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职场的那些懵懂岁月(2010.3-2011.8)

接着上篇文章开始说起,时间到了2010年,因为觉得做对外汉语老师太辛苦了,就想应该找个安定点的工作。刚好那上海本土的一家教育培训机构开始做中学生一对一课外辅导,我就通过培训和面试做了他们第一批的一对一课外辅导英文老师。

上岗后,我被分到了浦东校区。在去了浦东校区两个月内,我都没有被排课,一直在各种试讲试课,我自己确实也认为当时自己和主管要求的老师是有些差距,但是作为一个大学毕业生,也不至于带不了小学六年级的课,还参加了培训,每天也都看别的老师讲课。还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如果我没有代课,就没有课时费,当时的底薪是3K,我一个月的房租那时候好像是750,这个就压力有点大了。当时我的小领导向老师,她倒是一直给我鼓励,那时候我真是很脆弱,每次她找我谈话,我都觉得超委屈,会掉眼泪,也不知道为什么,可能当时真的觉得有点艰难,就是当你的能力达不上别人的要求,自己又有点着急,你就会觉得无可奈何,当时加上年龄也不大,初次面对职场的压力,可能只能簌簌落泪了。当时我很多同龄的朋友都在读研究生,都还没有承受过职场的压力。

现在看来,当时那个校区的教导主任是做得不是很够的,他可能只知道我的能力需要锻炼,但是并没有真正了解我,和我的长处,而他每次都只是在试听之后指出了很多我可能一时半会改不掉的毛病。

当时的自己,初入职场也很怯懦,不知道怎样和上司沟通自己的难处。这点真的很重要,我觉得职场新人,也可以通过合理的表达说出自己的要求,如果你碰到了好领导,他一定会帮你的。这点我觉得一定不要害怕,如果不说出来,没人知道你的难处。

至于当时的领导心里是不是想,反正不给我排课,我就会自己走。据我所知,在职场上,很多很多这样逼走员工的现象。还好我当时的雇主还算可以,虽然不想用我,但是可以给我换个校区,这样反反复复,到了三个月后,从换校区开始,我的英语培训老师之路出现了转机。

这三个月内,我曾给我爸说了不排课的情况,我爸说是不是要送礼什么的,我说这倒不是,人家也都是正规的领导,不需要这一套,不过我爸也随口一说,还挺可爱的。因为爸爸是村干部,这么多年来,村里也还是出来很多优秀的人才的,刚巧那时候村里还真有那么一个人在上海做金融,算是成功人士了,我爸说不管怎样,可以要人家请我吃个饭,给我出出主意什么的。

当时印象特别深,我爸一联系,人家就给了我电话,问了下情况,第二天就安排时间请我吃饭了,不得不说我们老乡还是非常给力的。我记得那天是母亲节,老乡请我在浦东一家泰国餐厅吃的饭,其实席间也并没有聊其他什么,就随便说了下工作,更多的是聊在上海的生活,但是感觉那顿饭之后,我的运势都变了。可能这也是坚持的力量吧,有时候你不需要做什么,坚持住就可以。

后来我被调到了中山公园校区,这个校区的教导主任是毕老师,其实当时大家也都知道,从别的校区调过来的老师,多半也是因为各种原因,我也有点担心会受歧视,但是第一次试讲之后,毕老师就很喜欢我的教学风格,也并没有用有色眼镜看待我,真正以一个领导对待新同事的温和包容的态度对我,我一下子就轻松了,接着就开始正式上课。现在和毕老师虽然不怎么联系,但是一直有她的微信,心存感激。

接下来因为公司业务拓展,我也算是老员工了,课也越来越多,也算基本稳定了。当时办公室也全是女孩子,认识了几个现在我都一直保持着联系的朋友。因为毕竟大家都是老师,办公室的气氛一派祥,轻松愉快,工作也算稳定,暑期因为学生比较多,会很忙,收入也会多一些。

现在想想,我发现我当时的同事都是和我一样刚入职场的毕业生,他们和当时的我一样,除了做好本职工作之外,感觉对未来规划、职场、国内国外的事情、金融、股票、房子等,甚至都没有概念要去了解,就是思维方式都不在那个点上,想想还是蛮可怕的。当时我记得有那么一个年龄大一点的同事,她额外做了些投资,还特别劝我要买个房子什么的,还给我了我一本金融方面的书,但当时太木,格局也比较小,总是觉得买房子和我八竿子都打不着。整个工作环境也是很封闭的,获取不了特别多的新鲜的资讯。当然我不是在说我当时的同事不好,只是现在想想,一个办公室的同事应该是姿态各异的或是有趣的,这样对你会有很多的启发。

所以我想提醒大家,纯属个人观点,如果,刚入职场的你们,最好能找那种同事年龄分层经验、分层比较明显的工作,或是有牛逼领导的工作,一定不要老和同龄人混在一起,因为同龄人,再怎么样,经验都摆在那里。初入职场的一两年,个人认为最最重要的是接触新的事物,能让自己脑洞大开的事情。比如万一碰上了像我当时的培训机构一样,你可以通过一些聚会、讲座等认识一些圈子之外的人,但是我想提醒一下,不要太寄希望于社交,最靠谱的扩大圈子的方法,是通过自我强大来吸引同类的人。可以是找到自己的一个爱好,比如你喜欢旅游,你真正去一些地方,然后写分享、和同样爱旅游的人成为朋友,有自己的圈子。或是看了一本好书,然后你上网找,同时很喜欢这本书的人,多交流。你喜欢一项运动,通过这项运动找到同类,等等,一定是一项长期坚持做的兴趣爱好。

