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医日记4

最早发布的习医日记1、2呢,有读者反映废话略多。我在这里澄清一下:本人首先是以“日记”为标题,这已经确定了我所写的这些文字的性质,并不是教案或是什么专科文章。既然是日记,内容便不免存在学生的个人感想,便不单单是干巴巴做科普的小品文。日记嘛,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当然,针对确实出现的问题,我一定立即纠正,仍然希望各位读者不吝批评指正。

从本篇始,我正式开始发表《医学三字经》的读书日记。

那读一本书之前,首先有必要了解一下作者。陈修园,清乾隆时人,一生着意于古代医经普及工作,力求将中医知识通俗化,编辑了不少经方歌括。歌括,依我看,就是打油诗一样的存在,只不过内容是经典的精华,意思还好懂。关于作者其他的,请自行百度,我就知道这么多。关键在于正文。

该书第一章是《医学源流》,什么是个医学源流?其实就是中医学五六千年来的发展简史。开篇第一句——“医之始,本岐黄”,说:医学的开端,从岐黄开始。多年以来,中医学又被尊称为“岐黄之术”,“岐”,指岐伯;“黄”,指黄帝。一直以来,古代有一部分先贤一直认为《黄帝内经》就是黄帝和岐伯君臣之间一问一答记录下来的一本谈话录,可这么多年的考据研究早就发现这《内经》分明不是一两个人写成的,只是名义假托岐伯黄帝,实则更像是是一本论文集。当然,无论先贤怎么看,不影响临床治疗也就暂且搁置。按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提法,《内经》差不多成书于两汉之间,西汉末东汉初的样子——这个记住了,据说考研时候用得上。

第二句“灵枢作,素问祥”。经过多次演变遗补,《内经》基本定型为《灵枢》九卷、《素问》九卷的样子。《汉书·艺文志》载《黄帝内经》十八篇,后来又变化多次,再次不作赘述。因为我本人并没有仔细读过《内经》,所以不敢有什么胡言,谨待通背四小经典之后仔细研读。陈修园评:“医门此书,即业儒之五经也”,就是说《黄帝内经》就好比儒生的四书五经一样重要。

“难经出,更洋洋”。难经可以说算是一本《内经》的教辅书。毕竟《内经》文字久远,意味深长,古人就写出一本《黄帝八十一难经》,对《内经》起到一个补充和阐发的作用。倪海厦老师推荐以此作为学中医的切入点,自然有他的道理,我又不怕错,所以下一步打算尝试一下。

那接下来,重头戏就来了。“越汉季,有南阳”。汉季,汉朝末年的意思。看过三国的知道,东汉末年,十常侍乱政,紧接着董卓篡权、诸侯并起,天下大乱。也就是在这么一个政治经济极端混乱的时代,张仲景开始了他最终名垂千古的一生。

单从字面上来看,“越汉季,有南阳”不一个张仲景的字也没提么?那这就有必要说说了。在古代,凡是有名望的大家族或者稍微有点儿文化气息的,也就是所谓的“书香门第”家里的成员,大都有名有字。名,就是生下来为好养活或叫的亲切的一个乳名,类似于狗剩、栓柱之类的。当然,既然是文化人家,乳名也没这么难听——张仲景,名“机”,小名叫张机;“仲景”呢,是他的字,也就是官名。那扯了这么多,他和“南阳”又有啥关系?

古代都有一个避讳的习惯,讳即名讳。我们今天称呼长辈,不能直呼其名,这就叫避讳。在古代,不仅是长辈,什么当朝所有的皇帝啦、本家的列祖列宗、师长官员都得避讳。另外呢,我们称呼自己特别尊敬的人,也不愿意就直接指名称姓,这也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习惯。张仲景出生在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南阳),于是南阳也就成了仲景先师的一个代称。

下文即有“六经辨,圣道彰”。关于这个“六经”,我问了一圈儿:因为千年来研究《伤寒论》的人自然是很多,关于这个“六经”的解释当然是众说纷纭,解法很多,其中一个说法是认为“六经”就是中医基础理论里六经辨证的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个辨证纲领,也就是外感病过程六个不同层次的综合证候。那我的一位学长就推荐了胡希恕、刘渡舟两位研究《伤寒》的巨擘,因为本人手头正没有两位先生的书,而且之前也没读过两家的研究,所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只能再向大家推荐这两位明家,或可有所启发。“圣道彰”自然是“医学的光明大道就从这里开始彰显”的意思,夸这个发明“六经”的伟大性。

顺便需要知道的是,我们的医家之始《黄帝内经》内容更侧重于针灸,它里面在汤药方面只记载了十三个药方。相传,从伊尹开始注重“汤液治病之法”,扁鹊、仓公这些大医继承该法。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其内容并非他一人首创,他只是将前人的经方和医学理论进行了一个整理,集其大成。如果没有张仲景,我们也就无法看到任何秦汉时期的医学成果,这也能体现仲景先师的伟大之处。

今天就说到这儿。

注:如果您对我的内容尚有兴趣,不妨关注本人公众号。微信搜索公众号“崇古医斋”即可关注。

你可能感兴趣的:(习医日记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