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传统的书呆子

在我的学校里,往往学习好的人都会或多或少被冠上一些在我看来比较低趣味的名字 ------- “书呆子”。虽在学校深知语境,我以前或多或少有一些不理解这个词的意思,于是曾经上网去查过,发现百度百科给出的定义是:“旧时泛指死读书,教条主义 ;书生气很浓,不谙事故。一般指只读书而不会用书上的知识变通的人。”一个小学生大抵扫一眼就能看出,它铁定是贬义的。连我的亲人也会常常提及这个词汇。我的爸爸喜欢卖弄英文文采,便将nerd(英文中的书呆子)挂在嘴边,并经常加以嘲讽。

很不幸的是,我也是一个被叫过书呆子的人,这也不是没有根据的。我一般在大考中都会取得比较不错的成绩,虽然不敢说非常顶尖或出挑,也会显得我的复习和努力没有付诸东流。取得好成绩引发的一系列事件,便是同学会直勾勾地指着你的卷子大叫变态,或者是在老师念班级名单时的一点点被注意到的欣喜感(其实我毫不羞涩地承认,我确实十分享受这个过程ovo)。但是就如同一般的有利必有弊的传统故事中,我也因此而被后桌重重地拍了一下肩膀,并于无形之中成为了他口中“典型的理科书呆子”。

成为书呆子后,我时常发现自己如同书呆子般思考。有时看着学校楼道中来来往往的老师和学生,我会异常惊讶于学校这个概念的怪异性。想想吧,在多少千年以前的一群人类有了成立一个让小孩子们受教育的地方,因此而组建了一批老师来授教。这一帮子会干各种事情的老师理应并未上过学,只是在生活经验或书本中学会了各种技能,并成为了新一代“会动的百科全书”。这就说明我们老师的老师的老师的祖老师的祖老师......都是没受过正统教育的人,而我们这种领过小学证书学生的从现在社会中找工作的角度来说,已经或许比他们高上一等。举个例子,随便一个工地上初中毕业的蓝领,都已经实现学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人生成就。而不仅如此,现在我生生不息天天徘徊左右的地方,也可以只看作一个召集了一帮学习各个领域知识成年人和一群青年的机构,是一个人类荒谬而不可理解的构思。环顾一下,我的校长、老师们和同学们又是那么理所当然地干着自己的事情,尽着自己被分配到的指责,常常让我想仰天长问:“我们是否都在前人的思想上生活?”而这似乎有个肯定的答案,我们的生活当然充满了祖先各种脑子中存在的限制。

看到课本中胡适在《我的母亲》中写他小时候“文绉绉”的样子是,我又对书呆子有了些不同的看法。按现在比较流行的社会上的说法,死命学习的人是不会有什么自己的能力的,只不过是会写出一手的标准答案,会应付应试教育,高分低能的死板之人罢了。如此说来,我常在脑海中想着,是否书呆子最受人羡慕,最可以潇洒地洋洋自得的地方便是看中考试成绩的学校?书呆子一生的闪光点会不会只停留在在校时期?这个我非常佩服的作家却给了我一些新头绪。

如此看来,书呆子并不是一无可取的。在一个想要你得高分的学校,在一个限制你答题格式的卷子面前,以你觉得合格的方式答题就是一种僵化思维的体现吗?我不会决绝地说不是,只是一个人思考可扩展的东西太多了,多到一些固定的中考高考的格式即使会成为一张缚住脑细胞的大网,它也只会存在,却无法阻碍我对生活的看法和奔涌的热情从角落中冲破阻碍着的绳子,因为广度而得以展开。这种奔腾的思考,就是我们口语中开玩笑说的“脑洞”吧。

其实,最令人厌烦的中国学生是那种真正被社会评价和老一辈的偏见带坏的孩子。举个例子,在我今年申请美国高中时,那里面试的老师曾经跟我说过:“很奇怪的是,当问起你们中国学生最爱的科目时,大部分人都会说是科学(物理)或数学......说到最讨厌的科目时,80%的申请者都告诉我是语文......”看吧,这才是中国思维真正僵化的表现,在校学生都被带出一股子“很理性很酷”的风气,也可能是教育上最大的漏洞。当然,一定有真心喜欢理科的人并因此而快乐着,但毕竟因文科而着迷的人并会光明正大地显示出来的人在我现实中的身边太少了。

可是,谁说没有呢?上的作者们都是最好的例子。干自己喜欢的事,才是教育对学生的终极目标。从做一个爱思考,非传统的书呆子开始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非传统的书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