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杀死了王敏佳

是谁杀死了王敏佳_第1张图片

这也是最近写的第二篇讨论《无问西东》的文章。

王敏佳是电影里面塑造的形象中比较丰富和立体的一个,相比其他几个过于理想化和符号化的人物,她是纯粹美好与性格缺陷并存的,因此也更有可以探讨的空间。

在影片中,王敏佳的命运是起伏是极大的。

她见不惯自己曾经的班主任被他的妻子陈淑芬欺负,于是模仿同事的笔迹写了一封匿名信,来专门抨击陈淑芬,随着事情败露,在被定性为坏分子之后,王敏佳被扣上了许多子虚乌有的罪名,最终在一次批斗会中被围观群众殴打致死。

当然其实最后她的肉体仍然存活了下来,但是曾经那善良纯真的王敏佳已经被埋在了坟墓里,留在世间的是一个连睡觉时面纱也不曾摘下的无名氏。

王敏佳犯了三分的错误,缺受到了十分的惩罚。是谁杀死了她?我觉得原因是多方面的。


1王敏佳自己

除了“抨击信”事件本身,王敏佳犯了两个错误。

第一个错误,是在给主席献花这件事上,她撒了谎。

一个看似微小、情有可原的错误,引发了巨大的蝴蝶效应,导致了最终的悲剧。

第二个错误,是对于人际关系危机的毫无感知。

如果说保留给主席献花的照片并且把其中的人物伪造成自己,是对于童年阴影的一种自我补偿的话,那么时不时还要把相册拿出来炫耀一番,王敏佳绝对是难辞其咎的。众人对她的嫉妒和不满已经表现的相当直白了。在这个时候的后知后觉,几乎是致命的。

人是复杂的社会动物,除非逃遁山野与世隔绝,否则必定是要深陷关系网络中的。如果不能根据别人的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处事方式,迟早必受其害。


2“写信”事件的受害人陈淑芬

陈淑芬同样是影片中极具悲情色彩的一位女性,在供养丈夫上完大学之后,她的人生完全陷入了悲剧——丈夫不再爱她。

海誓山盟已成空。她爱的越深,丈夫越是反抗。而长久的折磨逐渐恶性循环,让她从一个可以和丈夫一同拉手风琴的曼妙少女,变成了一个打骂丈夫不解风情的泼妇。

王敏佳见不惯自己曾经的班主任受其欺负,匿名写信抨击淑芬,却被淑芬敏锐地识破。

在发现端倪的那一刻,淑芬是趾高气昂的。她甚至有种解脱:自己和丈夫婚姻的失败,并不是自己魅力缺失,而是坏分子的蓄意破坏。

她编造了王敏佳勾引自己丈夫的情节,联合纺织厂的工友前去鸣冤追责。她将所有的过失和罪责连同积攒了十几年的委屈、不满和怒火推向了王敏佳。


3昔日的好友李想

李想对王敏佳其实造成了两次伤害:

第一次是在“写信抨击”事件东窗事发之后,众人质问是否有同谋的时候,李想隐瞒了实情,他没有将自己参与事件的真相说出来。让王敏佳独自一人承担了后果。

第二次是站在高台上与王敏佳划清界限。

电影情节设置的戏剧性,让王敏佳的批斗大会与李想表彰大会同时进行,当王敏佳当众受辱的时候,李想在台上坚定地喊出,要与坏分子“划清界限”。

这时候,王敏佳忽然笑了。

她为什么笑。原先让她内心悸动,左右两难的男同学,居然在利益的取舍面前,绝决地将其抛弃。那么自己之前的行为种种,难道不可笑吗?

也正是这一笑,让围观的群众彻底失控。


4暴戾的民众和那个时代

围观的群众一拥而上,打死了王敏佳。

在这里,是整部影片最可怕的镜头:

当一个人被活活打死,凶手的反应居然是“下雨了赶紧回去吧”。而她姗姗来迟的同伴陈鹏,看到一切为时已晚的时候,只能默默扛起铁锹,含泪将尸体掩埋。

这个时候难道不是应该报警吗?

而在那个没有法制的年代,社会环境是如此的可怕。这种可怕,甚至超过了战争。战争中能够将我们杀死的,只有敌人的枪炮。而那个年代,能够杀人的却不见血。群众是暴戾的,社会是无序的,经验代替法律,批斗代替审判,生命的价值完全得不到尊重。

联想到今天,一个被宣判死刑之人的性命仍然会被保护。我们应当心存感激,在这个社会总体安稳的和平年代,有一个相对公平的生存环境,法律和道德能够给予我们保护,让我们有能力去寻求到生活的真实,有机会来明白自己的珍贵。

你可能感兴趣的:(是谁杀死了王敏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