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这个词是在十年前一部电视剧上接触到的,当时觉得挺有韵味,讲的是心跳突然改变了频率,几年后,在阳光洒满的操场上,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
——今天是第二次。
离校以后,本想带着一身才华回乡建设,带领乡亲脱离收入贫困、脱离文化匮乏,第一选择从了政,我就在办公室写。前辈说,你写的不对,我教你,句式如下:为了响应……,建设……,一改……风貌,坚决贯彻……,我县……。还好小学关联词造句颇有造诣,前辈夸我一点就通。一次次,配合了有组织有方案的戏,才发现我写的是剧本,有主角,有配角,有矛盾,有结局,为了保护贫困生肖像隐私,刚愎自用,不听劝告,前辈说你这个人不懂把握政治资源,多新鲜的词。遂就了业,投身于教育。兢兢业业,坚持一把手抓孩子多方面的发展,无奈忘了自己所处商业利益当中,他们说:给孩子糖吃,他下次才能继续开心地来报名,至于学业就是成绩,就是教科书,就是全文背诵听写无误,至于未来,轮不到你操心。可惜我兜里没有糖,他们说我不懂教育手段。仰天大笑出门去,罢了。从此以后唾弃商业,嘲讽的是,从了商。
黄土朝天的商,不算商,他们管这叫生意。于是忙碌与风霜使我沉寂,他们说这是时代惯例,屡见不鲜,到了一点的时候你就会屈服于平稳。屁话!才华不足而已,不用说得那么好听。
我凑了所有的钱买了单反,家境寒了点,乡村落后了点,不会用,万幸互联网搜索引擎不讲究贫富差距,我就带着它去黄土朝天。
有人骂傻子,你不做一些不喜欢的事,怎么养家,怎么娶媳妇儿。不娶!
我曾有幸被问俩问题,记忆犹新。一是家人劝我不要念书,说隔壁初中辍学修车的同龄人好几千一个月,毕业后问我念书何用,人家学了手艺买车了。二是大学返乡,同龄人问我中国人为什么还要去学中文? 感触良多,仿佛是在对我灵魂进行拷问。枉我略懂诗书,口若悬河,回答不了老百姓的问题。
当我沉寂的时候,他们很开心,这小伙务实,肯干,踏实。
2017年,我终于感受到了那种奋不顾身,向死而生的冲动——我要逃离。
逃离不像是辞职信上的“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而是如同《越狱》中的迈克儿一样有组织有策略有等待。但你实施的时候,就会发现,过程死一样的寂静。我看着迈克儿纹了一身的地图,我一边拍案绝,一边跑到县城里找了好久的纹身店,想像迈克儿一样,给自己个“虽千万人,吾往矣”气势的满身刺青,店主说三万,我悻悻而返。
妈的一点希望都不给人家。遂精挑细选,花了两千,淘了个单反。网上说这叫“穷人思维”:只知道省钱,却不知道你的时间值多少钱。——站着说话不腰疼。
曾经我想的是有最朴素的生活和最遥远的梦想,老想着等毕业了赚点小钱换酒喝,想想就让人感到闲云野鹤,潇洒快活。结果,卖酒换钱花。
就这样,我像死了一样,而且只顾着眼前的纷乱,还真把自己骗了。
直到今天借了本青春回忆式的书,看了几页,就知道事情没那么简单,下楼拿了瓶酒,边喝边看,剧情不狗血,不是苦情的线,单纯是回忆,妈的给整哭了,很尴尬。
过去的一幕一幕就刷刷的从脑海里过,老子也打过篮球,也喝过啤酒,也见过日思夜想的姑娘,也写过满行的情书,也参加过派对,也去过酒吧,也在灯火阑珊的街头讲过自己的梦想。如今?赚钱养家,与朋友谈生活琐事,他操着他半掺方言的普通话,我喝我的酒,然后劝我大度一些,他看上了个初二的姑娘;三姑六婆和直系亲属磕着瓜子,着急着给我物色村里的姑娘,说那姑娘多实惠,从来不化妆,某家技工青年多有出息,天天穿着特步的名牌,全款买了桑塔纳的车。
没兴趣!不娶,不谈!
