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婚”以后......

“锣鼓喧天,宾朋满座,张灯结彩,喜笑颜开······”我望着楼下这一幕喜气盈盈的情景,迷蒙不知其所以然,彩彩过来喊我:“你在干嘛呢,还不快过来梳洗装扮,时辰马上到了。”此刻又见两位待嫁的姑娘过来,粉红佳人,美目倩兮,周围跟着五六个身穿粉色礼服,如喜鹊报喜般叽叽喳喳的说笑不停,有摆弄衣服的,有装饰发型的,有提包拿花的.....然后分别进了楼梯两侧的房间。“你还不快过来,发什么呆呢,再不来房间就没了。”她一边说一边拉着我走进了另一个房间,一面镜子,一个花环,一件婚纱,一位姑娘在整理那些化妆用品。我安静的坐在镜子前,不一会儿功夫,便焕然一新,身披白纱手捧花,樱红小嘴粉黛眉。“怎么就你一人,其他人呢?”彩彩没正面回答我,而是拉着我往礼台处走,礼台的尽头站着一位身穿蓝色西装的人,“那是谁?我怎么看不清他的长相······怎么回事?我怎么嫁给一个不认识的人呢?”我看看周围,爸爸在忙着招待敬酒,其他人不认识,好朋友呢也不在,只有已经当妈妈的彩彩一人。“不行,我得跑。”伴着错愕和疑惑,我挣脱开她的手,趁没到礼台处赶紧逃跑。我就一直跑一直跑······

 我逃婚了!

“叮铃铃叮铃铃”,一阵急促的闹铃声把我惊醒。“我去,原来是做梦。”我深呼一口气,“还好是场梦啊。”想起前几日冬晓跟我说:“你赶紧找对象吧,我都连着梦见你三次了,都是参加你的婚礼。”我哭笑不得,“你怎么比我老妈还操心。这事急不得,得慢慢来呀。”大龄、单身、催婚,这些词一到年关就会不知觉的被无限放大,放假回家、探亲访友、同学聚会,无一不被问询,“眼光太高了吧,到年龄了,别挑了,差不多就试试”,几年下来,已然习惯,也疲于辩解,只能对这样的关心报之一笑。

“学姐,教教我呗,怎么泡妞怎么把妹怎么找媳妇儿···”小普的弟弟鑫子发来QQ信息,我哭笑不得,“我这还是你姐的担心问题呢,还请教我?!哈哈,你这是看上哪位姑娘了?”还没目标,先练好基本功。呵呵。嗯,遇见的,有我喜欢的,也有喜欢我的,但总是到不一个点上。圈子也小。不过,没关系,缘分有早有晚。”还真是同道中人呀,我回他:“那就先养好自己吧。多参加活动,多曝光。”“嗯,得主动啊。”

前两日看到东七门发表了一篇微信文章《2018年都市男女寻爱地图》,主题是:23岁后,我要从哪里找男友?文中写道:这些女孩单身,很大一部分原因,不是她们眼光高,也不是追求独身主义,而是公司和家里两点一线,根本没有认识新男生的场合和机会。作者做了一个征集,网友提供和回复了自己的"遇见",相亲、健身房、交友APP、游戏、旅途,还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场合如顺风车、演唱会、男厕所。没机会、没时间、圈子小,其实都是自己找的理由,重要的是要主动走出去,打开心,接纳新人新事物。

问过石子,“双休日节假日可以去参加户外活动,多认识人呀,公司那么大,有集体活动,活动聚餐,多参与呀。”她说“公司有过集体的相亲活动,但没参加过,觉得不好意思,还有点丢人啊。”想起一个日剧《东京白日梦女》,伦子、阿香和小雪是一起在东京打拼的好闺蜜,在感情生活中也是“难姐难妹”。金毛评价她们:你们这三个女人就知道整天聚会,喝酒,做白日梦,所以爱情婚姻方面没有进展,完全是咎由自取。

我有一个从高二到现在联系十多年的小群体,八个男生两个女生,从高中时期的嬉皮打闹到现在每年固定时间聚会,如今单着的只有铁铁和我跟蕊两个女生,我俩慨叹:“等把铁铁送走,我们就功德圆满了。”“哈哈,你说这些年,这些人,这么多个男生,怎就最后单了咱们俩?”虽是玩笑话,却说出了事实,太过了解太过熟悉,好像连介绍都显得不是很理所当然。很多人会感叹亲戚有时候介绍的对象很奇葩,好像只要是单身,就可以凑成对。他们不懂你那些爱好,不知道什么是三观,只看到外观条件如何,更有甚者,连面都没见过,只知道对方的家人或者儿时的样貌。

