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16 PET公益课笔记Day1

这个班都是孙瑞雪幼儿园的妈妈,相互间有一定的了解,也不算太熟悉。

普遍的问题:孙瑞雪提倡爱与自由,大部分家长学了特别多的内容,但依然很困惑,面对育儿问题,到底该不该出手。学校也会组织很多家长课,上完以后妈妈情绪好一点,多段时间又得继续吃药。


PET课程中,关注"感受",从”我卡片“游戏开始,询问大家的感受,做感受复盘。

比如,当每个人都拿到一样、或者不一样卡片的时候,感受是怎样的?喜悦,开心,温暖,亲切,共鸣,默契,焦虑,值得,感动,当下状态的连接。


PET课程的目标,是“关系”。每个人,都是由关系给拼接出来的。人和人的关系,由进到远,有这么几个层面:内心-》感受-》想法-》事件-》打招呼 

问题:你和你的孩子,和你的家人,关系在哪个层面?


行为窗口的发现过程

戈登博士在窗口看小男孩踢球的故事,情绪从愉悦,担心,到放松的过程。


行为和标签如何解释?

<讲师表演>, 很生气地进门,摔书,接电话后,转怒为喜。

让大家描述行为,把答案写在黑板上。给出定义,什么是行为。再进行筛选。

标签:不是行为,而是行为的诠释。通常带有情绪,带有判断,带有猜测。

用标签沟通,容易不准确。在关系的某些时刻,不适用,会激化冲突。

举例:

“你怎么这么磨叽呢?

”孩子特别爱打人“——一周打了三次架

”我老公天天玩手机“——回家以后开始玩手机

“你家姑娘好漂亮”——双眼皮,大眼睛

“我们爷爷特别溺爱孙子”——孙子打爷爷,爷爷还呵呵笑

“我婆婆特别没界限”——没经过我同意,婆婆翻了我的抽屉

“这孩子特别好”——她帮了我们三次忙

有强化和暗示性

“这孩子特别懂事”,孩子还敢不懂事么?

“总是”“一直”“从不”


接纳线的三个影响因素

环境-孩子吃饭biaji嘴;他人-有些事孩子做,能接纳;大人做,就不一定了

虚假接纳——接受了新教育思想的父母更常见

虚假不接纳——明明孩子不错,心里很喜欢,但嘴上说“还不够好”

孩子接收到的,是一个不一致的信息,他会不停地试探。

案例:“妈妈你喜欢我么?”“你最喜欢的是谁?”发展成口头禅(没有安全感的体现)

“怎样才能让你相信我爱你?” 虚假接纳,孩子不确信你是真。孩子不停地索爱,你给的爱的质量,是否出自真心?爱你这个人,不爱你的行为,分开会很分裂。我们说“爱”不重要,孩子感受才重要。孩子感受到的爱,才是真正的爱。在某一刻,我不喜欢孩子,这个感受很真实,可以对孩子坦诚、

案例:“妈妈有的时候累了,烦了,就没力气爱你。但过后,就会继续爱你。”“哦,就像我生气的时候,我想让妈妈来参加我生日聚会一样。后来我不生气了,还是让妈妈来了。”

是否会让孩子没有安全感?安全感来自于疆域,没有疆域,会让孩子更没有安全感。

混乱不一致的信息,会给孩子带来不真实的感受,妈妈是个骗子,在撒谎。

案例:"妈妈你给我讲故事!""好啊!""那你还在看手机!"

备注:虚假接纳,带来的是问题的自我觉察。


游戏:你在做什么?每个人轮流给下一个人给动作指令。

关注:等待别人给指令时的感受?给出指令时的感受?


问题归属技巧

传统问题归属“你的错还是我的错”,分对错,好坏,和是非。我的错时,通常自责,辩解。对方的错,通常愤怒。

PET问题归属“谁在问题区”,谁的内在需求没有被满足,则谁有问题。需求没有被满足,情绪就起来了。

举例:

孩子上一年级,考了30分,妈妈很焦虑,谁有问题?

老公喝酒很晚才回来,到底是谁有问题?

界限:问题归属谁,由谁负责解决问题

问题归属练习:关系困扰练习,大家分小组把关系困扰写下,拿到大组来讨论问题区


无问题区的技巧——有效开放自我

有效:简洁、清晰、对方能听懂、保持连接

你信息 vs 我信息

举例:“今天你把房间收拾得很不错啊”;“你今天收拾房间,我特别感激”

预防性我信息,要注意,有些信息孩子不一定能理解,比如“再玩10分钟ipad,孩子不一定能理解ipad关掉代表什么”

体验游戏:闭上眼睛,不要想象你在一个粉红色的房间里,不要想象这个房间里有一个大象。问每个人想到了什么,都有粉红色房间的大象。

肯定性我信息:行为+影响+感受

案例,家里阿姨带孩子,通常表达“挺好”

间接对着孩子表达:“幸亏有阿姨在,妈妈特别放心”

直接对阿姨表达:”阿姨,幸好有你在,我出门才能放心"

练习:

1)孩子捡了个树叶,送给妈妈

你信息:”好漂亮哦”

我信息:“你送礼物给妈妈,妈妈好喜欢,收到你的礼物,妈妈特别开心”

问题:会不会造成,孩子给妈妈挑礼物很随意不用心。比如,孩子给老师挑礼物,好半天,但给爸爸挑礼物,什么都可以,反正爸爸都喜欢。

答:爸爸的接纳区比较大,不是坏事。

问题:表扬,什么时候给?

答:一种说法是,对方要才给,非主动,不提供。葫芦妈的观点是,有感受的时候就可以给,关键是不带目的性。带着目的性,对方会有压力。尤其是那种“前后半句”情况。(但是,我希望)

案例:妈妈说,老师说表现好的小朋友,可以拿一个礼物走。妈妈,我可以拿一个走么?

妈妈答:如果你觉得你表现好,那就拿。如果你觉得表现不好,那么我们下次拿。

分析:这就是对孩子不信任的表现。

2)孩子自己洗衣服

3)孩子自己夸自己

4)孩子帮助我的时候

5)孩子帮我做了西红柿炒蛋


思考:感受很重要,在活动中让大家不断体验,他们的感受是什么;学员喜欢分享环节,分享过程中打开自己,分享后有能有所收获。讲师要准备大量例子和案例。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06-16 PET公益课笔记Day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