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如何做到气定神闲?

教育是培养终生阅读者

           

2017年5月15日,喜欢校园里放眼都是绿油油的春意,喜欢大雨过后被洗刷干净的空气,这样的空气有一股魔力,同时更新着自己的思路,头脑里杂乱无章的思绪也摸索着出路,想要跳出来,借着这股清新之劲,我也把近日来工作上的一些思考和摸索流于笔端吧,久未成书,难免字句慌乱措辞不当,自责。

最近这一年,因为自身角色的变化,工作岗位的变动,给我带来的挑战可想而知。平时忙于上下班交替,生活琐碎,点滴思绪未及记录。而今想来,自然是一句话概括,一切都过来了罢。

今天,我想谈谈我在这一年的家校联系工作,关于给家长传达家庭教育理念的努力,以及我的部分教学观念和心得。

学习历程

我不是一个有创造力的人,但是也算得上是一个能总结经验,能够静心读书,能够吸收采纳别人既得经验的人。

13、14年,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读了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读了魏书生的《教学工作漫谈》,这些书给了我走上教学岗位初期最好的理论源泉。

14年暑假,因为王大庆老师的推荐,读了张瑞雪的《捕捉儿童敏感期》和《爱和自由》,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等五册书籍,从此开始了对幼儿教育的思考,教育最有价值的部分在幼儿阶段,这句话一点都不过分。

16年暑假,又获得一批推荐书单,开学之际,读了《朗读手册》,因为改上一年级语文课,又重新拾起韩兴娥的《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之后针对现在的教学,着重读关于绘本创意读写和培养孩子阅读兴趣方面的书籍。也对我的教学起到直接的指导和帮助。

17年,读了买了很久的《夏山学校》和《打造儿童阅读环境》,又加深了我对自由、儿童的理解;更深深地觉知了阅读的神圣,培养终生阅读者的重要性。

因为从英语改教语文,又是小学低年级,教学对象和内容的改变给我带来了挑战,同时也深深地督促着我不断吸收新的东西,不断反思和总结,在现有基础上做一些切合实际的尝试和开拓。

以上是对我影响比较大的书,也是经典书籍,其他还有一些介绍各国各地教育的,介绍一些作者的教育经验的,还有大教育家的文集,比如《陶行知教育文集》,因文字用的是白话,夹杂古文,字体小,书籍厚,一直未能开卷有益,自愧。这些书籍都在各个方面给予我理论的支持和经验的借鉴。

家校联系工作初探

16年下,入学之初,我建立了班级微信群,把所有联系表上家长的电话都加为好友,到现在为止只有几个不用智能机的家长没在群里,其他的家长几乎是双方家长都入了群,在现在这个通讯发达的年代,不好好利用现代沟通工具的真是浪费啊。记得刚加微信那几天,因为回复家长的私聊,我都累得眼睛睁不开,傻乎乎地打字,后来都改成语音。

关于班级群文件建设的摸索,我也是跌跌撞撞摸爬滚打过来了。现在我就来总结一些可为和不可为吧。

一、关于家庭教育观念的传达,不能随时随地想说就说,最好能集中在一个时间,通知大家都做好交流的准备。也最好是打成书面语,不要因为匆忙和省时间而发语音。家长都有自己的事情,你不能确定到底多少人听了你的语音,又有多少人理解了你的意思并积极实践你的教育理想。最开始我因为时间关系,经常语音传达,效果甚微,后来听说有的人几乎不听,有时候我也会把书本上的文字拍照发在群里,但是也没收到任何的回复和交流。你不得不诧异于这些家长对家庭教育的忽视和淡漠,但是没办法,你还是得深入浅出对家长渗透好的教育思想。所以后来我尽量集中在一个时间段讲说我的观点,而且都用打字。

二、讲说理论尽量改换通俗易懂的词汇,否则家长如果不是看不懂就是误解了你的意思,有的家长根本没有认真看群消息,而是走马观花上下翻腾一下就算完事,只抓住像明天检查校服,要带三角板等这些字眼记在心里,像什么坚持亲子共读,坚持大声朗读课文,大多数家长是实践得不够的,据我后来了解,除了几个和我沟通较多的家长以外,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没弄懂我所说的“亲子共读”,我的意思是父母和孩子共同阅读一本书,最好是绘本,其中父母朗读内容,孩子看书本图画。亲子共读首要是培养亲子关系,其次是培养阅读兴趣,绘本是最适合低年级学生的书籍。这样的话我在入学的一个月,每天都说,甚至开始我都没布置作业,只布置回家父母陪孩子一起读书。目的是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结果家长都理解为让孩子一个人去拼读吧,都是拿一些看拼音读故事的书扔给孩子一个人读,孩子读得没劲了,就来跟老师抱怨,我儿就是不爱看课外书。或者埋怨说怎么还不上课呢,还不布置作业?每每此时,我的内心都是崩溃的。

