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土地制度改革,破解农业人财两空危机

作者:陆继忠

我国的农业发展既有幅员辽阔,物产丰富而著称于世,但同时也面临着人口众多,耕地面积不足的现实困境。我们的人口占全球人口的20%左右,而耕地面积却只有全球耕地面积的7%左右,资源不足问题会随着人口增长及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劳动力不足问题同时存在,而越来越显得紧迫。加之原有的户籍制度、农业集体土地产权制度的约束,无法形成农业产业化、规模化,使得本来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的劣势更为明显暴露出来。联产承包的农业发展模式,取代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更低的计划经济模式,在短时间内解决了当时10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其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以及机械化普及在此期间也是功不可没的。

但随着人口不断增长及工业发展、城市建设、交通设施的大量兴建,占用了大量耕地面积。同时随着大量使用农药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及农药残留,大量使用化肥所造成的土壤板结,有机质缺失,以及工矿企业的污染物排泄所造成的三废污染等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也日益显现。因此我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粮食及油料、动物饲料、工业用农作物原材料的供给率呈现出日益下降的严重趋势,另一方面则是农产品质量隐患亦已到了燃眉之急的地步。

目前仅以国内茶产业为例,规模较大但普遍存在品牌低微、品质下降的衰败之势,产量与品质出现了擦肩而过的现象。安吉白茶的迅速崛起,掩盖了除安吉白茶以外所有茶品种极速衰败的可怕现实。传统的种植、加工工艺逐步被抛弃,带来了普遍的品质下降,对化肥、农药的依赖性,造成了整个行业的极速衰败。近日我走访了安徽六安瓜片主产区金寨县,霍山黄芽主产区霍山县大化坪镇,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主产区,黄山市三区两县。苏州西山碧螺春茶核心产区、杭州西湖龙井茶核心产区以及龙井茶嵊州产区的新昌县大佛龙井茶区,也去了拥有23万亩茶园面积的湖北英山县,英山县是湖北三大茶区之一。

我所看到的情况令人不安,茶农急,加工销售的茶商也焦急,过去的种植茶几乎不施肥或施用鸡粪、菜籽饼等有机肥料,现在用的复合肥和尿素,杀虫剂残留物比以前有所改善,因为高残留农药在逐步被强制淘汰,除草剂残留似乎已经成了一个顽疾,因为人工工资成本越来越高,压得茶农们为了生存而不得已对除草剂形成了高度的依赖性。六安瓜片原来是先采芽然后剥叶,再进入后续工艺,现在是直接在茶树上摘叶,产量大增品质骤降,如此下去退出名茶行列只是时间问题。霍山黄芽目前已经被做成绿茶,传统工艺已经被弃用近20年黄芽变绿芽,昔日霍山黄芽的栗香、醇厚不见了踪影,黄大茶只还有一个名字,满市场都找不到一家在做。

我在霍山时曾对一位茶商说,霍山黄芽自古就没有漂亮的外形,讲究茶型的都是外行,黄芽没有清香只有栗香,霍山丢掉了黄芽工艺就没有任何优势,因为绿茶本来就已经是一个相互踩踏的市场,不少你们霍山一群人。湖北英山有23万亩茶园,目前已经沦落为做中国特色“聪明茶”的基地,原本的英山云雾茶、吉峰毛尖尚有一些品牌地位,目前也被什么茶都做,什么品牌都不具有的短视、投机所淹没。

黄山茶系目前整体情况还不错,雄厚的地域优势在免为支撑,只是其他茶区有的毛病,也已经或多或少传染到这里。传统绿茶的黄山毛尖、黄山云雾茶也已经绝迹,现在统称叫黄山毛峰,近日中央财经大学的一位朋友说黄山毛峰实际已经与名茶不相匹配。目前黄山地区最具实力的应该是祁门红茶系列,其次是太平猴魁。但面对安吉白茶的强势崛起,也已经显出一种无法招架的趋势。严格地讲安吉白茶的低酚高氨基酸,在茶品类中并不是什么优势,许多做绿茶的茶商们也一直在愤愤不平,认为喝茶人的水平越来越低了,是的安吉白茶的确是外行人喝的茶,因为她的低茶多酚避免了一般茶树对使用化肥后,茶品质下降所带来的苦涩味道,对于这种感觉只能说可以理解,因为安吉白茶是树种的口感优势,但绝对不能认可。因为目前整个绿茶产业的衰败,似乎已经是一种惯性了,说难听一点就是比着烂,你还能怨人家安吉白茶卖得好吗?

