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读书的你,怎么制作一份好书单?

想通过阅读来了解一件事,选对书可能是个难题。我想在这里分享自己在人文社科方面的选书心得。先说选书难在哪儿,再分享对策。

最初遇到的困难是:对于一个比较复杂的陌生话题,不知道应该从什么时间开始。应该回溯多久的文献?读到什么程度才算够?

比如你想了解某个与外界相对隔绝的地域,那里的人消费观念怎样随着与外界的流通演变?或者,两个民族原本相安无事,为什么会爆发种族清洗?

这两个问题有一个共性,就是不能用单一的理由诠释,只研究突发事件本身也不够,想要理解全球化对消费观念的影响,或者民族凝聚如何会发生裂变,必须放在一个更漫长的时间线来读。

接下来麻烦的是:作为门外汉,我们不晓得回答这个问题需要调动哪些知识体系,是在某个分支里深刻的精读?还是尽量在相关领域 铺开来读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需要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处于哪个阶段,哪些是当时公认的价值,哪些是具有挑战的思想。

比如政治经济学有个经典问题:人类社会中民主自由与经济繁荣之间是否存在正相关?再比如最近人工智能技术方面的突破,让很多人担心人工智能对人类安全的临界点在哪里。

一个人一旦开始思考这些超越时代的问题,读书就变得非常有趣了。因为这种问题不可能平白无故从脑子里冒出来,有可能是无形中困扰你的一个人生问题,为了解答心中的困惑,我们会主动找书来看。当然,若能跟些志同道合的人讨论这种问题就更好了。

我们所知的东西总是以未知物为参照,新知识是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习得的。

怎样扩大你的知识版图呢?

打个比方,如果人类已有的整个知识体系是一副1000块的拼图,距离近的几块拼图是比较容易找到并拼凑在一起的。做学问最理想的情况是:我们能预先看到这幅图拼完后的样子,再根据手里那么几个板块判断在全图中的位置,从这里出发,猜测周边的板块大概有什么特征,从数百个碎片中找到这些相关的板块完成整幅作品。

爱读书的你,怎么制作一份好书单?_第1张图片

言归正传,根据我的经验,针对文章开始的两个选书难点给大家点建议。

1. 和时间线有关的问题必须要以历史发展的脉络为参考

把特定的问题放在历史中看。为什么会在这个时间点促成变革?为什么其他时间其他地点没有发生类似的变革?某个特定人物为什么会正好在这时站到历史舞台,而在其他时代和他类似的人就没有类似的机遇?这恰恰是史学家考虑问题时最常用的一种方式。

针对这种困难的解法是什么呢?

初学者的话,维基百科和百度可以提供最概况的信息。有意深究的话,应该和长期专门研究这一问题的学人探讨。这个人就是把你领进门的导师,此人看问题的格局往往决定你的学习是否能进入比较高的层次,是否沿着一条清晰的思想脉络持续的探究这个问题最本质的方面。

这种与时间线有关的学问最开始往往是烦劳枯燥的,但是阅读到一定程度,逐渐把一系列的关节打通以后,会理出一套看问题的视角。

用演进的视角理解社会的变迁意味着你有能力超越所处时代的局限直指问题要害。这就是史学家经过长期训练养成的一种思辨能力。

我个人很喜欢和史学家讨论,他们擅长在庞杂的事实、关系、和难懂的历史文献中把握要领,长期的训练使得一个普通人具有史观,用历史的观点看待今天的问题,不会大惊小怪。非历史专业的人也可以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史观,跳出就事论事的思维惯性,分析是什么原因造成看似不合理的社会现象。

换句话说,就是追溯和发现不合理背后的合理性,而不是盲目的见到不合理的现象就想要用个人的力量或者期待在短时间内改变。

这种思维方式是可以训练的。参考 《批判性思维工具》书评  。

2. 和知识体系有关的问题需要知识论

知识论讨论的是关于人类如何定义和获得知识的学问。与本体论、方法论并列成为西方哲学三大分支。知识论解决的是怎样从观点发展出可证的、有实践意义的体系。

不懂知识怎么来的,就不会主动捕捉新的知识板块;

不懂方法论,就缺乏有效的方法探究问题;

本体论最难,是理解“我”和世界的关系,掌握它才有办法用批判的眼光看待问题。

阅读哲学经典不能脑袋空空的看,会疯掉的。它是一场哲思对话,一种思维游戏。进了门的人自然乐在其中。


布拉格向北  ,交叉学科博士,教授创意写作课程。带着问题读书,写有观点的文字。


我的类似文章:

人美更要会读书|《如何阅读一本书》书评 

优秀,不是你被选中的理由 

学习,从有选择的阅读开始 

写博客的7个理由 

我认为读书做好这三步就够了 

做科研的第一步:识别学术问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爱读书的你,怎么制作一份好书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