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学人文教育的理念、目标与模式》之笔记感想

近读甘阳老师的《大学人文教育的理念、目标与模式》一文,实在是获益匪浅,令人忍不释卷。甘阳老师对于当代中国大学本科教育的现状分析以及提出的关于本科教育中通识教育缺失的问题,都使人有一种茅塞顿开之感。使得自己对自身所处的大学环境以及所接受的教育水平都有了一个更清晰更准确更全面的认识。

甘阳老师言道:

中国当前的本科教育模式乃为只注重专业教育而缺乏通识教育的本科培养模式;而这种过早过窄过细的专业的划分恰恰严重限制了我国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充分发展,尤其不利于跨学科领域的前沿性思维和研究。

似乎现在的大学已经完全沦为市场的的奴隶被动地跟着社会走。充满了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专业主义唯科学主义唯技术主义唯市场取向的庸俗化方向。近观自身周边环境即可略见一斑,课堂上、校园内,老师之所传授,同学之所为所言,尽为“成功、就业、能力、奇技淫巧之所为未来之成功也”。同学们碌碌终日奔波于名缰利锁之间而自以为所得甚丰不知所疲。于学习上反而草草应付置于末端。难道说这就是大学?大学教育应该这样吗?什么才是真正的大学?

哈钦斯言道:

大学之所为大学首先就在于大学必须具有自己独立的教育理念而不能完全被外在的市场和就业需要所决定。大学应该作为现代社会的头脑领着社会走而不是成为市场的奴隶被动的跟着社会走。

大学之道首先在于不同科系不同专业之间必须具有共同的精神文化基础,大学不仅仅是创新之所首先也更应该是文明传承之所文化精华的储存所。而大学教育也应该有其独立的培养目标与目的,实行一种所有不同科系不同专业的人都应该在大学内接受的共同的教育即通识教育。只有这种通识教育才能沟通不同科系不同专业的人,从而建立大学所有师生的共同的文化语言,才能沟通现代语传统使文明不致断裂。这种通识教育的内容并不是现代人在现代社会额特殊问题,而是人类之为人类永远需要探讨的永恒内容和永恒问题,即共同人性和本族群属性的探讨。其精华体现在一国文明自古以来的历代经典著作中。

通识教育就是要通过对本民族本国的传统古代文明经典著作精华的学习来为一所大学一个族群一个社会奠定一个共同的文化基础。只有一个强烈体认历史的共同过去的共同体才会有一个共同的现在去追求一个共同的未来。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社会阶层日益分化的情势下我们更需要通过大学以及中学的通识教育来加强社会各阶层的共同文化认同感社会凝聚力,只有如此中国才不愧为世界大国之列文明只之列。

通识教育是一种对文明的传承与发扬。通过通识教育提升的是人们的人文素质传统文化修养以及对传统文化及智慧精华的汲取,培养出的是有责任的道德主体。通识教育体现的是一种人文关怀,而反观中国当下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深入发展对传统文化的摒弃,世风日益浮躁功利化庸俗化实用主义唯市场取向,以致人们普遍的焦虑和缺乏安全感幸福感。以及中国当下人才流失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通识教育的缺失使族群的认同感文化认同感降低所致,回看近代大批的留学生学成后即使是冲破重重阻碍也要回来报效祖国,难道说他们不知外国的条件优越吗?更何况当时的国内条件更差。

通识教育的缺失使得社会文化氛围的严重缺失,试看当下大学生中还有几人读过中国的传统经典著作,还有几人有能力读懂经典著作。就在我们的身边倘若真有人捧着一本经典著作读恐怕我们都会以“此人为另类”的眼光来看待他。反而更多的人沉浸于物质化的肤浅庸俗的的事物而不自觉,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与重视。而中国目前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应该从学校教育入手,以通识教育为思想指导理念支持进行人才培养。但是就目前中国教育的问题,正如甘阳老师所说:

