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个有趣且常见的经济学误区 |一年100本书

书目:《诡辩与真相:经济学入门》| 2018年读的第1本书0--001

作者:托马斯•索维尔

阅读时间:10min

九个有趣且常见的经济学误区 |一年100本书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大学时我学的生物技术,后又转修经济学。专业课本里有时会夹带一本《经济学原理》,班里同学常凑过来跟我开玩笑,“哟,这是要开公司还是炒股票呀!”

有人认为经济学就是教人赚钱的,沾满了铜臭味;有人觉得经济学能预测股票涨跌;甚至有人会认为经济学有着资本主义的“恶”。

其实不然,在市场经济里,人人都是市场参与者。经济学不是象牙塔里的玩物,也不是当权者的治国之策,它跟我们日常行为息息相关。为什么牛奶用方纸盒,而可乐是圆罐?为什么女模特的收入比男模特高?甚至晚婚背后都有经济学原理,我们多少需要懂一点。

这是一本经济学入门读物,书名A Common Sense Guide to the Economy。Common Sense就是常识,而恰恰越是常识,越是容易被忽视。接受常识,可以让我们避免用直觉考虑问题,少犯错误。

接下来我从书里理出了经济学的9个概念,同时它也是9个误区,让我们一起避雷。


误区1:经济学就是解决钱的问题。


经济学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钱,因为经济总是离不开钱,但我们要知道,金钱本身仅仅是人们为了达到实际目的所使用的一种工具而已

人们研究怎样做事效率最高,这个不是钱多钱少的问题,资源的使用效率才是重点,否则政府只需要多印点钱就能让人民欢欣鼓舞了,不是吗?

这个世界上,很多资源是稀缺并且多用途的,经济学的作用就是教我们正确的做决策。

比如时间,一天只有24小时。你选择看书还是打王者荣耀,是你面临的经济学问题。在经济学看来,你的选择没有对错,只有低效或高效,恰当或不恰当。

误区2:价格是卖家决定的

商家给商品定价,价格只是传达信息之用。在市场上有无数卖方和买方参加博弈,也就是说,任何单个买方或卖方都不会有决定权。

比如说海边的别墅,售价很高。其实它在说“僧多肉少”的问题,想去海边住的人比能去海边住的人多,价格自然就高,这不是开发商的一意孤行决定的高价。(试想如果政府对别墅限价5000元/平,会发生什么?)

形容那些卖高利润品的商人为奸商,言下之意就是他们卖的东西的价格比其“真实”价值要高;形容某些老板是吸血鬼,言下之意就是他们给出的薪水比员工的“实际”所值要少。

但事实上,价格是供需关系决定的,而不是价值。合理的价格是卖家不亏和买家觉得值之间的一个区间,只有双方都觉得自己赚了便宜,他们才可能达成交易。

说得直白点儿,只要有人愿意买,那么价格就是合理的。认识到这一点,就不会被苹果手机成本仅不足2000元,专坑中国人之类的言论忽悠了。LV包包卖再贵,有人乐意买,就不亏。

误区3:什么是真正的成本?

一般人所理解的成本是做某件事情花了多少钱,比如我买了3斤火龙果,花了30元。30元就是我的成本。其实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是不正确的。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话最早由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来。它的本意是,即使你不用付钱吃饭,因为你吃这顿饭的时间,可以用来做其他事情,比如谈一笔100万的生意,您把时间用于吃这顿饭,就失去了这些本来能有的价值。

这就是对于机会成本朴素的概念,书中告诉我们,「任何东西的“成本”就是其在其他用途上的价值」,直白点说,就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比如我要去上大学,那么我的成本就是为了上学所花费的学费再加上我上学的四年的时间成本,这里的时间成本可以用打工可以获得的收入来衡量。

我买了3斤火龙果的机会成本除了30元以外,还有我买水果所花费的时间,比如是20分钟,相当于我每小时工资的1/3,比如是20元。这样计算才是经济学上的“成本”的概念。

“成本那么低,为什么卖这么贵?”当我们有疑惑的时候,不妨问问自己有没有算清楚真正的成本。

机会成本的概念在经济学里如此重要,理解得当有助于我们正确的做决策。

误区4:利润是“剥削”,是“肮脏”。

在过去,从商向来被许多人不耻,总觉得利润是一种剥削,一种过高要价。

试想,我们每一个人努力的原因难道不是“有利可图”吗?

服务员为你端上可口的饭菜,不是因为你饿了,而是因为她想要小费。

共享单车的出现,一方面是为了出行便利,更重要的,企业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利润有助于创新。

经营得当,利润为正;经营不好,利润为负。这是市场对企业家有没有更高效利用资源的反馈,是激励机制。正利润意味着价值创造,意味着更多就业,是完全正当的。

误区5:只有政府干预才能破除垄断

什么是垄断?我支教的偏远山区,村里只有一家小卖店,可乐卖多少钱他说了算,这就是垄断。

垄断与否,要看市面上有没有替代者,在当今世界,除了强权垄断以外,垄断已经变得越来越难,淘宝再牛逼,也无法在价格上获得一点点垄断优势。

比如说之前中国移动处于通信业垄断地位,一家独大,资费昂贵。但随着联通电信的服务提升,资费便宜,吸引了许多消费者。这使得移动不得不降低资费,率先推出优惠活动。

商家竞争是好事,想想滴滴和uber,美团和饿了么,竞争越激烈,消费者越受益。

所以市场是破除垄断的最有效手段,但我们总是不相信,总希望政府出来干涉。(谁知道官商有没有明里暗里的利益勾兑呢?)

