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品收藏签约作家浓墨探花,独家发布其《瓷说》系列。《瓷说》系列文章从历史的角度解说瓷器,找到时代特征、人物性格、审美特点等方面与瓷器特征变迁之间的关联,视角新颖,知识点丰富。本期推出《瓷说大明》之空白期篇。
「物极必反」俗话说,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长时间的宁静之后必然有大的风浪,一项事物走到了顶点必然就走向衰落。瓷器也是一样,大明王朝的瓷器从洪武的初创到永乐的进一步发展和宣德的登峰造极,标志着大明王朝的官窑瓷已经达到了顶峰,这个时期无论从质量上和数量上都是空前的,也是青花的第二次高峰期,也标志着永宣盛世强大的国力。
明正统 青花龙凤纹梅瓶 成交价515万
这时历史的车轮驶向了公元1435年1月31日,这一年也是宣德十年,宣德在短期患病后平静的死去,在临终时,他指定已在1428年2月20日被定为皇太子的8岁的朱祁镇为他的继承人,而且以太皇太后张氏领导一个摄政团也悄然形成,直到1442年她死去时为止。不过英宗即位还是干了不少好事,二月,开始经筵,命太师英国公张辅知经筵事,大学士杨士奇、杨荣、学士杨溥同知经筵事,三杨辅政便已开始。三月他命中官阮安同都督沈清、工部尚书吴中等重建永乐朝烧毁的三大殿,并修缮干清、坤宁二宫。共役工匠官军七万余人。英宗还释放了从永乐朝就开始被囚禁的“建庶人”(建文帝的幼子文圭,靖难后被幽禁宫中逾五十年),恢复宣德朝胡皇后的称号,下旨停止帝王死后嫔妃的殉葬,《明史》赞曰“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从刚上位他作出来的这些决策来看还是比较勤奋的,他也想把这个国家治理好,而且他在文臣中还有宣德为他留下来的三杨做后盾,三杨”是永乐、洪熙、宣德三朝老臣,经验丰富,多谋能断。他们的辅政,使正统初年基本上继承了仁、宣时期的各项政策,保持了社会的稳定。而且在英宗初继位时,朝廷下旨宣德朝所没烧完的瓷器悉皆停罢,而在正统三年、以及十二年均出现了禁止民间烧制官府指定的多种样式的瓷器。而据史料记载正统六年(1441)命景德镇烧造金龙、金凤白瓷罐及九龙凤青花;正统十二年(1447)又有不准民窑私造黄、紫、红、绿、青、蓝、白地青花等瓷器的禁令;可见当时的正统帝除了比较节俭外,对瓷器的要求和艺术造诣并没有他父亲和爷爷那么高。
明正统 青花云龙纹大罐 成交价126万
随着“三杨”的谢世和离任,朝庭的政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权利的天平倾向了另一个人--王振。《明史》有这样的记载:“以王振为司礼监,振少选入内书堂,侍帝于东宫,狡黠得上欢心”。正统皇帝是9岁登基,宦官王振是他的启蒙老师,三杨死后他逐渐把持了朝政,太皇太后总想把它除掉但因诸多的原因和皇帝的屁护终究未果,洪武中曾置铁碑于宫门,高三尺,上铸:“内臣不得干预政事”。在太皇太后死后,王振把铁碑盗走后销毁了。从此王振开始明目张胆的干涉朝政,满朝文武尊呼王振“翁父”。不过在北京的智化寺,也就是元青花象耳瓶流出的地方,在明代最初是王振的家庙。庙存《王振碑》中所说“宣宗章皇违豫,独荷付托之,命……改元辅”。从此,朝臣惧怕,皆恭称他为“元辅翁老”。《明史》中也载:“振……跋扈,不可制,作大第皇城东,建智化寺,穷极土木,兴麓川之师”。从碑文上看宣德在临终前是托孤给王振的,不过这碑文不可信,历史上还没有托孤给阉货的。其实王振在老家蔚州是教育局的公务员,他本来有幸福的家庭和不错的政府待遇,他并不是像魏忠贤那样混不下去了才当太监的,这让我很不解,可能他当时有同性恋倾向吧,总之一剪没了。从此他在宫中过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生活,而且在上面那个人还听他的,直到那一天的到来。
明正统 青花道教三清八仙图大罐 成交价92万
