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保险那些坑(一)之朋友圈误导宣传

买保险那些坑(一)之朋友圈误导宣传

微信朋友圈等自媒体形式的快速发展,增加了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让掌握知识的途径也变得更加轻松和多元化了。凡事有利也有弊,一些不良的信息也掺杂其中、混淆视听,甚至给不明真相的朋友带来了实际损失。自古深情留不住,总是套路得人心。今天Chad带大家分辨一下保险在微信朋友圈里误导宣传的套路,帮你炼就一双火眼金睛。

买保险那些坑(一)之朋友圈误导宣传_第1张图片


套路一:马上停售,抓紧时间

这是典型的饥饿营销,文中经常包含“秒杀”、“全国疯抢”、“限时限量”、“最后几天”这类关键字。那么真相是怎样的呢?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用“炒停”营销策略开展保险业务属于违规行为。根据《人身保险销售误导行为认定指引》,办理保险销售业务的人员不得以保险产品即将停售为由进行宣传销售。

其次,监管是不会禁止销售对消费者有利的产品的。监督管理单位要求保险公司下架的产品均为存在风险,可能对消费者造成损失的产品类型。不可能下架对消费者有利的保险产品。

还有,保险公司也不会下架自己有竞争力的产品。就算保险公司发现自己的某个产品卖便宜了,它也会神不知鬼不觉地就把保险停售了,把损失降到最低,怎么可能大张旗鼓宣传呢?



套路二:夸大收益

这个套路的核心就是抓住了一些消费者想要利用保险进行所谓的“财富快速增值”,混淆保险产品和其他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什么“5年回本,10年翻倍”大放厥词。

你首先要明确自己买的是什么类型的保险,不同类型的保险应该关注不同的功能。

如果你买的是保障类型的保险(例如重大疾病保险、寿险、意外险),它既能给你提供一份保障,又能给你带来比买理财产品更高的收益,这本身就不科学,怎么可能好事都让保险占了。真是如此,理财产品根本就没有继续存在下去的意义,收益又没有保险高,还没有保障功能。所以请记住,你买保障类型保险是为了保障功能,不是为了收益,注意力放在保障功能上。

如果你买的是年金类保险,不论是给自己的养老规划,还是给孩子的资产传承,这类保险是可以注意收益的。年金类保险的收益包括固定收益和不固定收益,固定受益会明确写在保险合同里,不固定收益自然就不会写了,但是会给你一个预估范围。夸大收益的套路往往就是在不固定收益上做文章,把未来不确定的东西拿出来说事,还说的斩钉截铁。

十年翻倍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给大家一个简单的计算方法,叫“72法则”。就拿最厉害的复利来讲,就是常说的利滚利,年利率乘以年数等于72,投资就会翻一倍。反过来算,若想投资10年翻一倍,用72除以10,得出每年收益率是7.2%,还得利滚利。银保监会主席可是去年就警告过大家了,年化收益率超过6%,你就要首先担心自己的本金是否安全了。所以要认真了解保险收益(或分红)的情况再做决定。


套路三:曲解功能

一些自媒体为了尽快达到销售目的,往往会故意曲解政策或产品条款来吸引消费者,比如称“过往病史不用申报”“得了病也能买”“什么都能保”等。这违背了保险告知的诚信原则,除非保险公司改行做慈善了,不然不可能不需要告知的。

还有一种曲解功能常见的套路是,只说亮点,不多解释。例如有的保险会说自己最多可以赔6次。初看好厉害,要是一次赔50万,6次就是300万,赚大了。但有一条重要信息他不会在宣传里提,那就是同一种类或相关的病只赔一次,转移复发是不管的,必须要得完全不相关的另外一种重大疾病才可以赔第二次。这样算,要是6次都赔下来,这个人要得六种彼此完全不相干的重大疾病,那真是天选之人了。这样的人不需要买保险,反倒是那些可能得一次的比较需要。



总结

当前的时代,套路太多,在朋友圈里常见的保险误导宣传有:即将停售的饥饿营销,夸大收益不切实际,曲解功能不负责任。谨记,遇到好事先冷静,分辨清楚再决定。



希望以上内容对大家有帮助!也欢迎转发给更多有需要的人。

让每个家庭拥有适合自己的保险 Proper insurance for every family

如果你有问题想咨询或者阅读更多文章,可以点击下面的链接

买保险,问Chad

你可能感兴趣的:(买保险那些坑(一)之朋友圈误导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