曾看到李善友的一篇文章的一段话:“心理学家格兰诺维特讲的:无论找工作还是找对象,弱关系比强关系更重要。有人做统计,说一个美国人,平均拥有多少个亲密的朋友?四个而已。这种关系我们叫亲密的关系。什么叫弱关系?把不同小圈子连在一起叫弱关系。介绍工作的时候,强关系重要还是弱关系重要?找对象,是你妈妈帮你介绍男朋友靠谱,还是你朋友的朋友,甚至朋友的朋友帮你介绍男朋友成功概率更高,我们会大吃一惊,我们会认为强关系更重要,实际上弱关系更重要。无论找工作获取信息,开餐馆,还是传播新潮流,弱关系往往比强关系在社交网络的价值更重要。”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马克研究发现:在传统社会,每个人接触最频繁的是自己的亲人、同学、朋友、同事······这是一种十分稳定的然而传播范围有限的社会认知,这是一种“强关系”。同时,还存在另外一类相对于前一种社会关系更为广泛的,然而却是肤浅的社会认知,即为“弱关系”。而这些弱关系可能就是我们在微信上只有逢年过节才会发声问候的人,可能是某个微信群的群友,可能是参加某些活动认识的人,可能是生意往来中的客户。他有一项有趣的研究:波士顿人通过个人关系找工作,有两种类型,数据如下:17%的人找工作依靠“强联系“,也就是每周至少见面两次的关系。83%的人找工作依靠“弱联系”,也就是每周见面不到两次,甚至一年见面不到一次的关系。其实与一个人的工作和事业关系最为密切的社会关系并不是“强关系”,而常常是“弱关系”。只关注“强联系”得人会受到信息局限,无法了解其他交际圈的消息。只有“弱联系”的人才有可能告诉你一些你不知道的事。

一个人的亲朋好友圈子里的人可能相互认识,所知晓的信息大抵相同,能提供的新理念也微乎其微。他的生活习惯,他的秉性才能,也多已熟知。就像这三个“东京白日梦女”,也如我跟身边那几个单身朋友的聚餐联系,生日一起过,任何节日也呆在一起庆祝,逛街唠嗑聚会,业余时间大部分都在一起,就很难有机会认识到新朋友,接触到更多的信息。曾有一段时间,我的心理对反复无变的朋友聚餐深感无聊,多年感情自在那里不会变动,但我想接触不同的领域,不想吃完一顿饭后一回想什么也没有。然后我便在网络搜寻,从微薄链接到行动派,从行动派找到所在地的组织,参加梦想盛典活动,看到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不同的行动和突破,已经坚持1000天“清晨三件事”的冷月老师,自学禅绕画“每日一画”快800天的家庭主妇丽姐,徒步尼泊尔、学跳爵士舞的星姐,从园长职位辞职追求梦想开办工作室的小飞,带我进入“零极限”使我不断关注内在清理的竹溪,还有无数个每日分享早起运动的小伙伴。从线上活动到线下参与,电影点映加入“文艺电影“群,看到不同影片的推荐和感悟;还有形象设计、红酒品鉴、花艺茶道、思维导图。出门旅行,通过青年旅社,也看到不同的人千姿百态的生活态度,有业余做寿司的,有职业外发展摄影的,有一年中有半年时间做禅修的,有些也成了微信好友,还分享给我他自己学习商业管理的笔记精华。工作中通过客户的介绍,我们也联系到一位有能力能办事又靠谱的律师,远比身边朋友介绍的好。想学习写作,通过一个护肤群的群友链接到007,给了我一个行动的力量和写下去的动力,虽文笔稚嫩,却汲取到很大的能量,再忙也要写下去,再匮乏也要写出来。这些所见所闻和自己内心的改变和状态是这些群体和这些联系给与的,他们拓宽了我的眼界和知识界限。当然,自己也要不断跌进提升,为他人提供有帮助的价值。

正如研究表明,人际关系的弱关系比强关系更值钱,就在于因为他们和我们的共同点不多,也就因此能帮我们拓展一个更广的我们所不熟悉的圈子。所以,除了那些老朋友老关系,也要认识新朋友,进入新领域,拓宽那些弱关系,多参加活动,主动链接感兴趣的社群。也要用心维护那些弱关系,偶尔发个信息道声问候,多赞美多鼓励多谏言,或者主动寻求一点帮助,增加沟通深度。

关于强关系、弱关系、人际关系、社群联系等的知识和研究很广很深,我只是因一个小梦想到交友途径,又看到改变自己中关于一个“别忽视了弱关系,它对你有哪些影响”的主题问答,进而想到自己由过去的视野狭窄到这两年的尝试和一些改变,链接不同,走出去接触新事物,不是为了找对象,而是为了自我提升,不断前行。

你可能感兴趣的:(“逃婚”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