正统十四年(1449年)。这一年瓦剌的主政人太师也先,寻衅发兵,分四路向内地进攻,得到这个消息后明廷大惊,因为当时的明军三大营离永乐时期也就过去十多年,人员装备还算精良,但在当时已经基本军备废弛了,因为人们已经享受了和平盛世所带来的快乐,没人再居安思危整天操练兵马了。但当时王振却出人意料的撺掇英宗学他太爷爷御驾亲征,英宗即位之初思想单纯也没多想,就应了王振的主张。其实王振也是喜欢舞刀弄枪的,在英宗即位之初王振就带着他检阅军队,观看部队操练,但王振也只是肤浅的喜好,不想蓝玉那样自己苦心钻研也没有邱福那样作战勇猛,基本就属于打哈哈凑气儿,这样的人带着英宗和号称二十万的明军三大营出发了,出征仅一个月,便在北京西北土木堡地方全军覆没。王振为部下所杀,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野等大臣战死,御驾亲征的正统皇帝,被瓦剌军生擒,史称“土木之变”。我们看一看当时明军所捡拾回的辎重。
正统十四年(1449)九月十二日,“臣居庸关巡守都指挥同知杨俊报:近日于土木堡拾所遗军器,得盔六千余顶,甲五千八十领,神枪一万一千余把,神铳六百余个,火药一十八桶。次日“臣宣府总兵杨洪报:于土木所遗军器,得盔三千八百余顶,甲一百二十余领,圆牌二百九十余面,神铳二万二千余把,神箭四十四万枝,大炮八百个。从这些明军所捡回来的装备看,明军当时最精锐的三大营全军覆没了,英宗也开始了他一年的北狩生活。
明景泰 青花三国人物故事大罐 成交价201万
这个时候第二个重要人物该出现了,那就是于谦(郭德纲这时还没出生),消息传到北京后,天塌了,有的主张迁都有的主张战,还是时任兵部侍郎的于谦,拥立朱祁钰为皇帝,并招募全国的预备役士兵,成功组织了一场北京保卫战,弄得也先再也不敢来侵扰了。也先发现这个皇帝对自己没什么用了,就几次派人让明朝把皇帝接回去,可景泰帝并不想让他哥哥回来,再一次派人打探消息时意外的把他哥哥带了回来,开始了他7年的软禁生活。这个景泰帝在位不到八年,登基之后除了配合于谦等人成功完成了北京保卫战之后,其它的业绩就是想方设法看住他哥哥,他不但加派锦衣卫看守,还将他哥哥居住的南宫的门锁里灌铅,食物都由狗洞里递入,皇后靠做一些女红度日,而且为了方便观察还把南宫院子里的树给砍了。其实每个朝代都不乏投机者,明景泰朝朝也是一样,当时的武清侯石亨、副都御史徐有贞及王振余党太监曹吉祥因为在正统朝时都是宠臣,在景泰一朝却不得志,他们三人密谋放出了被软禁的英宗,当时的英宗如久居牢笼的猛虎来到了禁宫前,当时的守门却怎么也不开,英宗把胸中积蓄了八年的怒火在这一时刻喷发了出来,他大喊一声我是太上皇,快开门,当时的守门可能是捏于皇权的威慑,在那一时刻他还是被震住了,很快的打开了城门,就这样英宗成功复辟,史称“夺门之变”。当时的于谦正在兵部当值,他的儿子于冕提前已经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他,而于谦却说,这不是你一个下级军官该管的事,回去干你的工作,从这一点来看,于谦的性格非常的耿直,胸怀坦荡荡,也正是他这种性格害了他,终遭人陷害而被杀,据说他死后老家杭州西湖的水也干涸了。在他死后,英宗去了他的住处,看到的是家徒四壁打开一间被锁上的门之后,看到的却是御赐的莽服和宝剑,其余只有几间破衣服,当时的英宗流泪了,因为他是以莫须有的罪名被陷害的,所以朝廷比照岳飞墓也在西湖边给他建了一座于谦墓。
明正统-天顺 青花龙凤大罐 成交价33万
而景泰帝本来是他父亲宣德皇帝在征讨他叔叔汉王朱高煦时邂逅的一个宫女所生的孩子,本来兄弟俩相敬如宾,却为了皇权的争夺成了仇人。在古时候,人们为了得到至高无上的皇权可以付出一切,抛弃一切情感,李世民可以杀兄灭弟,而武则天可以掐死自己的女儿。英宗天顺二年(1457)二月乙未,废景泰帝为郕王,迁西宫,不久,王薨于西宫,年三十。谥曰戾。南明安宗追尊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恭孝景皇帝,庙号代宗,本来谥法中没有代这个字,是后人加上去的,意为代替别人当皇帝。至今明十三陵中都没有他的位置。英宗复辟之后改年号为天顺,意思是他顺应天意当回皇帝,不过在他再次当上皇帝后的这八年里,却没有当初他刚登基时的那些政绩,因为他经历了太多的事故,一个单纯的少年此时变得老成,在各种威胁和压力下他的性格几乎变态,天顺八年(1464年)正月崩,遗诏罢宫妃殉葬。谥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庙号英宗。葬北京昌平裕陵。
「 景泰蓝 」
