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青年的心理病态 朱光潜

这题目是一位青年读者提议要我谈的。他的这个提议似显示青年们自己感觉到他们在心理上有毛玻这毛 病究竟何在,是怎样酝酿成的,最好由青年们自己作一个虚心的检讨。我是一个中年人,和青年人已隔着 一层,现时代和我当青年的时代也迥然有别,不能全据私人追忆到的经验,刻舟求剑似的去臆测目前的事 实。我现在所谈的大半根据在教书任职时的观察,观察有时不尽可据,而且我的观察范围限于大学生。我 希望青年读者们拿这旁观者的分析和他们自己的自我检讨比较,并让我知道比较的结果。这于他们自己有 益,于我更有益。 

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大半固靠自己的努力,环境的影响也不可一笔抹杀。“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但 是多数人并非豪杰之士,就不能不有所凭借。很显然地,现时一般青年所可凭借的实太薄弱。他们所走的 并非玫瑰之路。 

先说家庭。多数青年一入学校,便与家庭隔绝,尤其是来自沦陷区域的。在情感上他们得不到家庭的温慰 。抗战期中一般人都感受经济的压迫,衣食且成问题,何况资遣子弟受教育。在经济上他们得不到家庭的 援助。父兄既远隔,又各各为生计所迫,终日奔波劳碌,既送子弟入学校,就把一切委托给学校,自己全 不去管。在学业品行上他们得不到家庭的督导。这些还只是消极的,有些人能受到家庭影响的,所受的往 往是恶影响。父兄把教育子弟当作一种投资,让他们混资格去谋衣食,子弟有时顺承这个意旨,只把学校 当作进身之阶,此其一。父兄有时是贪官污吏或土豪劣绅,自己有许多恶习,让子弟也染着这些恶习,此 其二。中国家庭向来是多纠纷,而这种纠纷对于青年人常是隐痛,易形成心理的变态,此其三。 

次说社会国家。中国社会正当新旧交替之际,过去封建时代的许多积弊恶习还没有涤除净尽,贪污腐败欺 诈凌虐的事情处处都有。青年人心理单纯,对于复杂的社会不能了解。他们凭自己的单纯心理,建造一种 难于立即实现的社会理想,而事实却往往与这理想背驰,他们处处感觉到碰壁,于是失望、惊疑、悲观等 情绪源源而来。其次,青年人富于感受性,少定见,好言是非而却不真能辨别是非,常轻随流俗转移,有 如素丝,染于青则青,染于黄则黄。社会既腐浊,他们就不知不觉地跟着它腐浊。总之,目前环境对于纯 洁的青年是一种恶性刺激,对于意志薄弱的青年是一种恶性引诱。加以国家处在危难的局面,青年人心里 抱着极大的希望,也怀着极深的忧惧。他们缺乏冷静的自信,任一股热情鼓荡,容易提升到高天,也容易 降落到深渊。一个人迭次经过这种疟疾式的暖冷夹攻,自然容易变成虚弱,在身体方面如此,在精神方面 也如此。 

再次说学校。教育必以发展全人为宗旨,德育、智育、美育、群育、体育五项应同时注重。就目前实际状 况说,德育在一般学校等于具文,师生的精力都集中于上课,专图授受知识,对于做人的道理全不讲究。 优秀青年感觉到这方面的缺乏而彷徨,顽劣青年则放纵恣肆,毫无拘束。即退一步言智育,途径亦多错误 ,灌输多于启发,浅尝多于深入,模仿多于创造,揣摩风气多于效忠学术。在抗战期中,师资与设备多因 陋就简,研究的空气尤不易提高。向学心切者感觉饥荒,凡庸者敷衍混资格。美育的重要不但在事实上被 忽略,即在理论上亦未被充分了解。我国先民在文艺上造就本极优越,而子孙数典忘祖,有极珍贵的文艺 作品而不知欣赏,从事艺术创作者更寥寥。大家都迷于浅狭的功利主义,对文艺不下功夫,结果乃有情操 驳杂、趣味卑劣、生活干枯、心灵无寄托等种种现象。群育是吾国人向来缺乏的,现代学校教育对此亦毫 无补救。一般学校都没有社会生活,教师与学生相视如路人,同学彼此也相视如路人。世间大概没有比中 国大学教授与学生更孤僻更寂寞的一群动物了。体育的忽略也不自今日始,有些学生还在鄙视运动,黄皮 刮瘦几乎是知识阶级的标志。抗战中忽略运动之外又添上缺乏营养。我常去参观学生吃饭,七八人一席只 有一两碗无油的蔬菜,有时甚至只有白饭。吃苦本是好事,亏损虚弱却不是好事。青年人正当发育时期,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缺乏最低限度的营养,结果只有亏损虚弱,甚至于疾病死亡。心理的毛病往往起于生 理的毛病,生理的损耗必酿成心理的损耗。这问题有关于民族的生命力,凡是远见的教育家政治家都不应 忽视。 

