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听李玫瑾老师关于儿童教养方式的讲座,于是买了一本李老师关于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的书《幽微的人性》,就像书中所说,社会的问题是人的问题,人的问题是人早年养育的问题 。在此分享一下书中的一些句子。
1.当面对一个犯罪的人时,我们不应该简单地愤怒,也不要简单地斥责一些相关的人,而是应该去了解这个人为什么这样做,当我们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的时候,我们才知道怎么样让他今后不这样做。
2.观念与认识虽然都起源于感知觉,但观忿与认识又有很大的不同。认识需要一个学习过程,凡学习都具有重复和强化的渐进特点,所以认识需要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认识还要用来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认识(思维)伴随着探索,这也是一种过程。
而观念不同,观念的形成不在过程而在经历,有时只需要一次经历就可以形成一种观念。 例如,幼年发烧时母杀俯身查看的面庞(慈母的观念)。
3.淡漠的表情应该源于内心的荒漠,而荒漠的感受决定了观念的贫乏。
4.真正好的母亲,优秀的母亲,会告诉孩子如何替别人考虑,要善待他人。其实,教会孩子善待他人,这有时是救命的东西。
5.健康的人生需要养生,更需要养心。
6.在孩子12岁之前,依恋现象一直存在。依恋现象与年龄成反比,年龄越小越重要。 父母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力与心理控制力,不在父母挣钱有多少 ,也不在父母多有知识,更不在父母的事业有多成功,只在你为他生命的初期付出的辛苦有多少,你在他依恋时期的陪伴时间有多少。
7.我想让大家了解犯罪心理的问题,不是说人有了一个刺激才犯罪。一个人得了糖尿病,得了癌症,你要知道你这个病不是昨天吃多了得的,也不是你昨天生了一场气得的,而是你至少有十年左右的不良生活方式得的。 心理问题更是如此。比如说十三四岁的孩子开始出现问题,你基本就可以断定这孩子6岁之前的抚养就有问题。一个人到20多岁时发生了违法犯罪的问题,你会发现他的问题可能在18岁之前就已经显现了。一个40岁的人出现非常疯狂的行为,你会发现他人生的路越走越难,多数人认为这是社会的问题,但是我这个研究犯罪心理的人看得很清楚,这一定跟他的性格有关。 绝大多数的犯罪,实际上都跟当事人自身的某种心理问题有关。
8.社会的问题都是人的问题,人的问题,都是人早年的问题。
9.当人在弱小的时候没有被善待,你怎么能指望他长大后善待这个社会呢
10.犯罪人格是怎么出来的呢。就是从小有这种无助和挣扎的经历。
11.人心理的痛苦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他只能认识外界而不能认识自己,能认识自己的人不痛苦。
12.人就像一辆汽车一样,有发动机的同时,必须也有制动系统。否则会车毁人亡。
13.心理抚养需要亲自抚养,那么我们还必须知道,在父母的亲自抚养中,你的孩子就在复制抚养者的观念与性格,复制他最亲近的人的各种行为方式与态度。 早年最重要的模仿人是母亲,然后就是父亲。一般面言,人的长相大多取自遗传,但人的性格和观念则完全取决于父母的言谈举止。 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一定要好好修养自己的言谈举止。
14.我也想告诉那些成天担心、 害怕孩子出问题的父母: 只要你们夫妇相亲相爱、相互尊重,只要家庭和睦,只要你们在日常生活遵德重礼,处理问题时有理有节,你们身边的孩子差不到哪儿去!
15.孩子,你可以跟别人打架但是你不可以羞辱别人。
16.人格形成的基本背景,其一取决于遗传和生理背景的先天要素,其二取决于扶养与环境背景的后天要素。
17.人是养出来的,人性更是养出来的。
18.真正能约束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