三,不要对家长期望太高,家长们都来自各行各业,他们可以说并没有像老师这样在教育上倾注这么热情和思考,或许你信誓旦旦想要把真理说给他们听的时候,他们还认为是天荒夜谈呢。所以道理要深入浅入,娓娓道来,并且具有针对性,不定时地对个别家长,尤其是其孩子表现有偏差的,对其家庭教育,亲子关系进行了解和询问,以期对孩子和她所受的家庭教育有一个全面了解,这样也好给出一些中肯的分析和针对性强的建议。所以,做家长工作是长期反复的,家长们实践你的教育理论需要一段时间,看到成效也需要一段时间,只有过了一个阶段,家长们尝到了甜头,看到了孩子的进步,家长在你的带领下也会变得爱学习,对孩子更平和,对教育更耐心,亲子关系更和谐,家庭教育更从容。

四、不要对家长失去寄托。你的苦口婆心,为孩子着想,家长们都看得到。通过近一年的努力,我们班的家长们都比较配合学校工作,老师有要求,家长积极配合完成任务,表扬的话,都入了家长的心,批评的事情,也都引起了家长的重视和反馈。有问题,有困难能够积极向老师反映,相互理解和支持。至少冲突是很少见了。遥想最开始的一两个星期,因为急着回去喂奶,儿子还不适应断奶半天的生活,下午守在班级的时间少,家长似乎多少有点不满,现在这样的局面是化解了。

五、建立良好的班级群文化。

1,舆论建设方面,尽量传递正能量,避免负面情绪和话语的刺激。尽量不发与学习无关的东西,但是家长发了也不做理会和规范,毕竟有素质的家长不会发很垃圾的东西,发了的得不到理会也随他去,另外像一些节日祝福,或者一些有用的视频之类,发了也无妨,没有谁会肆无忌惮地一个劲地发与学习无关的内容。这样班级文化也算是健康向上。看到好的文章,可以发在群里供大家学习。

2,功课方面,定期给予各科学习方法的指导和阶段性总结,及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疏导。

3,性格养成上,对大多数孩子存在的问题,在群里给予集体讲说,提供给家长具有操作性的解决对策。对个别孩子的特殊情况,私聊取得全面了解,给出指导性分析和对策帮助。

4,安全和健康问题,时时提醒不可少。

5,辅助作业功能的发挥,这学期我在群里开启朗读督促,孩子们用微信录自己朗读课文的音频,发在群里,这样我每天可以给每一个孩子远程提出表扬和纠正错误。最主要的是起到督促作用,低年级阶段,纠错是次要的,培养孩子学习积极性,以及能在有效力的督促方法下,孩子们能够坚持朗读,培养语感,这是最重要的。当然免不了来点评估刺激,说朗读的次数和期末评优挂钩,这主要是调动了家长的积极性,不然有惰性的大人们,哪能无偿地每天花时间录孩子读书给老师听呢,这样一来,群里才有了不断的读书声。我也听家长反映,这个举措也确实调动了孩子积极性,读书也认真了。其次,我以为不要让孩子简单粗暴地隔离智能手机,而是从小把手机当工具,当必需品,这样反而更能让孩子对智能产品产生正确的观点,把智能产品当生活的常用品,当工具,而不是背着父母偷偷享受游戏的游戏机或者社交工具。在成长的过程中,不陷入对手机的沉迷,不过分依赖智能带来的方便和神秘。我是鼓励家长给孩子看群里的聊天记录的,给孩子充分的信任,他们有权利知道老师和父母之间的沟通。有几次,家长跟我说,孩子在家不做作业,让我来说,我发了个语音过去,内容就是叫他把作业先做完,再做其他的事情,他立马做作业去了。

