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離認同 |“生命蛻變營”打卡第一百一十一天(0326)

脫離認同 |“生命蛻變營”打卡第一百一十一天(0326)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若想詳細的瞭解“小我”,《新世界 靈性的覺醒》是一本很值得閱讀的書。

任何自我的認知感――為自己貼上的各種標籤――都是小我,無論主要是以正面的(我最棒了!)還是負面的(我一無是處!)方式展現。
對於內在,你所需要知道並觀察的就是:當感到比某人優越或在某人面前自慚形穢的時候,那就是你內在的小我!(《新世界 靈性的覺醒》p.76)

我們一再強調不要評價,不要貼標簽,就是為了避免生起對自我的認知感。無論是正面還是負面,它都代表著內在深藏的心理動力,這動力勢必會引發一繫列思想――情緒――行為,歸根究底,這一切都是內在的小我推動的。在起心動念的那一刻,小我出現,與本體越行越远。

自我的認知感,本身就是一種限定,這一限便限在了狹隘的範圍裏,也是小我為自己營造的賴以生存的空間。

當你扮演角色時,你是無意識的。所以當你發覺自己正在扮演角色時,你的體悟就在你和角色之間創造了一個空間。而這正是從角色中獲得釋放的開始。當你完全地認同一個角色時,就把一種行為模式和你的本質混淆了。(p.80)

在我看來,認同就意味著合一,意味著妥協。可怕的是,我們往往並不是與生命合一,與本體合一,恰恰相反,是與戲中的角色合一,是與幻相合一。這時,再要辯識出自己的本質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但是,保持覺知就可以做到。時時覺知自己的思想、情緒和行為,保持觀察的臨在,就會與角色之間創造一個距離。我們依然可以繼續扮演下去,但不同的是,我們戲裏戲外一樣清明,如同夢裏夢外都是一體。

難道與生命合一就不是妥協了嗎?自然不是,與生命合一,不是認同,而是迴歸本體。我們本來就是本體,是小我創造的自我將我們帶離了本體,我們錯以為自我就是本體。與本體合一,是遊子回家。這意味著“合一”不僅不是認同,而且是與認同的脫離。

不快樂的主要肇因從來都不是情境,而是你對它的想法。
注意覺察:你所思所想的,在很大程度上會產生你所感覺到的情緒。看到你的思想和情緒之間的連帶關係,不要讓自己變成你的思想和情緒而是要成為它們背後的那個覺知。(p.85)

換個角度思考,感受就會不同,結果可能大不一樣。問題在於,我們經常陷落於一種習慣性的思維模式,從而產生各種不適的負面的情緒,在這些情緒的裹挾之下做出等等行為。這一繫列的發生,是模式的自動化,是慣性的推動,還很有可能是無意識的。

覺知,就是要從這些模式、這種無意識中囌醒過來,恢復自主意識,重新決定要“快樂”還是“不快樂”,重新做自己的主人,而不是被習慣操控的傀儡。

受苦是由认同于外相构成的,矛盾的是,受苦也会减少对外相的认同。受苦大部分都是小我造成的,但受苦最终会导致小我的陨灭。
受苦其实有一个崇高的目标:意识的进化提升和小我的灰飞烟灭。
在有意识的受苦之中,转化就已经存在了。受苦的熊熊火光就转变成了意识之光。(p.90)

聽上去的確很矛盾,然而,简单地说,是覺醒與否的差異而已。“受苦是由認同於外相構成的”,這是覺醒前;“受苦也會減少對外相的認同”,這是覺醒後。

帶著覺知受苦,帶著在世間“諸漏皆苦”的意識主動受苦,和被動地活在“我怎麽這麽苦”的狀態下,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行者的覺悟,後者是小我在得逞后跳舞,怎麼會一樣呢!可見,覺醒後的受苦,是走向光明的修行,根本沒有小我可生存的空間,小我終將在光明中灰飛煙滅。

無意識生活的本質就是:創造痛苦而渾然不覺――也就是完全在小我的掌控之中。
在覺察發生之前,你是與內在狀態認同的,而這樣的認同就是小我。覺知來臨之後,你就脫離了與思想、情緒和反應的認同了。
你所需要做的就是:在你的思想和情緒發生的時候,對它們有所覺知。這不是一件要“做”的事,只是要警覺地觀照。(p.103)

覺知就是觀照,在直觀的智慧的觀照下,轉化自然會發生。思想、情緒、行為,都是在小我控制下的作意,目的是要按照小我希望的方式那樣活著。但,這不是我們自主的生活,不是喜悅的生活。在小我營造的世界裏,痛苦纔是主旋律,因為無休止的欲求不會讓我們安住於快樂裏,而是要不停歇地追索更多,比如更多的物質財富,更高的社會地位,更優越的身份認同。

我們的本體也不是快樂的,而是圆满具足的,是平靜安寧的。快樂和痛苦都短暫且無常,是一體兩面。重要的是,在覺知下的快樂或痛苦,與無意識下的快樂或痛苦,根本不是一回事儿。

你可能感兴趣的:(脫離認同 |“生命蛻變營”打卡第一百一十一天(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