家庭、社会、国家和学校对于青年人的影响如上所述。在这种情形之下,青年人在心理方面发生下列几种 不健康的感觉。 

第一是压迫感觉。青年人当生气旺盛的时候,有如春日的草木萌芽,需要伸展与生长,而伸展与生长需要 自由的园地与丰富的滋养。如果他们像墙角生出来的草木,上面有沉重的砖石压着,得不着阳光与空气, 他们只得黄瘦萎谢,纵然偶尔能费力支撑,破石罅而出,也必变成臃肿拳曲,不中绳墨。不幸得很,现代 许多青年都恰在这种状况之下出死力支撑层层重压。家庭对于子弟上进的企图有时作不合理的阻挠,社会 对于勤劳的报酬不尽有保障,国家为着政策有时须限制思想与言论的自由,学校不能使天赋的聪明与精力 得充分发展,国家前途与世界政局常纠缠不清,强权常歪曲公理。这一切对于青年人都是沉重的压迫,此 外又加上经济的艰窘、课程的繁重、营养的缺乏所酿成的体质羸弱,真所谓“双肩上公仇私仇,满腔儿家 忧国忧”。一个人究竟有几多力量,能支撑这层层重压呢?撑不起,却也推不翻,于是都积成一个重载, 压在心头。 

其次是寂寞感觉。人是富于情感的动物,人也是群居的动物,所以人需要同类的同情心最为剧烈。哲学家 和宗教家抓住这一点,所以都以仁爱立教。他们知道人类只有在仁爱中才能得到真正幸福。青年人血气方 刚,同情的需要比中年人与老年人更为迫切。我们已经说过,现代中国青年不常能得到家庭的温慰,在学 校里又缺乏社会生活,他们终日独行踽踽,举目无亲,人生最强烈的要求不能得到最低限度的满足,他们 心里如何快乐得起来呢?这里所谓“同情心”包含异性的爱在内。男女中间除着人类同情心的普遍需要之 外,又加上性爱的成分,所以情谊一日投合,便特别坚强。这是一个极自然的现象,不容教育家们闭着眼 睛否认或推翻。我们所应该留意的是施以适当教育,因势利导,纳于正轨,不使其泛滥横流。这些年来我 们都在采男女同学制,而对于男女同学所有的问题未加精密研究,更未予以正确指导。结果男女中间不是 毫无来往,便是偷偷摸摸地来往。毫无来往的似居多数,彼此摆在面前,徒增一种刺激。许多青年人的寂 寞感觉,细经分析起来,大半起于异性中缺乏合理而又合体的交际。 

第三是空虚感觉。“自然厌恶空虚”,这个古老的自然律可应用于物质,也可应用于心灵。空虚的反面是 充实,是丰富。人生要充实丰富,必须有多方的兴趣与多方的活动。一个在道德、学问、艺术或事业方面 有浓厚兴趣的人,自然能在其中发现至乐,决不会感觉到人生的空虚。宋儒教人心地常有“源头活水”, 此心须常是“活泼泼的”。又教人玩味颜子在箪食瓢饮的情况之下“所乐何事”,用意都在使内心生活充 实丰富。据近代一般心理学家的见解,艺术对于充实内心生活的功用尤大,因为它帮助人在事事物物中都 可发现乐趣。观照就是欣赏,而欣赏就是快乐。现在一般青年人对学术既无浓厚兴趣,对艺术及其他活动 更漠不置意,生活异常干枯贫乏,所以常感到人生空虚。此外又加上述的压迫与寂寞,使他们追问到人生 究竟,而他们的单纯头脑所能想出的回答就是“空虚”。他们由自己个人的生活空虚推论到一般人生的空 虚,犯着逻辑学家所谓“以偏概全”的错误。个人生活的空虚往往是事实,至于一般人生是否空虚则大有 问题,至少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不是这么想。 