6,个性化学习指导上,做一些建设性的努力。比如低年级,我们班这学期我提出了一个天天故事会的建议,由我每天发一个故事在群里,故事大多是音频和图画结合,利于孩子听,看,没有压力,利于孩子每天坚持。家长们不会每天在群里积极回复,但是有一些家长还是会坚持给孩子听故事,甚至我有一段时间没发,孩子们都有点失落,此后我尽量坚持每天一个故事。哪怕你的读者只有一个,也不要让他失望。从最开始期待每一位家长的响应,到现在不想让期待的人有所失望,这是我的心态历程的改变,或许也是我变得更加从容淡然了吧,你的好不是每个人都懂,但只要有人懂,你就有存在的价值,坚持你认为对的事情,总有一些脚印留在你深深浅浅的来路上,那是你生命的印记,也总有一些花静静地开在你不经意的去路上,那是你给自己留下的感动。

7,定期微信家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出总结,传达给家长。

8,定期做家庭教育讲座。因为是班级群,针对性很强。问题多的时候,针对问题做深入探讨,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理论的渗透。孩子表现较稳定的时候,就根据孩子发展的需要,围绕一个主题做小讲座,用理论,案例,启发家长的思考,引导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做一个更好的陪伴者,倾听者,帮助者。而不是督导,不是管家,不是单纯的提款机。

答家长问

案例一

我:某某同学语文课文都能背吗?多背课文,培养语感。

家长:我平时都有让他背,他就是不太爱看课外书。

(此时我想起了有一个周末这位家长发的微信动态,是一张几个孩子一起看电视的图片,注解是周末真无聊,不知道干嘛。当时我留言了:带孩子去书店看看书吧。当时我没有再跟进,直到今天这位家长因为孩子的其他问题跟我聊起,我才问到这个问题。所以家长有时候是茫然的,老师可以在有必要的时候做一些主动询问,家长听进去了,对孩子来说就是福音。或许你的小小的主动,就改变孩子的轨迹呢。)

我:不爱看课外书?不可能吧,我们班的孩子都爱课外书如命,我半个月病假期间,他们说是想我,其实是想有我在他们有课外书看呢。我想一定是您没有买他喜欢的书,或者你让他自己读,没有念给他听。

家长:我让他自己读。有拼音的。

我:是吧,最好不要这样,有拼音也不要让一年级的孩子自己独自阅读一本书。

家长:啊,让我和他一起读?

我:现在的他们极少具备熟练拼读拼音的能力,认字也有限,独立阅读是有困难的,如果甩一本书给他,让他自个儿拼读,不仅会打击他的积极性,也直接泯灭了他对阅读的兴趣。婴儿学说话的前提是听了大量的语音,包括,字,词,句。反复的听才学会了说。孩子的阅读也是一样,在独立阅读能力发展完善之前,输入大量的书本内容是孩子爱上阅读的必然前提。所以应该读给他听,让孩子发现书本上原来有这么有趣的故事,他会越来越喜欢听你读书,也会对纸质书本产生热爱,会找你念更多的书,在这个过程中,他也会越来越爱你。等长大了一些,独立阅读能力强了,你就会发现他会自主阅读了。或许那个时候你还会怀念和孩子共读的美好时光呢。

家长:嗯,那下次带他一起去书店。

我: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哪里跌倒就要从哪里爬起来,错过了这个阶段的陪伴,以后弥补便不再是从前的光景,这个阶段里出现的问题没得到解决,势必影响今后的成长或者推迟孩子的知觉。低幼阶段,孩子是最需要成人帮助的时候,生活自理,学习自觉,兴趣培养和保护,这些都需要家长的适当介入,家长如果能真正扮演好一个帮助者的角色,一个俯下身来,明白孩子需要什么,懂得倾听,能够为孩子提供合适的台阶,懂得借力的父母,必然能让孩子的童年时光绽放别样光彩。

家长:老师,我家孩子上课乖不乖?

