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复兴方案(SRP)是由美籍音乐制作人David Liang(梁文伟)发起的艺术项目。成长于美国对David Liang希望能将传统的中国和西方音乐通过嘻哈、爵士、电子音乐等音乐风格的活力融合起来。
2006年首演的上海复兴方案已经在欧美发行了十多张专辑,并且将艺术的创意和灵感延伸至了更多的多媒体领域中。
说唱乐手Jamahl Richardson和爵士女伶张乐是David Liang的合作伙伴,也是SRP固定的现场演出搭档。14、15年他们曾共同来到中国巡演。2014年,David Liang和张乐合作发行了上海爵士经典新编专辑《The Classics》。
David Liang目前正在进行全新专辑的制作,并计划完成一次关于印度音乐的多媒体项目。
David Liang
【Q1:最开始是怎么想到做“The Shanghai Restoration Project" 这个音乐项目的?乐队名字中有“上海”这个词,很多音乐的歌词里也会提到上海,是因为你个人对上海有不一样的感情吗?】
DL:这一直是我会被问到的第一个问题!我成长在美国,从很小的年纪开始学习古典音乐,但是我经常发现古典音乐太过拘谨。高中的时候我喜欢上了爵士乐,因为它向我展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音乐上的自由感。但我仍然不能彻底转向爵士音乐,我的家里那种完全不同的音乐传统还是对我有着很深的影响:我时常听我妈妈演唱中文歌或者演奏古筝,而我爷爷则是个出色的横笛演奏家。
当我在大学时候第一次来到上海,并且听到了“老上海”爵士乐时,我立刻就感觉到这种音乐和像我这样成长于中美文化交错环境中的人不谋而合。就这样,我开始做一些能反应跨文化经历的音乐,以此向影响我成长的那个独特年代致敬。上海复兴方案也应运而生。
【Q2:作为一位美国华裔,你自身对中国文化了解多吗?】
DL:我不认为国籍或种族身份是衡量一个人对文化了解深浅的标准,但是就我本身而言答案肯定是否的,因为我并非成长在中国。作为美国的少数民族,你经常会面临一个抉择,即到底是主动被当地主流文化吸收掉还是保持自己的根。不过我倒不觉得这是个单选问题,你当然有理由能够同时身处两个世界并平衡得很好。在我成长过程中我的家人总鼓励我在家说汉语,对于中国的语言我是感到非常亲切的,由此我也一直保持着对中国文化的好奇心。到目前为止,我对中国的了解来自于我的个人经历,即回到中国游历,不断地吸收所有我遇到的人们的故事、艺术和生活经验。
David Liang第一张弹钢琴的照片
【Q3:你的作品很多都融入了中西方的元素,且带有非常明显的中国特色,想请问你自己是怎样定义自己音乐的风格?】
DL:通常情况下我总会避免音乐分类这回事,因为这会把人的注意力从塑造音乐的个人经历上吸引走。上海的爵士乐这么迷人的原因,是它成功地打破了所谓流派的壁垒,同时也不再有东西方音乐的分野。音乐不应该有任何的界限。所以与其从音乐分类,比如电子、嘻哈、爵士、流行、民谣、宗教音乐或者古典音乐等等的特质上吸取养分,我选择的是让我的音乐更多地去反映我个人的生活经历,即往返生活于中美两种文化之间。大部分时间里,我的音乐计划其实是在去探索发现一些我所好奇的事情。
【Q4:你在2014,2015年都有来过中国巡演,对巡演的效果满意吗?】
DL:从行业的角度来看,我相当惊讶于中国的独立音乐场景。每一个城市都有Livehouses,每一晚都有演出可看。有一些场地,比如深圳的B10,它有一个特别出色的团队,不论是在演出推广还是音乐制作方面。但我同样也非常喜欢有着另类艺术氛围的一些小场地,比如成都的小酒馆和西安的光圈。印象里最深刻的是有一次在厦门的演出,一位极为严格的调音师花了好几个小时让现场的声音达到完美,即使场下只有寥寥不多的观众。他也给了我一些非常有用的建议,而这些建议我已经开始运用到我的现场演出中了。
而从我个人角度来讲,之所以我想要到中国来办巡演,更多的原因还是我渴望去体会一下中国独立音乐的生态,并且真正意义上面对面地和这个场景中的人交流。我所体验到的已经让我大开眼界。无论我们去哪座城市,观众有多少,人们总是投入和热情的,这已经是身为一个表演者能要求最多的东西了。如果曾经有机会看过我们演出的你刚好现在在读这篇采访,我想跟你说一声谢谢,对于我们来说你花时间来和我们共同度过那个夜晚,这件事本身就意义非凡。音乐现场是一种独特的分享形式,对于乐迷和音乐人来说都是不可复制的。我非常期待下一次来中国的演出!
