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之谜》---看吴军如何解读硅谷的不可复制性

《硅谷之谜》---看吴军如何解读硅谷的不可复制性_第1张图片
吴军著


读这本书源于2个原因,一是对硅谷的好奇,这里诞生了很多优秀的世界级公司,思科、英特尔、惠普、苹果、谷歌、Facebook等。有时会想,为什么中国很难出现可以与之匹敌的世界级产品,为什么中国很多优秀的产品其实早期都源于模仿,为什么国外更容易出现小团队高产值的公司?硅谷的成功有哪些不可复制性?

另一个原因是,刚毕业那会儿读过吴军的一本书---《浪潮之巅》,那会儿还没进入互联网行业,但书里讲AT&T、IBM等公司的沉浮和一些规律比较有意思,对于我一个外行来看也是思路清晰,条理分明,视野开阔。所以,再看吴军的其他书,也便自然有种信任感了。

关于硅谷发展的秘密,书里主要从三个角度展开:硅谷的历史、硅谷的独特之处、硅谷的企业文化和情怀。

一、硅谷的历史

硅谷从1769年被西班牙探险家发现,到现在成为互联网科技的聚集地,还只有200多年历史。从1835年开始的淘金热,到20世纪50年代开始兴起的半导体硅,到20世纪80年代快速发展起来的软件行业,到2003年之后快速崛起的后互联网时代,硅谷经历了快速的产业变迁,并迅速拉开了与美国传统发达地区和世界同行的距离。这其中有特殊历史带来的必然性,也有阴差阳错的偶然性。

它的历史移民文化,带给了它文化背景的多元性,这使得各族群追求平等机会的同时,强调个人奋斗的保守主义。它的偶然性归功于几个事件,1952年IBM决定在西海岸建立实验室、1953年斯坦福科技园的建立、1956年因母亲年事已高回到加州的诺贝尔奖科学家肖克利(晶体管的发明人,后建立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这些事件在我看来带给了硅谷最核心的价值---人才,因为他们,才有了后来的半导体鼻祖---仙童公司,并因为叛逆的文化孵化出了后面更多的公司,几乎构成了旧金山湾区的半导体产业。

有了平等向上的奋斗文化,和良好的人才和产业做支撑外,再往后发展就是各种契机带来的自然发展了。并且,后面还诞生了硅谷特有的风险投资文化,注重技术价值投资,早期投资公司凯鹏华盈和红杉资本的成功,刺激了更多风投和资金的涌入,巨额投资带来的是互联网行业前几年可以为用户提供免费服务。20世纪90年代的大量投资带来了创业热,以至于“到了90年代后期,在硅谷最热门的选择是自己办公司,其次是到雅虎等互联网公司工作,最后才是IBM、惠普和苹果等大公司。”同比之下,这种现象在中国似乎晚到了很多年。

二、硅谷的独特之处

对叛逆的宽容

正常来看,员工需要与公司签订竞业禁止协议,以防止员工将前任公司成果拿走。这种规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同类型的竞争及创新。但硅谷对这方面做法相对宽容,加州法律规定“当一个人必须使用某一项技能才能生存时,就必须允许他使用。”当然,当员工跳槽到下家公司时,不能透露过去工作细节、数据、程序等知识产权,但如果用过去的工作方法将程序重新实现则没人管。甚至为了鼓励叛逆行为,加州政府禁止公司私下达成互相不挖角的君子协议,以保证人才的流动和地区的长期技术进步。这种鼓励,虽然损害了原公司的利益,但是也能发现溢出的人才不断派生出更多的公司,保证了行业的发展活力。

多元文化

硅谷因为4次殖民和移民的历史,使得它的人口结构呈现多元化特点,以2010年硅谷中心地区帕洛阿图市为例,白人占58%(含东欧、法德、中东移民)、亚裔占30%,拉美裔占8%,非裔占3.5%。这种多元文化带来的好处是产品更易于全球化。之前我一直好奇为什么美国更容易出现像Facebook这样的国际化产品,而中国很难,除了这种得天独厚的多元人才外,还有一个因素是国际化意识。很多公司在十几个人的小团队阶段就已经开始考虑国际化,开发支持多种语言的版本。产品设计方面,因为一开始便是全球化的视角,所以对于不同的国家,很少改变产品形态。