我:读课文不太积极,内向性格。太大的问题倒没有。

家长:我也不知道怎么帮他改变,是不自信,不太相信自己。

我:表现稳定的孩子,虽然各方面平稳过渡,学习成绩好,不违反纪律,一路规规矩矩,但是家长要在各个阶段切实地了解到孩子的内心动态。真正地了解他在想什么看,渴望得到什么,喜欢什么;怀疑什么,批判什么。要有意识培养他,在这个阶段,从读书给他听开始吧,我想不出如果不是户外活动,在家里有比亲子共读更好的建设亲子关系,塑造良好性格的活动了。首先亲子共读可以建设融洽的亲子关系,你抱着孩子,你朗读,孩子听你读,一起看同样的图画,一起翻页,一起回味同一个的故事情节,发现寻找的乐趣,探讨故事里各种人物和情节,经历相同的情感体验,这样的场景一定会成为孩子们日后最幸福的回忆。其次可以培养对书本的兴趣。我们的教育目的应该是培养终生阅读者,而不应该短视和满足于急功近利。再者,通过阅读各种各样的绘本,孩子的智商情商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塑造和培养。教育从来都不是刻意的,而是你在做别的事情时,不经意间达成的。另外,对您家孩子,多沟通鼓励表达,多表扬建立自信,多运动发展外扩型性格。有了以上帮助者的形象,您的孩子会越来越优秀。对了,您孩子的字写得很规范,虽然是长方体字形,但足以表明他很有个性。

案例二:(留守儿童)

我:您好,我们平时联系也挺多,因为您在外地,孩子由爷爷奶奶带,您也渴望了解和帮助孩子。但是我感觉虽然跟您说得多,但是孩子似乎改变不是很明显。首先分析一下你家孩子的问题吧,第一,性格内向,内心可能还有点小坏想。曾经拿别人绘本里的贴纸说是自己的,还说是小卖部买的,那种特制的贴纸只有那本书里才有,全班只有一个同学买了那本书,他后来又说是他奶奶给他买了那本书。这种不攻自破的谎言我只当场了解到并表示不支持他,事后也没跟他过多探讨,只是暗示他这样是不对的,不过后来好像没再发生过类似事情。我以为,小孩子拿别人的东西多半是自身满足度不够导致的。拥有的不够多,才渴望拥有更多,甚至把别人的也理所当然占为己有。如果小时候父母陪伴少,爱和自由得不到满足,长大又不能良好地自我教育,孩子的成长必然困难重重。

第二,学习完全没有积极性,上课心不在焉,坐姿不端正,写字潦草,读书声音类似蚂蚁。尽管家庭作业在补习班老师的督促下完成,但是字迹并不美丽,上课的作业如果老师不公布答案,必然不会主动做,依赖答案,好处就是会抄,通过抄绝对保证完成任务,但是能力没提高啊,独立做题很成问题。这让我想到高年级抄答案的厉害角色呢。我以为孩子是没有得到吧榜样,也没有得到陪伴。或者平时得到的负面评价多于正面鼓励,在他打算认真做一件事情时,已经给了自己负重的暗示:我不行。

家长:首先,我们是爱他的,我们也要肯定他,我会说的,先让家里人督促,我也希望他认真,好好写字。我孩子是不太喜欢沟通,每次打电话,都不怎么理我,我也希望多陪陪他。。。。。。偶尔跟他妈妈说话,也比较不好,不喜欢多说。害羞,这点像我小时候,不太爱说话,像他妈妈。

我:这么小就对父母产生了距离感。问题已经不小了哦。建议你们有时间看看关于儿童教育方面的书籍。

家长:距离感一定是缩短距离就能解决吗?

我:不是的,心灵的距离不是身体的距离可以解决的。不知道你们对他做了什么哈?遗传是一方面,应该是父母的教育方式,沟通方式问题。

家长:我们对孩子,没有暴力的,可能以前我和他妈妈沟通不太好,难道吓到他了?

我:难说哦。对孩子最好的爱是爸爸爱妈妈。而且是直接流露的爱意更好,大声说出来的爱,爸爸在孩子面前不吝啬对妈妈的拥抱,牵手,亲吻,一家人在一起嘻嘻哈哈的场景,相比给孩子买这买那,到处去玩耍,这些都是给孩子最好的心灵养料和成长原动力。

家长:对了,我喜欢跟孩子吵闹。不过对于他的学习,我没有耐心。反正,我只希望他快乐,早点长大,成熟。

我:或许是你不经意间把不耐烦的负面情绪传达给孩子了。再说,您总是说希望他长大,懂事,成熟,是不是可以说您在教育孩子是急功近利和浮躁的呢,不想要用什么方法帮助孩子成长,或者把过程甩给家里的老人和学校的老师,单纯寄希望于孩子自己长大懂事,这样的希望总归是空欢喜的,父母不改变,孩子怎么改变?父母不努力,孩子怎么知道要努力,以及如何努力? 估计您是不会表达爱,不知道孩子需要什么。

