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122_内邪

古人发现,除暑症以外,有些病症虽然也具有风、寒、湿、燥、火(热)的属性,但并非外界环境中的病邪所致。因此中医认为,除暑邪之外,其他五邪都可以从体内产生。为了与外感病邪加以区别,风、寒、湿、燥、火的前面就加了一个内字。

内风的症状包括眩晕、肢麻、震颤、抽搐等,这些都符合风胜则动的特征,所以以风命名。内风一般都与肝病有关,《内经》中有这样一句结论性的表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也就是说,凡是肢体震动摇晃和头目眩晕旋转之类的病症都与肝脏有关。比如,中医常说的“肝阳化火而生风”,这里所说的风就是内风。肝阳,就是肝的阳气,也就是肝脏功能活动的动能和热能。如果肝阳过于亢盛,根据热极能够化火生风的自然现象,肝阳过极也能化火,火旺还能生风。例如有些高血压病人可能有头晕眼花、头痛耳鸣、脉弦等症状,中医认为这是肝阳上亢。如果病情发展,病人除原来的症状外还出现面红目赤、急躁易怒、舌红、脉弦数(数,频繁的意思,一分钟90次以上的脉搏叫做数脉)等症状,这时的辨证便由肝阳上亢变为肝火上炎。病情再进一步发展,病人的眩晕加重以致感到天旋地转,犹如狂风大作,刮得天昏地暗一般。这就不单纯是肝火,而是生风了。这种风证不是外邪引起的,所以叫做内风。其他如老年人的肢体震颤,也是内风证。中医认为这种风证是由于年老气血亏虚,肝血不足,不能给肢体的肌筋提供足够的血液的缘故,这是血虚生风,与外邪无干。

内寒的症状包括畏寒喜暖、四肢不温、小便清长、大便稀薄等。内寒是体内阳气不足引起的。其所表现的畏寒怕冷、四肢不温与为外感寒邪引起的恶寒不同,畏寒可以通过添加衣被或近火取暖来缓解。内寒的发生一般是与脾肾的关系最为密切。脾的阳气不足,功能减弱,常会出现大便稀薄的症状。肾的阳气虚弱,则不能温煦全身,而且尿液的浓缩也会受影响而变得清稀量多。

内湿的症状包括食欲不振,口中黏腻,胸中和脘腹满闷不适,恶心呕吐,大便稀溏,小便混浊,下肢水肿。这些症状,一般都与脾虚有关,由于脾的运化功能失常,不能及时地运化水谷精微,从而导致水湿停聚,湿从内生。所以《内经》把各种内湿的发生归纳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内燥在多数情况下是由高热、大汗、剧烈腹泻或失血过多引起的。外燥偏重于肺,以呼吸道的干燥为主;而内燥遍及全身,常表现为大便干结,心烦失眠,皮肤干涩。

内热一般都是由于体内脏腑的阴阳平衡失调引起的,最常见的是由阴虚所致,故有"阴虚生内热”的说法。阴阳是一个事物彼此对立的两个方面、人们常用水火来代表阴阳的含义。水为阴,火力阳水性寒而润下属阴,火性热而炎上属阳,如果寒性的阴少了,热性的阳就会相对地多了,这时就会出现热证。这种热证与外感热邪引起的热证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后者是颜面发红,全身发热,如有出汗,多无固定的时间。

阴虚内热则不同,不是整个颜面发红而是两颧发红,发热往往有定时,大多是每天午后或晚间出现,其后退去,好像潮水二般定时而至,定时而退,所以叫做潮热。病人的发热感觉有特点,经常感到心中烦热伴有两侧的手足心发热,叫做“五心烦热”。这种病人的出汗也有特征,总是睡中出汗,醒后即止,好像窃贼在人睡梦中前来偷盗那样,所以称为“盗汗”。另外,内热不只限于阴虚,阳热过盛也会引起热证,这种内热属于实热。当然,内生的实热与外邪的侵袭无干,最常是由于气机壅塞不通,郁而化热化火引起的。

内火就是内热,二者是同义词。火有炎上的特点,热证出现身体上部的症状者,例如头痛头晕、失眠多梦、急躁易怒、口舌生疮等,习惯上叫做火,所以肝、胆、心、胃的内热由于有这类影响身体上部的症状,往往叫做火证,而脾、肾、肠道和膀胱则只有热证,没有火证。

你可能感兴趣的:(Day 122_内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