有人说你就送个破酒,出门还弄头发,穿三叶草,喷香水,戴手表,背单反,充电的破车还藏本书,这么大的太阳,找个地方搬块砖头把车轮垫了补救你坏的差不多的手刹,然后坐在车里看书?闲的吧?当婊子还立牌坊?说的好听是个体商业户,说难听了就是个送酒的。然后朋友劝我要大度一些,敢于打破自己,别老觉得自己多高贵,你的出生就决定了你的命运。
生活的确是压在你身上的一座山,不允许你喘气阿。
前些天扎了个小马尾,他们说我是回到了清朝。喷了些男士香水,说我性心理有障碍。穿了有点印花的衣服,说我像极了社会上的混子。然后劝我穿剪成板寸,穿海谰之家穿贵人鸟,特别仗义的告诉我现在收入不高,别学人家穿特步穿鸿星尔克,以后发财了就能穿了,一步一步来。很良心!点个赞。
我开始沉默的一字不言,孤独的像一只骡子。离校之后,就再也没有说过一句心里话。他们说我心高气傲,去城里住了几年搞得好像留了洋,文凭不高,想法挺多,不合群。
自从最后一个倾诉的对象也回了乡,深夜我就真的一个人了。白天忙碌,晚上有了自己的时间,无处倾诉,就爱多想,夜不能寐。有的时候静不下来躁动着,有的时候又静的生无可恋。
我存了几十首纯音乐,就放着听,偶尔一次给朋友听见了,他问我你这歌怎么没有歌词的………
你怎么不去城市发展,回乡作甚?事实上,我不配。
我曾想到过一句话:井底之蛙根本不痛苦,因为它们的世界观本就是那一方天空,若是有一只青蛙不小心掉到了井底而又无法出去,那才是痛苦的。
——我游历与好与坏之间。不对,没有好坏,是A社会形态与B社会形态之间。
我低端的像一个笑话,他们有自己的三观,而且非常默契。
我没法解释为什么一腔报复的青年为何愿意从事体力劳动,我也没法向你们解释你念的书在这当中有啥用,还一直手不释卷。既然不能解释,那就届时看事实.
我可以什么都不要,但我坚决推翻你们的“读书无用论”.
念书给予你的是海纳百川的空间,你不会止于眼前而停止学习,而苟且,而拘泥。
有人认为我是那种被书给古板封建了的秀才,不然,我能跟你光了膀子说脏话,也能换了礼服参加文化活动,而你只是前者,然后你觉得我就是前者。我读书,摆事实讲道理,我也会用最新的网络词汇,也能陪你打网游通宵。
能享受最好的,能接受最坏的。这是我最爱一句话。莫泊桑的小说里有一位不能接受最坏的,地区上有许多不能享受最好的。
“实干家”约我出去,洗脚打牌唱K,去了趟县级的酒吧,吃了顿碳烤鱼,觉得自己体会到了劳动的慰藉。“历史家”读了本县志,了解了一些地方文化,沉着深谙历史,满腹诗书。“青年人”用一杯奶茶睡了初二的姑娘,觉得自己情场游刃有余,魅力无限。“文化人”读了半本论语,登了乡里的最高山,一览众山小,触景生情便要作古诗。
他们说他们看了几本修仙和言情小说,想写,想出版。
他们说他们花了四百多块买的安踏鞋。
她在淘宝搜索关键字搜出了骄傲。
他在理发店剪KEVIN推荐的发型剪出了时尚。
他们都劝我大度,劝我面对现实,面对自己,不要唱高调。
我就大汗淋漓的推销着酒,背着单反,车里还藏着一本叔本华的《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你这个人怎么那么不踏实,人家学个汽修学个电焊,一月好几千。”家人。
“你怎么想那么多,读书有什么用?还不是在这和我吃麻辣烫?说话还带成语,谁听得懂阿?”朋友。
“你整天剖析人物的塑造、矛盾冲突的爆发点、表演层次,想那么多干嘛,主角长得多好看,这个情节多好笑。”曾经的爱人
“某乐园有个收门票的活你去不去阿,某店里招个营业员,你要去吗?很多人毕业后都没有做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好心的三姑六婆。
“学中文?哈哈哈,还有这样的学校?”路人甲。
“我这个项目特别好,我准备带孩子了解本地的历史,让他们读《弟子规》,穿汉服,这个项目在本地特别高大上。”某商人.
无人与我立黄昏,无人问我粥可温.
搁笔好久,写字的手都在颤抖。
还好我是卖酒,家里不缺酒。
理智告诉我这个不能发表,会得罪好多人的,你就活该孤独了。
去你妈的吧,老子就孤傲的像只雁。
后来,我查了“心悸”,百科上说这是一种病,俗称心慌。
不屈服,不将就。不被生活埋了梦想,不为成家乱配鸳鸯:它在计划尽头等我,她在灯火阑珊邂逅。
幸亏有酒与音乐,可惜只有酒与音乐。
至于书上联想出的青春里昔日的爱情,不想不念,止了源头,就省了孤独。
我就是一具被抽干了血的躯体,拔了七情六欲,才有明天。
这场孤独,浓得像酒,没能喝完,就醉得不醒人世。
——别劝我,我就背着单反去送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