以上所说的三种不健康的感觉都有几分是心病,但是它们所产生的后果更为严重。在感觉压迫、寂寞和空 虚中,青年人始而彷徨,身临难关而找不着出路,踌躇不知所措;继而烦闷,仿佛以为家庭、社会、国家 、学校以至于造物主,都有意在和他们为难,不让他们有一件顺心事,于是对一切生厌恶,动辄忧郁、烦 躁、苦闷;继而颓唐麻木,经不起一再挫折,逐渐失去辨别是非的敏感与向上的意志,随世俗苟且敷衍, 以“世故”为智慧,视腐浊为人情之常。彷徨犹可抉择正路,烦闷犹可力求正路,到了颓唐麻木,就势必 至于堕落,无可救药了。我不敢说现在多数青年都已到了颓唐麻木的阶段,但是我相信他们都在彷徨烦闷 ,如果不及早振作,离颓唐麻木也就不远了。总之,我感觉到现在青年人大半缺乏青年人所应有的朝气, 对一切缺乏真正的兴趣和浓厚的热情。他们的志向大半很小,在学校只求敷衍毕业,以后找一个比较优裕 的差缺,姑求饱暖舒适,就混过这一生。自然也偶尔遇着少数的例外,但少数例外优秀的青年军势孤力薄 ,不能造成一种风气。现时代的青年,就他所表现的精神而论,决不能担当起现时代的艰巨任务。这是有 心人不能不为之犹惧的。 

这种现状究竟如何救济呢?照以上的分析,病的成因远在家庭社会国家与学校所给的不良的影响,近在青 年人自己承受这影响而起的几种不健康的感觉。治本的办法当然是改良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学校教育。这 要牵涉到许多问题,非本文所能详谈。这里我只向青年人说话,说的话限于在我想是他们可以受用的,就 是他们如何医治自己,拯救自己。 

第一,青年人对于自己应有勇气负起责任。我们旁观者分析青年人的心理性格,把环境影响当作一个重要 的成因,是科学家所应有的平正态度。但是我们也必须补充一句,环境影响并非唯一的决定因素,世间有 许多人所受的环境影响几完全相同而成就却有天渊之别,这就是证明个人的努力可以胜过环境的影响。青 年们自己不应该把自己的失败完全推诿到环境影响,如果这样办,那就是对自己不负责任,为自己不努力 去找借口。我们旁观者固不能以豪杰之士期待一切青年,但是每一个青年自己却不应只以庸碌人自期待。 旁人在同样环境之下所能达到的成就,他如果达不到,他就应自引以为耻。对自己没有勇气负责的人在任 何优越环境之下,都不会有大成就。对自己负责任,是一切向上心的出发点。 

其次,青年人应知实事求是,接受当前事实而谋应付,不假想在另一环境中自己如何可以显大本领,也不 把自己现在不能显本领的过失推诿到现实环境。自己所处的是甲境,应付不好,聊自宽解说:“如果在乙 境,我必能应付好。”这是“文不对题”,仍是变态心理的表现。举个具体的例,问一位青年人为什么不 努力做学问,他回答说:“教员不好,图书不够,饭没有吃饱。”这样一来,他就把责任推诿得干干净净 了。他应该知道,教员不好,图书不够,饭没有吃饱,这些都是事实;他须接受这些事实去应付。如果能 设法把教员换好,图书买够,饭吃饱,那固然再好没有;如果这些一时为事实所不允许,他就得在教员不 好,图书不够,饭没有吃饱的事实条件之下,研究一个办法,看如何仍可读书做学问。他如果以为这样的 事实条件不让他能读书做学问,那就是承认自己的失败;如果只假想在另一套事实条件之下才读书做学问 ,那就是逃避事实而又逃避责任。 

第三,青年人应明了自己的心病须靠自己努力去医治。法国有一位心理学家——库维——发明一种自治疗 术,叫做“自暗示”。依这个方法,一个人如果有什么毛病,只要自己常专心存着自己必定好的念头,天 天只朝好处想,绝不能朝坏处想,不久他自会痊愈。他实验过许多病人,无论所患的是生理方面的或是心 理方面的病,都特著奇效。他的实验可证明自信对于一个人的心理影响非常之大。自信是一个不幸的人, 就随时随地碰着不幸事,自信是一个勇敢的人,世间便无不可征服的困难。许多青年人所缺乏的正在自信 心。没有自信心就没有勇气,困难还没有临头就自认失败。 

  比如上文所说的三种不健康的感觉,都并非绝对不可避免的。如果能接受事实,有勇气对自己负责任,尽 其在我,不计成败,则压迫感觉不至发生。每个人都需要同情,如果每个人都肯拿一点同情出来对付四周 的人,则大家互有群居之乐,寂寞感觉不至发生。人生来需要多方活动,精力可发泄,心灵有寄托,兴趣 到处泉涌,则生活自丰富,空虚感觉不至发生。这些事都不难做到,一般青年人所以不能做到者,原因就 在没有自信,缺乏勇气,不肯努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谈青年的心理病态 朱光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