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德汉’处长的贪腐之路

‘赵德汉’处长的贪腐之路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人民的名义》正在热播,侯勇凭借开篇“小官巨贪”的形象当之无愧成为“演技担当”。筒子楼、炸酱面、自行车俨然一副清贫、朴实的公仆形象,许多观众都被他的淡定和诚恳说服了,以为是检察机关弄错了。也许,片中的人物自己也是糊里糊涂,分不清清苦是自己,还是贪腐是自己。从单位的小楼,到郊区的豪宅,“赵处长”彻底进入另一个状态,一面墙、一张床、一个箱,瘫坐在床边,泪流满面,几近崩溃,仿佛是从梦中惊醒的孩子。

“赵处长”出生农村,家境贫寒,物质匮乏导致安全感不足,在成长过程中对金钱没有建立正确的认识,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扭曲,致使沉溺于对金钱的迷恋中不可自拔,深陷泥沼,越陷越深。从人物成长经历分析看出资源分配不公平、监督机制不健全、纪律观念不坚定等多方面是导致发生贪腐的重要原因。

社会资源分配不公导致社会心态扭曲。近年来抓获的贪腐分子不乏寒门子弟,原本朴实艰苦的家庭环境为何造成贪婪的习性?“侯亮平”质疑,“农民怎么能养出你这样的儿子”。家庭的贫寒导致生活保障不足,缺乏安全感。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赵处长”最基础的物质需求和安全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从而对物质的渴望到了过分的程度,发展成为一种嗜好,“我就喜欢闻这个味”。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强调,“仓廪实而知礼节”,只有基础物质生活得到满足才有文明进步的土壤。

同时,权力监督机制不健全为权力寻租提供了空间。“赵处长”虽然只是一个处级干部,真可谓“一块板砖下来,砸倒一片处级干部”,但其所在岗位掌握着全国的项目审批权,权力过度集中,同时缺乏监督制约,这样的权力环境为其贪腐提供了优渥的条件。此外,监督不及时、不到位,既不能杜绝贪腐的发生,又难以及时挽救党的干部。多数腐败分子并非没有悔改的想法,但是受环境约束不敢或不能回头,而造成了更大的危害、更恶劣的影响。所以完善的制度建设,既要杜绝腐败,又要提供改过自新的机会。

社会环境和制度建设都是外部环境、客观原因,腐败的根源还在于自身纪律观念不坚定。“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贪欲像洪水一样,无孔不入。好多优秀的干部开始都是谨小慎微的,往往是因为特殊时刻打开了“潘多拉盒子”,而一发不可收拾,敬畏一点一点磨灭,信仰一步一步沦丧,索要的额度越来越大,沦陷的深度越来越深。想要回头的时候,却因为没有成熟的救赎机制,继而破罐破摔,放弃自我。所以防止腐败要不断强化纪律意识,关注小节,慎独慎微,终生绷紧一根线,不允许半点松懈。

贪腐,因对特殊条件的渴望而起,因外在环境的默认而兴,因自我放弃而愈演愈烈。也许,当公平、自由的社会环境真正实现,通过正当的渠道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贪”才会失去价值,在生活中消失。

你可能感兴趣的:(‘赵德汉’处长的贪腐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