【Q5:作为一位独立艺术家,你本身是集作曲、说唱、音乐制作、影视配乐和MV摄制等才能于一身,你平时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哪儿?】
DL:灵感可以来源于任何地方。这取决于你是否足够敏感来获取灵感。很多我作品的成果都来源于我和朋友们平时的交谈。要我说,灵感其实来自个人经历的扩展。无论是更深刻地去了解自我,还是倾听他人的故事,都是灵感的雏形。
【Q6:《Little Dragon Tales》 又名:Chinese Children's Songs(中国孩子们的童谣),这张专辑非常有意思,将中国的童谣重新编曲和混音,所以你自己本身会听中国歌曲吗?有喜欢的中国音乐人吗?】
DL:在我完成《Little Dragons Tales》之前我大概只听过屈指可数的中国儿童歌曲。我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让中国的朋友寄给我一些他们童年听过的儿歌,一段时间之后我也逐渐对这些歌曲熟悉了起来。我空闲的时候很喜欢听一些中国音乐人的作品,而且更多的是独立的音乐人。我最喜欢的中国音乐人包括白水、五条人、腰、李星宇和My Little Airport。
【Q7:你生活在美国,你觉得国外大众喜欢的音乐和中国大众喜欢的音乐,最大的差异是什么?】
DL:美国的流行音乐有很长的一段历史是在吸取来自世界各地文化的影响。这就造成了现在美国的大众,包括我在内,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被近乎无限的音乐选择给宠坏了。具体来说这造成了美国的音乐听众有很少的动力和想法去发现来自别的国家的音乐。而在中国,流行音乐相对来说还是新的,处在发展阶段的。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中国音乐的旋律和歌词的多样性并非那么多产,于是聪明的音乐爱好者会更渴望去探索别的国家的音乐。有一位我最爱的DJ和音乐人——糖蒜广播的Demone,他对于世界各地的音乐都有非常多的涉猎和不凡的品味。从他身上,你可以不断地发现“从未听过”这件事是多么的有乐趣。
【Q8:除了乐队,你自己平时的生活安排是怎么样的,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兴趣爱好?】
DL:我喜欢旅行,看一些独立电影和纪录片,听电台,吃好吃的。有时候我太过专注于某项我正在着手的工作,搞得我空闲时间做的事情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和这项工作挂钩了。举个例子吧,我有个叫Nari的多媒体计划,是和印籍美国作曲家、歌手和双人小提琴演奏家菁哲·香卡,以及视觉艺术家、电影制作人孙云帆合作的。我们在做这个计划的时候就有机会先后两次访问印度,还看了不少印度电影,并且品尝了印度不同地区的美食。
【Q9:2016年了,新的一年,你有什么新的计划?】
DL:二月份我计划发行一张和艺术家、独立动画人雷磊合作的新专辑——《怎么搞的?》。音乐方面,我从雷磊孩童时期讲故事的三盒录音带出发,采样、编辑并创作了10首音乐,并融入了当代都市的声音。视觉方面,雷磊对儿时父亲介绍给他的一本80年代旧书《国际书籍装帧设计选》进行了拼贴和动画编辑,在现场表演中即兴VJ。
《怎么搞的?》中雷磊的艺术拼贴
接下来,我希望能发行多媒体表演项目《Nari》的原声专辑。这个项目是为了纪念两位非凡的音乐家——薇吉和拉克什米·香卡尔(菁哲的妈妈和外婆)所不为人知的奋斗史。两人在20世纪70年代通过与西塔琴大师拉维·香卡和甲壳虫乐队的吉他手乔治·哈里森的密切合作,将印度音乐介绍给世界。薇吉和拉克什米是两位生长在父权社会里的女艺术家,终其一生都试图在由男性主导的音乐领域里成就自己的艺术理想,在艺术生涯和私人生活中均遭遇种种挑战。项目包括一部短片和一个小时的多媒体表演,2015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国际电影节首演,2016年将在美国圣丹斯电影节演出。
最后,我还在制作一张与爵士歌手张乐(她是我们的《The Classics》专辑的主唱,2015年也和我们一起巡演了七座中国城市)和孙云帆(她写歌和作词也很棒)合作的原创中文专辑。我帮证这张专辑里会有很多惊喜!
希望能尽快有机会将这个三个项目带给中国观众。
【Q10:最后,请你对中国的乐迷说一些你想说的话吧。】
感谢你们支持独立音乐!
采编/Mika,翻译/J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