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干过的活(三)拔番豆

  番豆,学名“花生”,又叫“落花生”,还有“长生果”、“地豆”、“泥豆”等叫法,原产美洲,明朝时传入中国,因来自番邦,故称番豆。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此后原产美洲的很多农作物经欧洲人传播到世界各地,包括番豆、番薯、番茄、南瓜、玉米、马铃薯、向日葵和烟草等。明朝以后中国人口急剧增长,人多地少,特别是水田不足,粮食短少,于是从国外引入的这些旱地作物得到了大规模的推广种植。

  我家乡所在的镇是远近闻名的番豆产地。自从引进了粒大油多味甜的大荚番豆品种后,我们那里所产的番豆就更加闻名遐迩,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作物。以前,番豆也是我家最重要的经济作物和商品,是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支柱之一。由于地少,所产稻谷除了交公余粮外,并无出售,只供自家食用,典型的自给自足。番豆则不同,除了留一小部分打油自用外,其余大部分均作为商品出售。所以我们那里,不只旱地种番豆,水田的很大一部分也拿来种番豆。

  种番豆手脚多,费人工,种要一粒一粒地种,种了后还要拔草(拔,客家话读bang平声),成熟后要拔要摘,摘好后要洗要炻(水煮)要晒,做种或打油的要一荚一荚掰(手工去壳),晒干后的熟番豆要载到圩上卖,生的要挑到油坊去榨油。但由于种番豆的收益比水稻高,所以虽然辛苦,大家也是乐此不疲。

  暑假时,割禾打谷虽然辛苦虽然累,但几天就可以干完。而接下来的拔番豆摘番豆等一系列活事却起码要耗费半个月以上。由于白天太阳辣,所以一般早晨五点多就出门去拔番豆。拔番豆也是要用点力的,左手拔酸了就换右手,或者左右开弓,左手拔一下,右手拔一下。拔的时候要在靠近其根部位置抓紧,然后用暗劲一拔,整头番豆就拔出来了。拔出来后要抖一抖,将土抖掉。抖的时候也经常会将泥土甩到身上,或落入颈脖,干活的人才不管这些,怕脏就干不了活。时间一长,手掌就逐渐被磨红了,甚至起水泡,疼。手臂也要用力,时间长了也酸。手疼臂酸是一回事,拔番豆最怕的还是经常会碰到一些可怕的虫子,什么螚(客家话nai入声)人嫲、吊间西(吊奸丝)之类,被它们刁(蜇的意思)一下就麻烦了,皮肤立即又红又肿,又痒又痛。此时,我们就用土法治疗,捉住刁你的虫子用力一捏,将它的汁液涂在红肿处,估计是起到以毒攻毒的作用吧!

那些年我们干过的活(三)拔番豆_第1张图片
拔番豆
那些年我们干过的活(三)拔番豆_第2张图片
刚拔起来的番豆

  到八点多我们才陆续回家吃早饭,吃完早饭的回来继续拔,换还没吃的人回家吃。拔到十点多,太阳开始很辣了,我们小孩子就先回家摘番豆。

  我们也常常就在地里一边拔一边摘。将雨伞绑在鲁杠上(鲁杠是用整根圆竹做成的,长长的,比扁担长得多,两头尖尖的,一般用来挑鲁萁),然后将鲁杠插在地里,就可遮阳了,带上小板凳和箩筐,就在地里摘起了番豆。这样就不用将那么多番豆苗也挑回家去,只挑摘下来的番豆荚,苗就留在地里作肥料。挑回家去摘的番豆苗则要用刀斩掉一大截,这样会比较轻,摘时也方便。

那些年我们干过的活(三)拔番豆_第3张图片
摘番豆

  在家摘番豆不会被太阳晒,比较轻松,但很是枯燥无聊。摘番豆也有技巧,拿起一头(株)番豆,先将番豆荚全部捊顺,一手顺着番豆荚的小尾巴(根须),在其根部将番豆荚全部抓紧,另一只手就很容易可将其摘下来了。如果没有在小尾巴的根部将其抓紧,摘的时候就会比较困难,或者会将小尾巴一起摘下来。

  摘番豆时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我们会逗奶奶给我们讲故事,我们也会讲一些笑话,否则一片寂静,凉风习习,蝉鸣鸡叫,很容易笃目睡(打旽)。奶奶会给我们讲旧社会时她们掮担子(做挑夫,掮,客家话读kai平声)的往事,从梅县掮到仁居(平远老县城),盐上米下。爷爷也给我们讲旧社会的故事,他们那时很多人去江西开歇客店(小旅馆),这种店也主要是供挑夫吃饭过夜的。

  摘番豆的小板凳又小又硬,坐久了,屁股疼,腿脚也麻,我们就会争着去择菜做饭,还更舒服一些。

  番豆摘好后,洗干净,打油和做种的就直接晒,作为商品出售的则要先煮熟,我们叫“炻番豆”。用一口大铁锅,锅下烧柴,锅中有水。带壳的番豆一层一层放入锅,每放一层就撒一次盐,这样番豆才入味。铁锅炻的番豆荚比较黑,卖相没那么好,后来就有人改用大铝煲解决这个问题。

