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物理学者的故事

今天就讲个故事,主人公是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一位印度裔美国籍物理学家和天体物理学家。

一个物理学者的故事_第1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在1935年皇家天文学会会议上,24岁的钱德拉塞卡终于得到宣读自己论文的机会,颠覆了旧观点中对恒星未来的预测。简单来说:

【旧观点】恒星→红巨星→白矮星
【钱德拉赛卡】白矮星→中子星or黑洞(当白矮星的质量超过太阳质量的1.44倍时)

当钱德拉塞卡在会上宣读完自己的论文后,当时的学界权威爱丁顿走上讲台,当众把他的论文撕成两半,宣称其理论全盘皆错。听众爆笑。会议主席甚至没有给这位年轻人答辩的机会。最后,连钱德拉塞卡本人也完全放弃了这个研究课题。

差不多30年后,这个后来被称为“钱德拉塞卡极限”的发现得到了天体物理学界的公认。又过了20年,钱德拉塞卡获得了诺贝尔奖。那时已是1983年。


回顾年轻时的挫折,钱德拉塞卡提到:“假定爱丁顿同意自然界有黑洞……这种结局对天文学是有益处的。”他说,“但我不认为对我个人有益。爱丁顿的赞美之词将使我那时在科学界的地位有根本的改变……但我的确不知道,在那种诱惑的魔力面前我会怎么样。”

“作为大自然基础的各种真理,比最聪明的科学家更加强大和有力。”

——资料主要来自“哲学园”公众号《这是关于物理学的最强科普(完整版)》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个物理学者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