要在当代中国大学的现实条件下制度化落实中国的人文教育却是一个极端困难的任务。因为中国大学人文教育的问题实际涉及到我国大学本科教育的转型问题,涉及到重新界定我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基本理念以及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确切的说,提出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问题实际是要求深刻转变我国大学本科数十年来早已形成的本科教育模式。

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首先我们需要一个改变的态度、改变的努力、改变的开始。教育不应该是急功近利的活动,而应该是具备长远目光建立在深厚文化底蕴之上的活动。教育培养出来的应该是具备高贵精神品质的“人”。而不应该是只会工作的“机器”。教育是一种再创造,而非一种复制式的生产。只有深刻理解这些才能使中国的教育改革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同时我们也需要积极借鉴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通识教育模式理念。但借鉴不是照搬,学习不是学其皮毛与形式,而是深入探讨研究西方通识教育实行的内在精髓目的。通识教育不是增加几门选修课,更不是泛泛的读几本经典著作而是深深植根于本文明的深厚文化内涵之中的,是对传统文化的系统性的精华的深入的学习与探讨,是由内而外的提升一个人的品质的学习,是怀有一种敬畏与尊崇之心去学习对待传统文化经典。毕竟这是我们的根本所在,我们之为中国人、华夏民族的根本所在。有了这些我们的内心才不致迷失不致孤独。

纵观美国通识教育的发展历程也是经历了曲折反复的漫长的发展的过程。从局部发展到全体,从不成熟发展到成熟,从零星的发展到系统的。在学习借鉴时我们就要以一个发展的眼光去审视美国通识教育系统。通过表面制度化的现象看清其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而来实行中国通识教育的改革。正确处理好通识教育改革中的大学本科教育与高中教育的关系,澄清和理顺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关系,理顺人文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文理之间的关系,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矛盾,中西文化的关系以及课程设置纲与目的关系。而要理顺大学本科教育与高中教育的关系,必须要求改变目前我国的高考应试方式。而要澄清和理顺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之间的关系就要去除专业主义教育思想,明确大学本科教育独立的培养目的和目标。另外特别需要认真考虑法学院和商学院这些职业学院在大学中的定位问题。中国一百年来都把中西问题作为中心性的问题,因为现代中国总的问题就是直面西方文明的冲击,所以我国的大学教育问题要考虑中西并举。

最后一点也是与我们最直接相关的问题就是人文教育的课程设置纲与目的关系,就拿我自己所修的课程来说,尽是一些概论课原理课,学与不学都觉的没什么区别,似乎学习就是背诵知识要点,这样的课程毫无乐趣可言。从高中进入大学每个人都会对大学的学习感到空泛,不知从何下手,不知学之何用,更不知学之用于何处。上课视为了应付老师,学习是为了应付考试。而美国大学本科通识教育中以人文社会科学为重心,核心课程普遍采取经典阅读的方式反对概论通史的教学方法并实行小班授课的安排都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从而建立其我们自己的通识教育系统与体制。

中国要在21世纪成为一个真正的“文明大国”,那么能否建立起质量可与美国大学相比的通识教育体系,可以说是最基本的衡量标准所在。因为这涉及到今后中国大学培养出来的中国的干部、教师、商人、律师等究竟具备什么样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质修养。中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中心任务,实际是要把我们从民国以来就断裂的文化传统重新做现代整理,并以此逐渐形成我们大学的“核心课程”传统。

美国伯克利大学前校长克拉克·克尔曾有名言:

伟大的大学是在历史上的伟大国家的伟大时期发展起来的。一个二流三流的国家是不可能产生伟大的大学的,一个没有文明根基的国家是不可能发展出伟大的大学的。

最后正如甘阳老师所期待的那样:

今后二三十年,或许是中国文明复兴的最关键时期,也是中国大学发展的最关键时期。如果中国人和中国大学生能够具有充分的文化自觉,如果中国的大学牢牢地植根于中国文明的最深处,那么,即使今天中国的大学仍然很不理想,但我们有理由期望,经过一两代人的不懈努力,中国的大学作为伟大中国文明的担纲者将会成长为伟大的大学。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大学人文教育的理念、目标与模式》之笔记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