家长:每次回去,我发现他最喜欢随自己喜欢的意思吵闹,买零食,要很严厉才能拿出书来看看。

我:是啊,孩子只有在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时,他的身心是愉快和自由的,我们要尽量让孩子需要做的每一件事都从他内心生出自愿的情绪来,否则那件事情就可以说是逼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任何人都不希望被人掌控和指使,孩子当然如此。另一方面,他没有从阅读中体会过乐趣,没有得到读书的快乐,所以您在家里可以自己拿起书来看,营造阅读氛围,同时和孩子亲子共读,你读,他听,选一些他喜欢的书籍。

家长:是啊,不是一朝一夕的问题,我也希望他早点懂事。

我:别希望他懂事,懂事就事故了,童年的天真就再也回不来了。而且童年的伤必须在童年得到愈合。否则就成了童年的阴影。一辈子都很难走出来。童年,多么神圣的字眼。童年是人生的起点,却奠定了人一生的底色。或许我的话有点严重了。希望您做一个更好的帮助者,一起努力成就孩子。

家长:明白,我没有想抹掉他的童年,只是希望他懂事后,明白读书的意义。

我:一起努力吧,做更懂孩子的父母。(这位家长始终纠结在他的出发点是爱孩子,希望他早日懂事。每次沟通感觉他时间很多,却没有能够陪伴在孩子身边。遗憾。我没说出的话:殊不知,读书的意义,长大后的人,谁不知道?但是很难重头再来呀,如果生命之初对书本的兴趣没有得到培养和引导,好奇心没有得到保护,孩子在有阅读困难的前提下又如何自主地获得帮助而对满纸天书产生兴趣呢?这其中父母的角色很重要。)

关于绘本教学的初心

机缘巧合,了解绘本两年多,研究绘本半年,升级做了妈妈,给自己的孩子从一个月开始读绘本,从初中英语改上一年级语文,这几件事碰到了一起,便促成了我想要把绘本带进课堂,把最适合一年级孩子阅读的书籍带给他们,把属于他们的纯真,童趣,创意,想象,通过阅读绘本的形式还给他们。

绘本是图画书,是最能吸引孩子眼球和阅读兴趣的书籍,也是最契合低幼孩子内心世界的书籍。好的绘本常看常新,比如《来喝水吧》,每一遍都能看出新的东西,而且永远都看不尽。好的绘本老少皆宜,比如《死了一百万次的猫》,孩子在这里看到了友谊,少年在这里看到了生死,成年人在这里看到了爱情。好的绘本标题就注定有读者,比如《我的错都是大人的错》。好的绘本能够让孩子在童年阶段就解决了常常是大人都无法解决的和自己的和解问题,比如对爱情,感情里如何化解矛盾,如何扬长避短,如何学会爱,在绘本《鳄鱼爱上长颈鹿》系列绘本里,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

绘本,真是想说爱你太明显。

培养阅读兴趣的摸索

一年级上学期,我利用课堂时间,在功课学习之余,给孩子们读了50本绘本,大部分出自我自己的资源,自己买绘本,网上搜集绘本,通过多媒体放给孩子们看。通过这一学期,孩子们的阅读兴趣高涨,每次看绘本,便鸦雀无声,停下手里所有的小动作,专心盯着大屏幕。孩子们享受听故事,我也陶醉地读故事,这个过程,我也尝试着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对于故事里不同角色的话,也学着用不同的声音来表现,自己仅有的水平hold住一年级的小朋友还是绰绰有余,但是若能更加精进,升级自己的朗读该多好呀。孩子们也从中收益,听到不同的声音,更加专注,同时在读课文时,自己也学着变声朗读。我想这样的阅读时光对孩子的朗读也是附带的福利。

这个学期,估计已经读了也有50多本了,还没结束,还能读更多。这学期我的资源不够了,孩子们也很给力,自己买了很多绘本,买绘本的过程也大大提高了孩子们的积极性,毕竟分享同学们的绘本,和自己拥有绘本主动分享给别人,这种归属和自豪更加浓烈,自己拥有便能反复翻看,不断从中有所获得。分享的过程也是翻倍的快乐呀。