千万别觉得你做好本职工作就够了,一定要有更多的涉猎,或是多想想怎样才能把工作做得更酷一些,更有创意些。说真的,如果只是一份本职工作,如果你时间管理的效率管理到位的话,是很容易做好的,当然如果你连自己的本职工作都老碰壁,说明你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够,你需要闭关什么都不做,只专注一件事来提升自己。

还可以通过多看书,看些职场规划、名人自传等的书籍。可以看多个作家写的,这样自己好总结,这也是我为什么这次要写这些的原因,因为当时我真的没有接触过几个牛人,甚至自己都没有去主动认识牛人,其实网上也很好认识的,说多了,还是当时的思维就很封闭。只生活在自己很小的世界里。不管是是旅行、看电影,当时的自己都没有做很多,我都不知道我做了啥,可能整天在嘻嘻哈哈,就像温水里的青蛙一样。

其实可能也没有什么不对,这些都是我后来才领悟到的,我当时真的就是个快乐的傻大妞,我不能责怪自己,因为这是我的过去,我就这么过来的,过去的事情,还能怎样呢,但是这些我想让你们知道。

当时我身边也没有朋友提醒我,我的家人对我的工作了解也很少,我自己还特别少的去旅游。如果我想对当时的自己说些话的话,我希望我早点就开始一个人的旅行。当时那两年,就感觉在稳妥的做了份工作,也并没有计划将来。

没有额外的学习和阅读,每天接触的都是一些习题,课后就备课,也没有全局观,也没有去参加一些交流的活动,圈子特别的窄,就和办公室的几个女生一直玩,感觉也有点像大学生活,我现在回忆起来,我只记得当时的同事很好,我记不起我做了什么值得傲娇的事情了。我想说的是,当时的我的这个雇主现在都是培训机构做的很好的公司,公司管理也都很成熟。我的体验纯属个人,并没有说人家不好,我很感谢那段时间的过渡。

后来离职是因为自己觉得生活太一成不变了,且也有点担忧起未来,觉得每天都一样。我总觉得如果你能预想到未来是什么样子的时候,可能就需要改变了。因为我希望我的生活能持续给我挑战,正是因为这些对未知的探索的激情,才驱动着我们不断的努力,可是当时我每天生活都一样,生活似乎没有了挑战,不安的情绪也出现了。

加上我不是很认同这种课外应试辅导,虽然改变不了应试教育的现状,但是也不想做推波助澜者。当时自己有强烈的感觉,我在上海,好歹是个大金融城市,我应该去接触些公司运作啊,国际贸易这样的工作,或是仅仅觉得去外企工作是件很酷的事情,我想去外企上班体验体验。

当时很快我记得真是超快,也许12年的时候,真的很好找工作吧,我记得我是12年4月份,随便投了个简历,就在一家澳资的客服部门应聘上了英文客服。其实后来才发现,其实这个职位本来就很好应聘的。接着我二话不说就辞职了。

那时候还是有点像赶路的感觉,我其实并不知道我要去哪儿,但是我唯一确定的是我不要呆在原地了,也许那时候就应该想想,接下来我应该怎样走。

当时那家机构都开始给我办人才居住证,可能就等那么一两个月我就拿到手了,当时就是很愣,感觉一刻都不想呆,马上就走人了。其实我完全可以等等的,有居住证后来可以省很多事。这也是我当时性格上的一个弱点,我虽然做事行动很快,但是做决定有时候也欠思考,不是特别成熟。

我记得最后我和校区的校长做离职的最后一次谈话,我居然非常坦诚的告诉了我对校区的一些建议,还有我的离职原因,我自己对未来的规划,我记得当时她非常的惊讶,感觉像从所未有的认识了我一样,我想这也是一个雇主的悲哀,对自己的员工到了离别的时候才了解。

不过现在想想,我当时也很幼稚,我为什么不能把这些建议啊想法啊,在上班的时候就和老板沟通呢!其实那时候我和上司或是小领导都沟通特别少,他们对我的了解也都是笑嘻嘻的阳光小妹,这些都是表面的东西,没有让别人真正认识自己,也是我做的不好的地方,如果能有更多的沟通,我相信当时自己在职场上的成长会更大。

不知道这是不是中国职场的普遍存在,员工和领导的沟通都做得很不好,个人觉得包括后来我自己做了工作室,当时很多举动都显得很不专业。今天就说到这吧,明天再更新我在外企做客服的那些激情岁月。

再次感谢大家的阅读,昨天的文章得到了很多朋友的支持,谢谢!

初入职场的那些懵懂岁月(2010.3-2011.8)_第1张图片
当时的一张图片

�-�<��A�F

你可能感兴趣的:(初入职场的那些懵懂岁月(2010.3-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