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心理和个体意识

《道德经》中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吾以为万物的起点是“道”,是“一”,是“二”,是个体向群体发展的聚集,悟道是在群体环境和群体思想中进行的一种自发的心理意识,我思故我在,因为不是群体心理的思考,所以是独特的存在,不是随波逐流的存在。

没有哪个物种可以离群而居,人也一样,人是动物性的,多变性的,也是群体性的,人需要与外部的人和事进行直接或者间接的利益往来,需要处理各种人情世故,不可能脱离人群而存在。人在群体环境里生活,心性的成长也就受到群体心理的影响,特别是心智尚为成熟的青少年时期,容易形成盲目跟风,随波逐流心理,因为这一时期缺乏判断力,心理行为是一种“观望”行为,不会独立或者有意识地去形成独立的人格心理。这一阶段的人不太会有心理孤独感的体验,交友多多益善,来者不拒是这一时期的一种交际表现。随着年龄的增长,群体意识就不太明显,个体意识开始觉醒,不再会采取群体心理去思考问题。这一阶段人的独立意识表现的很强烈,做事会三思而后行。

其实,大部分人还是很难平衡群体心理和个体意识的。成年人的心理就呈现出这种弊端,所以,他们开始有意识的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交往,开始主动退出不适合的“朋友圈”,开始享受个体意识带来的愉悦感,成年人的“孤独感”就油然而生了。这一时期,个体意识是比群体心理强烈的,如果个体能够在较大群体里感到身心愉悦,就可以选择广交朋友;可如果个体在一个小层次里都不能感到身心舒服,那么个体就应该主动缩小圈子。因为成年人的生活真的不容易,自己,家人,孩子能生活舒适就是一个成年人最应该在乎的。

老年以后,群体心理就基本消失殆尽了。围绕在一个人的身边的大多是自己的儿孙,主动社交的机会少了,与人打交道的机会少了,所以群体心理不再明显。个体意识也逐渐消失了,因为人已经把自己“回归自然了。”世间的万事万物都不能引起内心的涟漪了,这时候的心理是最成熟的,与文化水平和文化素养关系不大,是一种经验性的成熟。

你可能感兴趣的:(群体心理和个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