不容易,既要照顾三个孩子,又要工作赚钱、支撑家庭。
面对女儿不可控制的突然爆发,她惊慌而无力。
因为本尼发起飙来,会连妈妈都打。
所以,当面对医生给出的精神障碍结果时,她下意识选择了逃避。
在德国,儿童享有拥有较为健全的福利制度。
像本尼这样被判定为患有精神问题的孩子,可以得到政府救助组织的照顾。
于是,她被母亲「寄存」给了儿童管理组织。
本尼并不清楚自己所面临的真正处境,她每天的想法只有一个——
「妈妈什么时候来接我回家?」
但妈妈一直都没再出现过。
儿童管理组织里的负责人是巴法内夫人。
也是本尼为数不多愿意接纳的人之一。
但管理组织并不是抚养机构。
巴法内夫人也只能暂时照顾本尼,最终仍旧要为她找到一个长久的去处。
这并不容易。
本尼作为一个「破坏者」,接二连三地制造麻烦。
每次她被送到某个地区抚养机构后,用不了多久,又会因闯祸被送回来。
「家」换了又换,变了又变。
对于本就敏感的本尼来说,这无疑是在折磨和累加她的负面情绪。
她就像背负了一捆炸药,只需一个火星就能让她「原地爆炸」。
又一次,本尼因为不愿上学情绪失控。
她疯狂地挥舞着水果刀在一群小朋友面前嘶吼,差点酿成大祸。
所有人都吓坏了,她很快被医生五花大绑,送进了隔离病房。
出院后,本尼再次被打包送回管理组织。
没有人再愿意接受她,37家地区抚养机构全部拒绝了本尼。
专门的隔离抚养院也不接受年龄低于12岁的儿童。
她只好继续呆在巴法内夫人身边。
此时,组织里一位负责陪本尼上学的护送员决定帮一把忙——
米查。
米查是一个又冷又酷的男人。
喜欢打拳击、爱听摇滚乐、心中掩藏着一个野兽。
他的出现像是弥补了本尼内心缺失的父亲形象,让后者放下了张牙舞爪的戒备。
日渐相处中,情绪爆发和精神崩溃开始慢慢变少。
甚至,本尼说出了「愿意被米查收养」的想法。
但出乎她意料的是,米查却迟疑了。
收养意味着本尼会接近他的家人,这让米查还是产生了不自觉的担忧和害怕。
尤其是当本尼说出:
「如果我杀了你的老婆孩子,你愿意抚养我么。」
米查再善良,也不敢拿自己妻儿的生命做赌注。
刚刚被打开的心锁迅速又拧了回去。
本尼回到了「无恶不作小恶魔」的状态。
此时,事情突然有了转机。
母亲克拉斯出现了,说准备决定接本尼回家。
这是本尼没日没夜梦寐以求的事情。
然而,在约定接本尼回家的当天,克拉斯却食了言。
她告诉巴法内夫人自己做不到:
「如果你们专业人士都帮不到她,我又能怎么办呢?」
克拉斯落荒而逃,甚至不敢当面跟女儿说出真相。
当一个家庭选择抛下它的孩子时,哪怕是再「魔王」的孩子也显得弱小不堪。
本尼没有等来母亲,却是等来了崩溃流泪的的巴法内夫人。
本尼一时间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该安慰巴法内夫人,还是该安慰自己?
本尼后来又逃到了米查的家,想在这里住下来。
但当她私自抱起米查的婴儿时,米查夫妻显露出来的警觉心还是刺痛了本尼——
没有人真正愿意接受这样子的她。
在这个世界上,却寻到一处可以被称之为「家」的地方。
清醒的时刻,身边所有人都提防着自己。
而只有在梦中,她才能看到母亲抱着自己睡觉。
每个人都看到的本尼的渴求。
她只是需要家人的爱。
在本尼的世界中,没有对与错,只有爱和恨的区分。
当人们对她好的时候,她愿意接纳他们;
当人们忽视她、不再给予关怀的时候,她会用「我恨你」来回复所有人。
而正是这种极端的表达让她成了一个孤独的刺猬。
刺越长越长,彻底围住了自己。
她不知道如何用正确怎样的方式去争取爱。
从电影琐碎的细节中,我们可以窥见原生家庭对于本尼个性的塑造。
但当她的精神状况出现问题,亟需人们寻找方法来帮助她回到正轨的时候,人们却只把问题推给系统。
系统依据着规则,不断改变孩子所处的环境。
仿佛在给他们提供着更多的机会。
各种各样的抚养机构、隔离的抚养院、国外项目、寄养家庭……
只可惜,这一切对有着精神障碍的本尼来说并没有用。
她想要的是被「家庭」所接受。
然而「家庭」却在每一次可能出现的时候,又把责任推给了系统。
归根结底,无人真正爱她。
有善意,但没有爱。
而那才是本尼的救命药。
社会时常呼吁要建立完善的儿童保障体系。
这自然是没错。
但体系不是一劳永逸的「彻底托管」,更不是就此甩锅的理由。
在帮助这些存在精神创伤的孩子时,或许应该多花点时间想想:
「他们到底需要的什么?」
助理编辑:艾尔星
点个「在看」
教育熊孩子最好的方式
是教育他们的父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