下面总结一下我们班这学期的阅读实践。

1,每个同学买不同的书,先自己在家里看,然后带到班里来,老师有时间就通过幻灯片把书本图片展示给大家,把里面的文字读给全班听,读完后,大家可以一起质疑,讨论,分享所思所悟。尽量不给固定答案,尽量鼓励孩子们开放性的思考,肯定所有孩子自认为骄傲的答案。当你看到孩子们举手表达自我的时候脸上露出的自信和微笑时,答案是什么已经不再重要,认真倾听他们的表达,给予微笑回应和点头肯定就够了。

一次读一本。有时精读,有时范读。有时候一节课一本书都读不完,有时候一节课可以读三四本。有时候,孩子们会要求反复读以前读过的书,比如《大卫不可以》系列,每次我说要看课外书了,就有人起哄,看大卫看大卫。谁说孩子们都是喜新厌旧的,对于他们热爱的东西,孩子有比大人更深的执着和笃定呢。所以,发现儿童吧。

2,去年底,我在班群里搞了个零钱征集活动,各位家长自愿奉献几块钱零钱,凑了多少就订多少。由我选择书目,订了三本期刊,一本《幼儿画报》,一本《科学周刊》,一本《快乐作文》。一共才一百多一点。很便宜,也让孩子们每个月都有所期待,本以为我可以上课带他们看,实际上时间不够,我只好把杂志在班里流动,先发给上课课堂作业做得快的同学看,他们做完作业就自个儿看书,课后可以先带回去看,第二天再带过来,同样地流动到其他的孩子手里。而所有的书都放在讲台上,但是后来发现有高年级的小朋友来我们教室拿书,而且不归还,这严重影响了我们书籍的安全,之后我就派了一位同学代为保管,其他同学要看书就去他那里借。每个孩子看完一本书,可以在封面上写上自己的名字,这样老师就可以随时知道这本书哪些同学看过。这些期刊的内容我有所浏览,内容真的非常好,如果在家里父母能够带孩子一起看,收获一定不少。

3,许多孩子都拥有自己的课外书籍,他们每天都争相带来,我一走进教室就递给我,急于给我分享,每天讲台上摆满了各种课外书,我的得意可想而知,知道孩子们对我上绘本课的期待,我也借此督促他们把课本先学好。用看课外书来奖励他们。其实每次这样以后,我又在后悔,看课外书不应该成为表现好的奖励,而应该是日常必需,是生活不可缺少的娱乐和精神活动。难道完不成作业的同学就永远没有权利看课外书吗?其实,越是学习落后的孩子越需要这种书籍的养料,或许他们对课外书的热情比成绩好的同学更甚,或许他们从中汲取的养料比其他孩子更多更浓,或许他们对功课麻木,但对这些故事却有着天生的敏锐和感悟。或许某个故事在不经意间就会打动他们的内心,启迪智慧呢。所以有时候,我一进教室,就说,这节课我们看课外书。然后孩子们欢呼。

4,当书籍太多,上课时间太少的时候,我就把每一本书都拍下来,把里面的页面都端正拍好,从封面到封底一页不落,每天发一个绘本到班级群里,以供大家回去了,父母带着孩子们看。

5,我会时不时传达给孩子一些观念,比如爱护书籍,乐于分享,共同阅读,共同成长,班级是一个集体一个大家庭,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快乐因为分享而更加快乐。所以我们班没有小气的人,也没有谁抢着看,更没有撕书破坏别人书的现象。我以为孩子们初成长时,得到的营养会一辈子受用。

6,最近在研究绘本读写画的课程,一年级我着重听,说,口语表达。最关键的是大量文本的输入,我以为因为词汇有限,语言规则的积累不够,孩子们的写是很成问题的,也是没有必要死磕的。保护好孩子们的童心比什么都重要。二年级,我打算从创意仿写入手,鼓励孩子们积极表达。希望到时候能够碰撞出一些火花。

谁也不知道孩子们现在所读的书对他们会有什么用,但是就现阶段来说,孩子们阅读兴趣高涨,这就是短期目标的达成。至于书籍带给孩子们精神的养料,将会在今后生活和学习的点滴细节里见到体现,而我们,只需要静悄悄地坚持做好亲子共读,师生共读这件事就行了,成效自会分晓。教育是等待的艺术,而有所为的等待成就卓越。教育是一种信仰,选择相信,才能盼来圆满,执着,才有力量。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年级如何做到气定神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