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老师啊,刻薄粗鄙可不是表达真性情的唯一方式

语言不是单纯的客体或者工具。某种意义上,它是有灵的。到最后,你说什么话,就是什么人。

陈老师啊,刻薄粗鄙可不是表达真性情的唯一方式_第1张图片

我曾经问过几个爱看“毒鸡汤”的朋友,究竟哪里打动了他们?得到的反馈几乎是一致的:虽然话糙,但显得很真,看着很爽。

然后我不合时宜地补了一句:“爽了之后呢?”他们像看动物园大猩猩一样盯着我,满是惊奇与不解,爽还不够吗?

可能真的还不够。

陈老师啊,刻薄粗鄙可不是表达真性情的唯一方式_第2张图片

陈冠希在微博上向林志玲叫骂,引起轩然大波。关注之盛,除了当事人的号召力,恐怕也和陈老师极度粗鄙的言辞有关。用“bitch”、“shit”、和“suck”这样的字眼来攻击一位女性,已经超越刻薄的界限,称得上教养问题了。可一片骂声里,还是有陈老师的铁粉在为“真性情”摇旗呐喊。

另一边,习惯在公众号留言区吊打用户的某位老师,也搞出了一个大新闻。坦白讲,这位老师常常是占理的。可他的姿态,不是第一次催生大规模的反对了。

陈老师啊,刻薄粗鄙可不是表达真性情的唯一方式_第3张图片

有话为什么不能好好说?因为不够爽,因为没人看,因为不足以彰显优越感。吃多了毛血旺,谁还爱就着清粥白菜度日。

可是,语言不是单纯的客体或者工具。某种意义上,它是有灵的,蕴藏着每个言说者的长与短,精与粗,善与恶。掩藏再深的人,细查说过的话,总会有迹可循。到最后,你说什么话,就是什么人。

陈老师啊,刻薄粗鄙可不是表达真性情的唯一方式_第4张图片

从表意和抒情的角度而言,刻薄乃至粗鄙是诱人的,具备剑拔弩张的力量。透过这种力量,无需付出多少努力,就能感受到快意。这也是吐槽大行其道的原因之一。

但当刻薄占据主流,我们就会发现,这种短时的力量过后,或许是更大的虚空,以及非理性造成的懊丧、悔恨、羞赧。毕竟,戾气不够高级,冲动不够体面,粗鄙更是缺乏教养。

真正动人的,并非一时的玩笑,而是长久的会心。

陈老师啊,刻薄粗鄙可不是表达真性情的唯一方式_第5张图片

最近会在睡前读古诗。几十个字而已,或直陈或间叙,或清新或深情,可论感染力之隽永,简直是语言的魔术。相遇和别离,寥寥数语,乍看平淡无奇,但用在今天仍然无比妥帖。性情之真,竟然可以通过美妙的方式,穿越时空。

譬如李白听说王昌龄左迁,挥笔写“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无需谩骂诋毁,也不必哀戚苦闷,只此天地为鉴,心意与君相通,哪怕要远届天涯,风在月在,情谊就在。

譬如岑参离乡多时,想到“故园东望路漫漫”,袖子也因为拭泪而久久不干。遇到将要入京的使者,来不及写信,只好代请传话。“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两句而已,人与人的信任,人与家的牵绊,不就是缩写的《从前慢》。

说实话,我从早先熟记背诵的古诗里,读出了很多全新体会,也勘察到不少错误认知。如果贪图爽快,压根没机会发现其中的美好。

陈老师啊,刻薄粗鄙可不是表达真性情的唯一方式_第6张图片

如果古诗太抽象,影视剧也是一样。就拿在追的《重版出来》和《请回答1988》来说,缺少刻意安排的冲突,全剧都没有恶人伏诛坏人伏法,来转嫁观众内心对宣泄和爽快的期许。

可就这么细碎日常的家庭和办公室场景,每个人的故事,人与人的关联,就在具体的事件与物件之中,渐次展开。面对很多桥段,无论是燃,是暖,还是揪心过后的释怀,我都没忍住眼泪。

如果对抗庸常和琐碎是我们自始至终的愿望,与其用刻薄来饮鸩止渴,不如寻求更持续更温暖的方法。这样更困难,但也更深刻。

陈老师啊,刻薄粗鄙可不是表达真性情的唯一方式_第7张图片

有必要解释一下。我不是反对吐槽。有压力和情绪要发泄,无可厚非。我也不是苛责刻薄,毕竟通过最轻易的手段显示自己的能耐,是很多人的渴求。

我只是说,当刻薄粗鄙都可以和真性情划上等号,当无节制地吐槽、贴标签都能获得“机智”“犀利”的赞誉,受伤至深的压根就不是粗粝语言的受害者,而是浅薄恶意的发起人。

因为,当一个人沉溺于初级的快乐无法自拔,往往会失去品味深刻的耐心。而把刻薄粗鄙当真性情的人,也永远不会明白,宽心和从容是怎样的体验。

图片|网络

你可能感兴趣的:(陈老师啊,刻薄粗鄙可不是表达真性情的唯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