浙江新昌的大佛龙井、苏州碧螺春、杭州西湖龙井茶也都已经到了必需正视、反思的时候了,大佛龙井目前只有两、三家在沿用传统的种植、加工工艺,其他的茶农亦呈一盘散沙的状态,品质低劣普遍。苏州碧螺春亦如上述,只要西湖龙井茶是在杭州市政府特供饼肥,不允许使用化肥的情况下,才保住了一些原有的口感,而实际质量也已经与20年前有了面目全非的改变,西湖龙井茶并没有因为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在他们哪里就不存在问题,目前国内绿茶的情况已经很糟糕,红茶、黄茶口感要比绿茶的情况好,但不是因为做得好,而是因为茶多酚、茶碱在发酵过程中被改变了,但农药残留超标的问题还是普遍存在的,所谓的检测也只是一个个大家都心知肚明的故事。青茶、黑茶与绿茶、红茶相比,其实早已领先数年陷入了恶性循环。近年来黑茶的炒作、青茶在三北地区的火热,其实也只是一个个商业模式的奇迹,而不是品质的优良。从农业科学及营养学的角度去分析,四季分明地区的物产品质,在不受种植环境的影响下,肯定是优于哪些恒温环境下的物产品质,由此可见华中地区茶产业缺乏的绝不是地理条件,与沿海地区相比缺乏是经营模式和营销理念。

2016年中国茶叶的总产量高达230万吨,但能够进入国际市场的成品茶却不足5%,其他出口的都是低档鲜叶。茶产业的衰败其实只是中国农业现状的一角,而粮食、油料、饲料原材料、工业用农产品原材料的品质、自给率也在逐步下探。其根源就是农业的“人财两空”问题在日益加剧,已经形成了一个不可持续的僵局。要打破这样的僵局,首先我们直面历史、当前所存在的问题,哪些问题在阻碍我们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总结出了以下几个问题以供参考:

首先是农业的投入不足问题,谈及农业投入问题,首先存在的是农业土地产权制度阻碍了资金的投入,没有不动产产权,无任是银行还是投资人都不敢去投这样的项目,农业的土地产权是村集体所有制,农民是以承包形式获取了土地种植的使用权。这一制度表面上看是保护了农民的切身利益,但现实却是没有足够的土地面积让他们去搞产业化、规模化,例如即使一个农户能承包20亩土地,如果以种粮食为例,哪么他们每年的净收入也不足两万,是根本无法养活一个五口之家家庭的,因为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同样尚未成型,医疗、教育、养老问题依然困扰着绝大多数农民家庭,还有离谱的城市高房价,即使想进城打工,买不起城里的房子也是一个卡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一道鸿沟,城市里的高房价与遍地鬼城现象也是由此产生。目前依然留守在农村的劳动力人口平均年龄在55岁以上,农村现在只有老年人和未成年的孩子,自2013年我们进入刘易斯拐点,这一问题则愈加严重。青年人、中年人90%以上都已经被迫离开了农业、农村。资金融不进、青壮年劳动力留不住的人财两空问题已经威胁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表现在小而散的农业模式养不活一般的农民家庭,自然也无法顾及农产品品质安全问题,这也是我们以全球7%的耕地面积,每年却耗用了全球35%的化肥使用量的根本原因。没有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有谁还会去考虑品质问题?更谈不上什么品牌意识了!另一个问题是大量耕地被抛荒,这一现象在我们中西部地区极为普遍。

当然我们的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可以激活18亿亩耕地的资本价值、可以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可以消化过剩产能的遍地鬼城问题,更重要的是稳定、持续的产权,才能留住我们这个社会上先富起来的人来投资农业,以稳固农业这一国民经济的中的第一产业,才能彻底解决目前我们中国的富人满世界移民、投资,而不愿把财富留在国内、投资的问题,我们中国的富人并不是不爱国,而愿意背井离乡去语言不通的外国搞投资,而是我们的土地制度堵住了农业供需的通道,改革土地产权制度,把土地还给农民自然是拉动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一剂猛药,因为我们中国的城市化率距离能够形成以服务业替代其他产业的规模还远远不够,扶贫和农业补贴解决不了我们农业日益衰败的问题,因为扶贫与农业补贴有悖社会发展的公平原则、经济发展的效率原则,结果自不必说。当然对于属于慈善性救助的工具,还是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而这些举措只能适用于小众,解决不了农业、农村、农民出路的大问题。

有一个配套制度也是必需的,哪就是建立一个与税收相匹配的社会保障体系。政府在征税的同时,应该把老百姓的医疗、教育、养老这三项基本民生问题纳入政府的预算之内,社会保障也不可能做到奢华,解决生存问题是其价值所在,唯有如此我们的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口号才能喊得理直气壮。因为税收作为二次社会财富分配工具,在我们中国从未被提到意识日程,这也是我们投资拉动搞出了制度性分配不公的存在,还缺乏基本社会保障这一巨大风险存在,税收缺乏正当的背书理由支撑,社会弱势群体缺乏最基本的生存保障。我们作为全球最多人口的大国,存在这样的制度性短板是一个不可承受的问题,因为我们不仅仅存在失地农民问题,而是有数以千万计的农民工,已经形成了一股城市留不住,农村回不去流民潮,每逢节假日就会出现一次大迁徙,据不完全统计我们每年春节的人口流动量就高达35亿人次,每年我们的交通运行都会出现几次半瘫痪状态。因此我们有必要去改革现行土地制度,以破解农业人财两空的现实问题,以土地的资产化促进我国城市化发展,亦改变了农业投资环境,以促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同时建立基本社会保障体系,让幼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不再只是中国老百姓的梦想,这既是我对中国梦最现实的解读。

你可能感兴趣的:(加速土地制度改革,破解农业人财两空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