掐丝珐琅这种工艺由沙皇俄国首创,永乐朝传入中国,也在景泰帝的时候掐丝珐琅工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因为永乐在今俄罗斯的海参崴地区建立了努尔甘督司,把俄国的一块版图并入了大明朝的版图,当时的沙皇为了讨好大明朝,并把这种工艺带到了中国,这种器物用铜做胎,粘接上铜丝后再涂上天然的珐琅彩,而这种器物受到了当时的景泰皇帝特别喜欢,命宫廷大量烧制,据传景泰皇帝特别钟爱这种景泰蓝器,下令将宫廷陈设均改用景泰蓝制品。其品种之多,不可胜数,凡瓷器所有的器型,均烧成掐丝珐琅,并成功烧出了宝石蓝色,所以后人也称它做景泰蓝。
明景泰 御制掐丝珐琅蓬纹盒 成交价1057万
可在当时的中国,并没有进口的珐琅彩,掐丝珐琅上面的各种颜色,全要靠朝廷自行研制,这不但花费大量的钴矿还要往里加玛瑙沫子,各种矿石和金银等,所以烧制成宝石蓝的代价是巨大的,这也是景泰朝青花少之又少的直接原因。而俄罗斯的掐丝珐琅除了铜胎外还大量使用银胎,除了掐丝外还有镂空,凹凸工艺,挫金银,并且大量镶嵌宝石,至今都被世界级的大收藏家看为上品。
「三朝瓷器概说」
这28年可以说是大灾大难的28年,朝廷是这样,景德镇也是这样,在此不足三十年内景德镇地区出现了三次十分严重的饥荒,使得经济困难,民不聊生,据《浮梁县志》记载,景德镇正统元年(1436)到二年(1437)、景泰三年(1452)、天顺二年(1458)皆有大的饥荒。而饥荒也导致了匠役的逃逸和良匠的匮乏,针对这种状况,英宗曾下诏“悉宥其罪,令各复业着役,免其差徭二年,所司善加优恤”。景德镇制瓷业每况愈下,不得不减烧,规模较小的瓷窑则停烧。如正统六年(1441)五月,令江西饶州府造上用金龙、金凤白瓷罐等,十月仍未造好,七年(1442)六月造好了,但“俱不及式”,九年(1444),命造的青花龙缸亦“瑕不堪”,遣锦衣卫指挥提督官后,仍派内官赴饶州更造,御窑遗址出土的正统青花大龙缸应该就是此时烧造的废品。御器厂停烧期间,民窑曾有向朝廷贡瓷的行为,如正统元年(1436),“江西浮梁县民陆子顺进磁器五万余件,上令送光禄寺充用,赐钞偿其直”。这三朝两帝时期的瓷器总的特点是前期承宣德制风貌,后期启成化之先河。
明 空白期携琴访友梅瓶 成加价57万
由宣德时的繁密而向成化时的疏朗相过渡,苏麻离青活跃了元明近百年光景,度过了青花的两次高峰期,在这一段寿终正寝,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给人留下的是清新艳丽的美和凹凸曲线带给人的视觉享受。而中东地区的苏麻离青消失的原因,是都被郑和的团队用白花花的银子给买光了。明朝青花的用料都是a料用完了才开始用b料的。不过回青是一种特例,他在宣德年间就来到景德镇并被使用过,不过那种蓝中泛紫的妖艳不被当时人所看好,一直到了明末没什么料子可用了才被大量使用。而在正统时或多或少还有一些永宣剩下的苏料,不过也被加入了一些国产料一起绘画,到了景泰时,正是由苏料往平等青的过度,因为苏料基本上没了,到了天顺时,景德镇上上下下基本开始使用平等青了,不过苏料作为一种商品运往景德镇后被成百上千个大小窑口竞相购买,所以到了成化时有的窑口零星还有使用苏料的迹象,不过成化时的苏料就比黄金还要珍贵,都不会用很纯的来绘画,一般就用一少部分来调配国产青料。而正统一上台不久还停烧了一段时间,此后御器厂的生产一直处于时有时无的状态,烧造能力较弱,很难保质按时完成。
明空白期 青花八仙人物故事纹大罐 成交价820万
因为在永宣时期官窑的制作都非常严格,而到了正景天时期刚刚度过盛世,剩余的瓷器有很多,况且这哥俩又没把心思放在烧瓷上,他们或多或少的继承了父亲和太爷爷勤俭的基因,但是他们对艺术审美这一块却没有继承他父亲和太爷爷的基因。款识写不写都行,我们不要求。而且朝廷发生了动乱,没人来给烧御窑的发工资了,官窑只能被迫和民窑合作,做一些官不官民不民的东西,来糊口。因为有规定民窑不能按官窑的纹样画,所以这些职业官窑绘手,只能故意把纹饰画得拙一些,不过哪些是民窑绘手画的,哪些是官窑绘手画的还是能看出来的,因为官窑绘手画的还是有永宣时那种繁缛大气的遗风。而此时自从郑和下西洋结束后,大明王朝就再没有什么海事活动了,更别提海上丝绸之路了(因为朱元璋曾经规定了寸板不得下海),陆上丝绸之路因为有北元势力的不断侵扰,所以也就不了了之了瓷器失去了强大的海外市场,在国内的消耗毕竟是有限的。所以这一时期留存下来的对象,无论是国内外都少的可怜。
—— 下期将推出《瓷说大明之成弘正篇》,敬请期待 ——
收藏资讯,藏友论坛,在线鉴定
欢迎广大藏友进入交流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