追求卓越,高成本导致正向淘汰

硅谷优秀公司和人才的诞生其实也是高成本倒逼的结果,随着硅谷移民的不断涌入及产业的发展变迁,硅谷的生活成本及商业成本越来越高。以至于后面只有优秀的人才和公司才能留下,不然只能淘汰出局。这种做法虽然让一部分人暂时失业,但也保证了公司和人才的竞争力,为地区不断带来新的商业活力。这种自然淘汰的法则还保证了公司的创新,因为抄袭模仿是通过压缩利润而非技术进度抢占市场,这种公司也无法承受高昂的办公成本,因此硅谷才得以产生大量的原创发明。

三、硅谷的企业文化和情怀

宽容失败的文化

在大部分文化中,失败都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典型如我们当初毕业择业的时候,大都愿意选择发展平台好的大公司,看起来更加光彩而保险。而现在看来,身边有些比自己小的同事反而发展得比自己好,而原因却是当初毕业时大公司进不去,只能去创业公司。回到硅谷来看,却有对失败宽容的风险投资文化。投资人不会因为创业失败后续不再给创业者投资,反而使其获投的可能性更大。因此,这使得创业者敢于不断试错,寻求创新,而不是为了避免失败而选择稳妥省力的方式做事。

工程师文化

在硅谷,工程师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职业,并且收入与其他高收入群体相差不大。其实也是因为他们身上有一些独特的品质,比如善于动脑和动手,能独立解决问题。平时总是能听说国外一些小公司没几个人却能创造很高的收入,感觉他们特别有想法,能折腾。那是因为他们对新技术有很强的好奇心,并喜欢做各种新鲜的尝试。这种感觉与我对国内的工程师认知不太一样,国内的产品、技术划分明确,技术更多的是去实现产品经理提出的需求,似乎并没有表现出那么大的创造性和话语权。

不迷信权威

硅谷的不迷信权威主要体现在3方面:1)不受所谓专业的约束。“专家”光环似乎并不吃香,大家更加看重的是推理过程是否有理有据,并且也有很多业余比专家做得好的例子;2)重实不重名。企业在用人时,并不非常看重以前的工作经验和资历,更看重实际工作能力和对工作的热情,实际工作中也是不论资历各抒己见,摆事实讲道理;3)敢为天下先。相比其他地区,硅谷投资人更认可年轻的创业者,因为他们敢于打破思维的条条框框,去尝试权威专家觉得看似不可能的事情。

扁平式管理

扁平式管理能给公司带来效率上的提升。硅谷的扁平式管理也有3方面的成因,首先,“硅谷历史较短,来硅谷的人目标都比较明确,寻求事业上的发展,而非做官上的成功,整个社会没有太多的官本位文化。”;其次,硅谷公司大多规模小,人数少,层级自然简单;最后,激烈的竞争环境促使公司必须快速反应,不然就会因为执行力差而被淘汰,因此扁平结构更加灵活。

世界的情怀

硅谷之所以有很多优秀的公司及产品,还源于硅谷有一批梦想家,这些人有着世界的使命和情怀,并愿意去践行。作者特别提到2个人,一个是Google的共同创始人布林,他有许多奇怪的爱好,虽然不能带来直接收益,但促使Google做了很多新奇的事情,类似这样的人才促使了Google的各种创新,如无人驾驶汽车、Google眼镜、Google气球等。

另一位则是我们较为熟悉的伊隆.马斯克---特斯拉CEO,此人是物理学博士,此人从小便有做出一番惊天事业的理想,借着互联网大潮创建支付网站并卖给Paypal后,并未拿着1亿美元养老,而是瞄向了航天项目,并成立了Space X公司。因为Space X并不盈利,于是他又投资创办了特斯拉和用太阳发电的Solar City。他考察项目的标准并非从投资收益的角度,而是能给世界带来什么好处。

吴军在书的前言里提到,“每次给学员讲课,最后都会告诉大家硅谷是无法复制的”。但即便如此,硅谷的精神还是很值得我们去学习的,比如创新、敢于冲破规则、不迷信权威、向上奋斗、自己动手、敢为天下先等。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本书对我还是挺有价值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硅谷之谜》---看吴军如何解读硅谷的不可复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