  晒番豆也要不时用耙揠去翻动,这样才晒得均匀干得快。晒到番豆仁可以轻易地搓掉皮就可以了。收番豆比收谷麻烦,光滑的禾坪还好,用耥耙可轻松耥成堆,如果禾坪较旧了不够光滑,只用耥耙就不够了,还要用竹制的大扫把。扫时不可太用力,否则番豆会弹跳起来,飞到很远的地方,只能一点一点扫。

那些年我们干过的活(三)拔番豆_第4张图片
晒番豆

  记得小时候和妹妹一起上圩镇卖刚炻熟的番豆,妹妹比较胆大,尽情吆喝,我胆小腼腆,不敢吆喝,结果她的番豆很快卖完了,我的好久都无人问津。晒干的熟番豆以前也要用单车载到圩镇上去卖,有商贩到圩上收。后来商贩直接到村里来收,不必自己载去卖了。

  最初是在传统的榨油坊打油,番豆要我们一荚一荚掰,比摘番豆更辛苦更枯燥。经常利用晚上的时候掰,夏天的晚上蚊子特多,点着蚊香还是被叮得体无完肤。榨油坊在邻村,家里要打油时我们小孩也经常跟着去帮忙拿一些东西,更主要的是想去看新奇凑热闹。榨之前番豆仁要先炒,在高高的台子上,一口特大的锅,下面的灶里柴火熊熊燃烧。师傅们拿着大铁锹不断翻动锅里的番豆仁。炒熟后顺着传送槽送入榨油槽中,师傅们推动一根大圆木不断撞击榨油槽上的进尖,像古代的士兵用攻城锤撞击城门一般,一点一点挤压榨油槽里的番豆仁,将它里面的油挤榨出来。刚榨出来的花生油比较浑浊,透着乌黑的金黄色,但香味浓郁。榨干油脂的番豆渣变成了一个个圆形大饼,我们叫它豆菇(可能应该叫“豆麸”才对),里面杂有稻秆。豆菇很硬,虽然也香,但很难咬得动,要用铁锤才能敲碎,一般用来喂猪。这是我小时候跟随大人去打油时看到的情景,感觉已经好遥远好遥远了。

那些年我们干过的活(三)拔番豆_第5张图片
传统榨油坊
那些年我们干过的活(三)拔番豆_第6张图片
豆菇

  后来出现新式的榨油厂,有出壳的机器,不用人工掰番豆了。但机器出壳后,番豆仁里会杂有很多打碎的壳,要用风车放干净,还要人工择一遍。榨完油后的番豆渣也不是那种又大又厚的豆菇了,而是薄薄的、卷卷的小块豆饼了,脆脆的,香得很,好吃。

  拔完番豆摘完番豆,又要开始莳田了。一个暑假,要忙到八月中旬以后才稍稍没那么紧张了。说没那么紧张,其实也还有不少活要干,如种番豆、种豆子、种番薯,还要作水(将水引进自家田里,常与人争吵)。以前种番豆也很麻烦,先将土松好,打沟,撒草木灰(用作肥料),然后一粒一粒放番豆仁,再将土推平到沟里将番豆仁壅好。番豆长出来后,杂草也长出来了,这时就要将杂草一点一点拔掉。

那些年我们干过的活(三)拔番豆_第7张图片
种番豆

  好在干活的时候人多,上坵下坵的人们边干活边讲笑,枯燥的劳作也变得妙趣横生起来。在大自然中劳动的人,通常乐观豁达,聊聊家长里短,甚或讲些荤段子,嘲笑别人爬得高摔得重,自嘲自己处在最底层,跌无可跌,十分安全。经常隔着几坵田打招呼说笑,所以训练得嗓门也大。庄稼人自有庄稼人的活法和乐趣,或者说自有他们的一套人生观和价值观,其实并不觉得特别辛苦。

  番豆营养价值高,经济价值也高,既可当零食,也可入菜,如猪脚煲番豆就别有风味。番豆一旦入口,往往很难停下来,会吃个不停。番豆油不仅香,而且植物油的不饱和脂肪对身体健康也很有利。但要收获一粒番豆确实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番豆。

  最后还要说一说的是,其实中国很早就有花生,不过是野花生,原产美洲的花生在明朝传入中国以前,并没有作为经济作物大规模种植。1958年浙江吴兴钱山洋原始社会遗址中,就发掘出炭化花生种子,后来江西修水的原始社会遗址中也发掘出炭化花生种子。中国唐朝段成式《酉阳杂俎》中有这样的记载:“花开亦落地结子如香芋,亦名花生”。元朝人贾铭入的《饮食须知》也有记载:“落花生,味甘,微苦、性平,形如香芋,小儿多吃,滞气难消”,“近出一种落花生,诡名长生果,味辛、苦、甘,性冷,形似豆荚,子如莲肉,同生黄瓜及鸭蛋食,往往杀人,多食令精寒阳萎”。

你可能感兴趣的:(那些年我们干过的活(三)拔番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