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词你肯定听过叫舒适区。说的是,心理学家把人的大脑分为三个区域,离我们最近的叫舒适区,最远的叫恐慌区,介于这两者之间的学习区。
你可能还听过,如果我们一旦要挑战自己,改变自己,就要走出我们的舒适区,进入学习区,这样我才能不断的自我发展,自我迭代。好了,到底啥叫舒适区呢?
我们一般的理解,所谓的舒适区,就是处于一个熟悉的,舒适的环境。就好比你在一个小城市里面,干着一份没有什么太大压力的工作,每天早上拿一份报纸,泡杯茶,朝九晚五的打卡,小日子还过得挺滋润的,这就叫所谓的舒适区。那啥叫走出舒适区呢?这就好比你进入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创业,每天不犯懒,拼命工作,死磕自己,这就是走出舒适区。
我曾经看过一篇陈海贤老师写的关于什么叫舒适区的文章。看完之后我才明白,原来压根就不是那么一回事。那到底什么叫舒适区呢?
首先陈海贤老师说,舒适区并不一定意味着外界环境是舒适的。
举个经典的例子。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大家都看过吧,里面有个老犯人,在里面关了50年,差不多就关了一辈子啊,有一天他被释放了。刚一释放,他的精神就快崩溃了,结果没多久,他适应不了外界的环境,自杀了。按道理来说,外界的环境怎么着都要比监狱的环境要舒适。但为什么那个老犯人在监狱里面很安稳的过了50年,一出来到舒适的外界环境里面没多久就自杀了呢?
这说明监狱里面的环境虽然艰苦,但对老犯人来说,那是他熟悉的环境,他在里面呆了50年了,那是他心里的舒适区。所以说,舒适区并不一定意味着,外界环境是舒适的。
那么舒适区是意味着熟悉的环境吗?
不,陈海贤老师第二个说的就是舒适区,也不一定意味着熟悉的环境。
比如说我们身边可能都有这样的朋友,他的生活中一旦碰到什么瓶颈,他就会说,哎,我要出去透透气,换个环境,于是选择出国留学读书。结果呢,环境是变了,但是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到了国外还是碰到类似的瓶颈。
或者我们身边还有这样的朋友,他在工作中一旦碰到什么困难,碰到什么坎,他就换工作,隔个三五年就换个工作,他的生命就这么一直轮回着,所以看上去他的环境一直在变化,他不处于熟悉的环境当中,但其实,换工作就是他的舒适区,他是以换工作这种方式来应对工作中的困难。
好,到这里你就明白了,所谓的舒适区不是指环境是不是舒适,也不是指环境是不是熟悉,真正的舒适区是指我们是不是以固定熟悉的认知模式去看待事物,是不是以固定熟悉的行为模式去处理事务。如果答案是是的话,那就是处于舒适区。
比如一个人,就算每天没日没夜的干活,全年无休,如果,他总是以固定的,熟悉的认知模式跟行为模式,来跟外界打交道的话,那么它就是处于舒适区,而“忙”,就是它舒适区里面的一个,应对外界环境的行为表现而已。还有就是,如果一个人碰到困难,总是逃跑。隔三差五的换工作,碰到难题总是拖延.那么这个人也是处于舒适区,“逃跑跟拖延”,只是在舒适区里面一个应对外界环境的行为表现而已。
心理舒适区带来控制感
现在我们知道了心理舒适区是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应对环境和问题的方式。
那么,这个舒适区到底有什么好处,让我们想要不停用它,明明想要改变,却总也改不了呢?
简单来说,它带来的最大的好处就是控制感。
就像查理芒格经常说的那句话“手里拿的榔头的人,看什么东西都是钉子”,榔头,就是他处理事情的方式,他碰到任何问题,处理事情的方式也很简单粗暴,就是一榔头下去,为什么?因为这样做是他熟悉的方式,用熟悉的方式处理问题会给她带来掌控感,他处于舒适区。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中国人在生活中一旦碰到瓶颈,就开始了所谓的应对三大件:上学,旅游,学英文。我们以为是我们自己爱学习,其实这只是我们应对焦虑的方式,好让自己貌似对纷繁复杂的现实,有一些微弱的掌控感。
如何走出舒适区?
话说到这里,并不是说处于舒适区就不好是错的,舒适区本身没有对错好坏之分,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他就是喜欢待在一个小城市,找一份压力不是很大的工作,安安稳稳,平平淡淡过完这一生,每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就很满足了,这是个人价值偏好问题,没有好坏对错。
那我们为什么还要花这么大的力气去研究舒适区呢?我们研究舒适区的目的是,如果有一天有一个人,他想要挑战自己,突破自己,他想要寻求改变,我们应该怎么帮他,我们首先会告诉他,如何去识别他的舒服区,觉知是一道光,人一旦识别出自己的舒适区,就有了改变的可能性,走出自己的舒适区.
举个陈海贤老师文中说到的一个列子:
一个女大学生,大学刚毕业不久,在一个陌生的大城市工作。
每天晚上下班,她都会搜寻当地有名的小吃店,大吃特吃,直到吃撑了还不能停手。她很苦恼,想要改变,却控制不住自己。
为什么她会这么依赖食物呢?
她说,她所在的公司是一个世界500强的大公司,压力很大,经常要加班到八九点。她一个人租着房子,回家空荡荡的没什么意思。所以寻找美食成了她唯一的娱乐。
每天下班以后,她都会坐上地铁,到某个人来人往的闹市区,找个甜品店坐下。她喜欢一边吃,一边看那些熙熙攘攘的人群,感受闹市的烟火气。
每次吃完,一想到要回到那个空荡荡的家,她就跟自己说:那不如再待一会,反正回去也没意思。结果就吃撑了。
好了,读到这里你大概已经明白了,这个女孩子焦虑的根源,是那个空荡荡的家,所以她真正要处理的问题不是美食,而是孤独。而她处理孤独的方式也非常简单,寻找美食,享受美食,包括美食周围的烟火气,来对抗孤独的焦虑。美食就是她处理事情的舒适区,她吃的不是美食而是孤独。
于是陈海贤老师建议她找一个更健康的替代方式,比如跑步健身、参加读书俱乐部、跟朋友看电影等等。每周一三五去试验新方法,二四六用“吃”这个老方法,看看哪个会感觉更好一些。最后,她找到了一家羽毛球俱乐部。在那边认识了几个朋友,慢慢的,她也能够控制自己的饮食了。
结束语:
爱因斯坦说:用相同的方法做着相同的事情,还期待不同的结果,这是人类最大的妄念。说明要改变自己,就是要放弃控制感,走出舒适区很重要呀!
好了,这次就讲到这里了,我们下次接着讲跳槽时要问自己剩下的两个问题。欢迎你把你的故事和分享放在课后的留言里面和我们一起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