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孔子、释迦的那些“宝”

中国文化历史,在秦汉以前,由儒、墨、道三家,笼罩全部的文化思想。到唐、宋以后,换了一家,成为儒、释、道三家,这三家又笼罩着中国文化思想,一直到中华民国立国初期。儒家追求现实人生的圆满,天下太平,用儒家思想修齐治平。每逢变乱,都由道家出来拨乱反正,不管是阳儒阴道还是儒道互补,孔孟儒家思想和老庄道家思想作为中国原生的文化精华所在在中国人文化心理构建和历史演进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释家即为先由印度于从东汉末年传入中国传来的佛教,后在中国融入了儒道以成三足鼎立之势。老子说”我有三宝“,孔子说”子绝四“,佛家讲”佛法僧三宝”,这儒释道三家的思想非同源却同归合一,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大器”,今天我们就讲讲这些圣人们的“宝”。

老子、孔子、释迦的那些“宝”_第1张图片
**儒释道**
**老子三宝**

《老子》第六十七章: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复慈,已战则胜,以守则固。天降救之,以慈卫之。

老子说“我有三宝”,谁能掌握了这三宝不管做人做事,创业立功,上至帝王领导天下,下至在家做家长,都会有一番大的作为。

第一件宝“曰慈“,对人对事无不慈爱,而且要爱人,处处爱人,处处仁慈。
第二件宝”曰俭“,老子此处说的俭不仅指节俭这么简单,而更多的指精神的消耗,言语、行为、时间都要节省,都要简化。这样才能做到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无不为“。
第三件宝”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的不敢为天下先也并非自甘堕落,实际上类似于儒家的”中庸“,一件事情,不要做的太满,不要太激进,太出风头,恰到好处,这样做人做事就会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了。

紧接着老子又进一步解释”三宝“的道理,第一是”慈故能勇“,一个认真具备了人次、才能、大仁大勇,具备爱天下人的心,才有牺牲自我的勇气,真仁慈才有真正的大勇。比如慈母,,在小孩有危险的时候勇于牺牲自己保全孩子的性命,这就是慈。第二是”俭故能广“,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只有尽可能的简化,才能有足够的精力和智慧广博天下。第三是”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如欹器,总是不装的很满,所以可以成为器物使用,如“但开风气不开先”的蔡元培,才能成就一番事功。反过来说,“舍慈且勇”没有任何仁慈,只懂得好勇侵略统治别人,“舍俭且广”自己心里不求道德,没有简化,欲望却越来越大,“舍后且先”把个人利益放在前面,那么结果就只能是一个“死矣”。天心仁爱,天地之心,生生不息。一个人如果有了“慈、俭、不为天下先”的慈悲心怀的话,可与天地同德,自然不战而胜。

**孔子四宝:勿意、勿必、勿固、勿我**

《论语•子罕》: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毋意:不主观臆测
毋必:不绝对肯定
毋固:不拘泥固执
毋我:不自以为是

孔子说人生来有这四种大毛病,必须杜绝——不主观臆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自以为是.

李零先生在《丧家狗》中对这句话的解释是,不臆测,不武断,不固执,不主观。

钱穆先生在其《论语新解》中则译为“先生平日绝无四种心,一无亿测心,二无期必心,三无固执心,四无自我心。”

李泽厚先生在其《论语今读》中译为:“孔子断绝了四种毛病,不瞎猜,不独断,不固执,不自以为是。”他认为,什么是我,是最大的问题,孔子的“无我”与现代理论差距太大,此处的“我”应是“不自以为是”,包括不自以为是和不以自己的得失、利益为原则或准绳。

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中说:毋意,是说孔子作人处世,没有自己的主观意见,本来想这样做,假使旁人有更好的意见,他就接受了,并不坚持自己原来的意见。毋必,是他并不要求一件事必然要做到怎样的结果,能适应,能应变。毋固,是不固执自己的成见。毋我,是专替人着想,专为事着想。他认为孔子的这一思想就是佛教的平等相。

总的来说,人生而为人,观察世界主要是通过见闻觉知的方式,而我们眼看不一定是事物的本真面貌、耳听不一定是真实的动机、触摸可能只摸到象鼻,所以意、必、固、我四个毛病时刻会伴随影响我们的决策,所以一定要时刻警醒。

**佛教三宝:佛、法、僧**

佛法僧,即佛教三宝。三宝是佛教的教法和证法的核心。简单地说,三宝指佛宝、法宝、僧宝。佛宝,指圆证佛道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也泛指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法宝,指佛的一切教法,包括三藏十二部经及八万四千法门;僧宝,指依诸佛教法如实修行、弘传佛法、度化众生的出家沙门。

佛宝:
成就圆满佛道,是为佛宝之条件,换言之,佛宝为佛陀从觉悟中发展的心灵力量和圆满智慧的德行。
具足佛身(法身、报身、应化身)、佛德(智、断、恩)的一切诸佛,才是真实的佛宝。一切诸佛,包括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及东南西北、四维、上下等十方成就圆满佛道的佛陀。

法宝:
诸佛之教法是为法宝,此亦有三个要素。

  • 以涅槃解脱、常乐我净为体性
  • 以三十七道品为方便
  • 以八万四千法门为调伏众生的甘露法药

僧宝:
依著上述诸佛之教法,如实修行的出家沙门,是为僧宝。那么何谓出家沙门?何谓如实修行?
沙门,为梵语音译,原指一切出家修行的人,不论佛教或外道,都称做沙门,此处专指佛教的出家众为沙门。如,是契合。实,是真实。真实的教法,能契合真实的道理,依此修行,便能断一切诸恶,摄一切诸善,就是如实修行了。而僧宝也可略分为三种:
义僧:即诸佛如法而住于世间,随众生的机缘和悟境显现差别相,而其实相不可亲见、不可捉持、不可破坏、不可思议,为一切众生的良祐福田。
贤圣僧:为见道位以上的贤圣。若在小乘,指证得初果以上的境界,大乘指初发心住以上的菩萨。
福田僧:指在凡夫位的出家沙门,虽然未证道果,但亦能庇荫众生,能给予众生安稳快乐,所以是众生种福田的处所。

总结:实际上儒释道三家的各宝都是互融互通的。远在老子的时代,就已经提出慈悲观念的重要,相当可贵。儒家的仁和道家的慈实际上是有很大部分是重叠的,同义的。再如老子所说“俭”,实际上等同于佛家的“放下”,“空、无”。老子的“不敢为天下先”跟“孔子的“中庸”思想是一致的。孔子所说“四毋”观念跟佛家思想中所谓“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类似,去”四毋“即为”去我执“。后来佛教传入中国,一面与老庄思想,一面与孔孟思想,好像强力胶一样粘牢在一起了。虽然三宝是老子所提,但是佛家也借用了“三宝”概念,延伸出自己的佛家三宝。主要原因也是太多观念相同,自然就构成了东方文化的“大器。

你可能感兴趣的:(老子、孔子、释迦的那些“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