非强权形成的垄断不一定会伤害消费者,反而会因为规模经济降低成本而使消费者受益。想想看,如果你在市场上处于垄断地位,这么得来不易的地位,你会随意提价吗?

所以,只要不是政府设置的壁垒造成垄断,垄断也许并不是坏事。

误区6:贫富差距使我焦虑

微博上晒工资,拿自己的20岁和别人的30岁比,一定会焦虑。

但你会发现到了三四十岁,只要你不懒,不笨,大多数家庭都差不多,无非你开着大众,我开着丰田,这又能有多大区别呢?

大多数人一生的总收入都在一个可接受的容差范围内,比较贫富差距不能不看阶段。牛奶会有的,面包也会有的,不要着急。

那有没有提高收入的方法?当然。

在一个小圈子里拥有稀缺有用的技能。

比如写作技能是稀缺且有用的,如果你是单位里文笔最好的一个,可以给领导当笔杆子,自然容易被提拔;如果你在一个更大的平台或圈子里,做公号或内容输出,我想你也许已经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财务自由。

所以,选对技能的同时,平台很重要。想想看自己能做些什么?我已经走在练习文字输出的路上。

误区7:农民和工人才是劳动者

中学课本里讲剩余价值,剥削,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这些概念让我们相信资本是罪恶的,资本获利是剥削,只有劳动才创造价值。

说起保护劳动者,我们觉得应该保护的是农民或者一线工人。

中午在办公室吃了一份米饭便当,可能中间需要十个环节,农民只是其中一个,但供应商,品牌商甚至外卖小哥这些环节缺一不可。其中,一个创业者也许比农民付出了更多精力,创造更多价值。难道他不应该作为劳动者而受到保护吗?

这些观念,很容易使我们陷入一个误区,即只看到人们劳动的价值,而忽视资本、知识、管理这些无形资产的作用。结果就是轻视知识产权,不愿为知识和服务买单。

小时候看到一个小故事。一个工厂的机器运转不灵,经理请来工程师检查,工程师研究了一番,然后用粉笔在一处画了条线,说这里的线圈减两圈。照做之后机器果然好了。工程师收费1000元。经理大怒,说凭什么画条线就要1000元。工程师回答:画线1元,知道在哪里画线999元。你看,这就是一个知识和服务的价值被轻视的例子。

误区8:银行里存款总额等于货币总量

货币的出现是有渊源的,我想换你的猪,而你想要别人的牛不想要我的鸡。这么尴尬,干脆我们就用贝壳,贵金属来代替吧。

货币就这样诞生了,目前流通的都是国家规定使用法定货币。我们如此喜爱毛爷爷,那是因为我们相信这个欠条国家随时会和我们兑换。

小时候,我一直以为银行是一个神秘存在,帮我家存钱,还派警察看守,简直是最不可思议的公益机构。长大之后,才知道银行是靠利差赚钱的。

比如我存了10万元,你存了5万,利率3%,转手银行把钱贷给某企业,利率5%,这个利息差就是银行最基础的收益来源。

但是,银行又不能都贷出去,不然我们来取钱了怎么办?银行觉得应该不会那么巧,而同时,BCD等人也会陆续把钱存进来,银行就留了2万块当准备金,其他都能贷出去赚钱。

那么问题来了,明明银行只剩2万块钱,但是我的账户显示10万,你的账户显示5万,而企业拿到银行贷款,他们把钱存在另一个银行,接着那个银行给个显示全额的数字,一回头又贷出去了……

这么一合计,国家发行了1块钱,结果大家银行存款存款一加,有1000块钱,这999块就是伪钞,是银行给你的数字,不是真钱。

这也许就是为什么支付宝和微信都在争抢支付终端了。我们余额宝里5块钱,可能会引起5000块的流通。而给支付宝带来的是巨大的资金池收益,所以,给你发一个亿的红包又如何?

误区9:法定货币是最佳货币

法定货币的本质是欠条,基于国家信任,但滥发和超发,甚至政权更迭都会带来风险。

以前贵金属曾经当过一段时间的“最佳货币”,但自从盖个官戳就能缺斤短两偷钱以后,再加上很难分割,它也没法担任。一直到十年前,比特币出现了。

比特币是指一种数字货币,它不依靠任何机构的控制,而是由大量的算法产生的一串代码,数量上限为2100万枚,无法加印。比特币可无限分割,比贵金属和纸币都便捷很多,已经是很接近最佳货币的雏形了。

只不过,比特币因为数量发行有上限,注定了它的币值不可能稳定,这种通缩性数字货币,人们会更倾向于收藏它,实现增值。

最佳货币究竟长什么样,我们也不知道,但它很可能会从区块链领域脱胎而出,从这个角度来讲,比特币也算是它的始祖,毕竟区块链技术是因为比特币而诞生的。

所以,2018年,比特币是否还值得入手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九个有趣且常见的经济学误区 |一年100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