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读书联想值得分享?

按:谨以此文,告别「占据」我大半个青春的銭鍾書。

昨天在一群里看到这样一条消息:

上一课中 Seneca 的观点:Those responsible for keeping the peace had always to be prepared to go to war. Those responsible for justice had always to check their emotions and their language.

让我想到奥威尔在《1984》中名言:War is Peace, Freedom is Slavery, Ignorance is Strength.


不知其他人什么看法,我个人对读书中产生的联想一直有些想法,如上述这样的分享在我这儿,归为「私人联想」。

比如我自己曾写过:

1. 由于可可豆需要露天发酵,FDA 允许巧克力中混有一定量的虫类残骸。

2. 妻子用冻羊腿打死了丈夫,然后让警察吃了这条羊腿,以此处理这件“凶器”。——罗尔德•达尔

Q: 这两条有什么共同点?

A: 达尔是《查理与巧克力工厂》的作者…


阅读中遇到让人有联想的地方是很自然的,如另一段话,另一件事,另一个人……,但多半是一种比较私人的阅读体验,带来的是一种「重逢」的喜悦。这主要是一种情绪,是基于你自己的阅读或人生经历自然产生的联想,不太费力,也不产生什么新的知识。若分享,主要也只是种情绪。

唯有当联想有助于记忆或理解时,我觉得才比较有分享的价值。比如难词与熟词联想帮助理解记忆,比如遇到个抽象的概念,我们借联想具象来帮助理解。最常见的如…数形结合,再如理解边际效应时,我们具体联想一个真实的生产案例或虚构一个,会方便很多。此时如果你阅读量、处世量不够,别人分享你一个例子,就会很有帮助。

而上述情况多基于读纯理论、纯抽象材料之时,当读人文社科类的书时……我们审视一下自己的联想吧,其实大部分只是联系了事物之间的共性;帮你在记忆碎片中加了座桥;写起议论文多了条论据。但谈不上加深理解。

推论:知识点联系的极端就是融会贯通,旁征博引,学贯中西。于己自得其乐,于他人,除了比较型学科的研究者、资料编撰者、翻译(不理解的速去膜拜銭鍾書的翻译,毛选都行!)等,实在没太大意思,只能仰望,也只是仰望。

而这多出来的论据,若不是你读书得来的,或者说不是你自己联想的,其实也记不住。比如写下这段话时,我脑子里想的是王朔的《知道分子》,但如果你没读过那篇文章,我就算告诉了你之间的联系,也不会有太大感受,除非你亲自去读一下《知道分子》。

所以,我觉得读书在「联想」这方面,是一件比较私人的事,是属于阅读联想的原本后才方便交流的事?不要让脑壳成了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之所以用问号是因为我需要些对立观点,我脑子里这会儿都是「联想」的不好……写的时候,也没有搜索过相关文章,有机会再瞅瞅些大家论述。

你可能感兴趣的:(什么样的读书联想值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