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撒谎成瘾的法国“爱情王子”,为何不乏死心塌地的“粉丝”?

一个名叫“爱情王子”的法国推特账号,坚持不懈地弯曲事实、发布可笑离谱的假新闻。然而,“王子”却拥有为数不可小觑的热情粉丝,其中包括年轻貌美的极右女政客玛丽安•马雷夏尔-勒庞和法国网红“快乐凤凰”EnjoyPhoenix。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这位撒谎成瘾的法国“爱情王子”,为何不乏死心塌地的“粉丝”?_第1张图片
法国油管超级网红“快乐凤凰”

在推特用户“爱情王子”( @tprincedelamour)的脸书页面上,“一对非法移民夫妇不工作,却每月照拿3265欧元补助”、“难民已全面占领一座德国城市”、“奥朗德放言,同性婚姻是他任内犯下的最大错误”类新闻比比皆是。定睛一看,这些谎言如此拙劣潦草,不禁哑然失笑,深感制作者未免太过无礼。


这位撒谎成瘾的法国“爱情王子”,为何不乏死心塌地的“粉丝”?_第2张图片

这位“爱情王子”煞有其事地伪造了一份房补中心的补贴细则单。

极右派“小王子”:肆无忌惮地制造谎言

“王子”多次伪造各大门户网站截图,借此发表反难民、反移民等极右派言论。

这位撒谎成瘾的法国“爱情王子”,为何不乏死心塌地的“粉丝”?_第3张图片

“爱情王子”捏造知名新闻网站文章截图。

事实上,这个谎话连篇的匹诺曹已成功引起了法国多家媒体的注意:数十篇《世界报》、《解放报》的打假文章愁眉苦脸地忍受着耳鸣、呼吸着毒气,应接不暇地拆除着“王子”任性抛下的“炸药包”。

讽刺的是,我们的极右派小“王子”在推特上,大言不惭地“真理至上”的理念。很显然,他的一系列举动代表两种可能性:1. “王子”秉行“实用”态度,将谎言视作追求真理的必要手段。这一点神似被洗脑的恐怖分子; 2. 甭管什么真相,能带来利益就行。

这位撒谎成瘾的法国“爱情王子”,为何不乏死心塌地的“粉丝”?_第4张图片

看到“王子”转发论“真理”重要性的推文,笔者眼已花。

起初,没啥眼力见的笔者,还将这位“王子”与朋友圈养生秘笈,或是各种怪力奇谈归为一类。但事实比我想象的严重:“王子”有超过16,000名粉丝,其中包括极右党魁的侄女玛丽安•马雷夏尔-勒庞(Marion Maréchal Le Pen),以及法国油管超级网红“快乐凤凰”EnjoyPhoenix。

“爱情王子”动动小指头,随便发条推送,就可吸引上百个回应。社交网络传播学专家凡德比思(Nicolas Vanderbiest)更表示,“在我看来,这个账号的影响力非同寻常 ”。

这位撒谎成瘾的法国“爱情王子”,为何不乏死心塌地的“粉丝”?_第5张图片

“网红”政客玛丽安•马雷夏尔-勒庞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这种持续造谣的账号,能堂而皇之地被广大粉丝衷心追随?很显然,这些谎言符合拥护者的政治诉求。但是,他们能因此心安理得地无视真相吗?

这位撒谎成瘾的法国“爱情王子”,为何不乏死心塌地的“粉丝”?_第6张图片

“王子”为于贝“配字幕”:“我建造了欧洲最大的清真寺。”

我们缺的不是信息,是理解力

要解释“王子”肆意撒谎、却备受宠爱的怪像,我们绕不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原因在于,它们使人们隐藏在暗处的心理套路,更清晰地展现出来。

如今,人们既可上网,也常通过脸书、推特等社交媒体获取新闻。不过,信息并不是多多益善:在不开放的社会中,人们害怕真相被剥夺。开放的社会中,人们反倒开始担忧真相被琐碎的信息埋没。

的确,在不具备足够理解和反思能力的情况下,人们在数量级增长的嘈杂信息中变得日益被动、自私。这正如学者徐贲引述美国研究者迈克•林奇的观点:“虽然[互联网]给了我们更多事实,但却不能给我们更多理解”。

在“意气相投”小团体中,人变得更固执

随着互联网使“找到组织”的难度急速降低,人们更易由此形成一个个彼此隔绝的“志同道合”团伙。就像学者林奇所说的,“自由派与自由派‘交朋友’,分享倾向于自由派的媒体消息,保守派与保守派交朋友”。

在这种内部和谐、枪口一致对外的局面下,有意识、决心克服冲动与偏见,坚持独立思考的人更是少数。意志稍加软弱,就会掉入随众盲信的圈套:平庸者不断强化固有观念,放弃扩展视野和心胸的尝试。抱团、偏执和攻击程度,也似乎水涨船高。

例如,在坚持不懈攻击左派的同时,“王子”同样忌惮着“敌方阵营”的刀光剑影。他的一名“亲信”在接受《世界报》采访时证实:“他害怕遭到报复,还不得不定期更换电话号码。“

你和我观点不一致?那就是你错!

信息来源不中立?不客观?不要紧!正如林奇所说,“社交媒体既是小群体的信息来源,也是他们表达观点的渠道。赞同仍在被制造,但却是我们自己心甘情愿的制造。消费[这些赞同]的对象,是与我们志同道合的朋友。[至于]信息是不是事实,并不重要”。

事实上,特朗普能成功当选,少不了社交媒体的功劳:当看到自己的“朋友圈”好友都在社交媒体里流传、散播有利于特朗普的不实讯息时,不少人自然而然地将接受到的信息,视作可靠信息。

同样,对于那些意见相似者来说,“王子”的推特拥有着官方文件的无上地位。例如,传播学专家凡德比思提到:“他像一名为政治事业服务的斗士,不遗余力地宣扬政治理念,甚至为读者着重标出重点部分。他的账号简直是一份宣传刊物”。反过来,这些粉丝是账号得以存在的基础。他们热烈地关注着博主的一举一动,用自己的偏执眼光去猜测、监控着一切。

事到如今,我们不必再为“王子”织造的谎言是否真实而纠结。现实证明,它的目标受众完全能依靠自己的想象,将其认定为真实的。换句话说,那些“上当”的人们,早在特定的意识形态影响下,连续吸收自己眼中的“真实”。

这么看来,“王子”好似熟练精明地掌握了一个乐器的发音规则,并用其演奏出优美的乐曲,令听众们如痴如醉。

或许更令其兴奋的是,他有权参与阐释、甚至随时废止这些发音规则的过程。由此产生的破坏欲,渗入了我们所津津乐道的“文明体系”,在人性的丛林里,伏击着心灵处于蛮荒状态的人们。

是真是假不重要?!

人们“本该”在真实世界里寻找存在的意义,并用行动造就自己的本质。然而,如今我们似乎可以对“真”、“假”随心所欲地编码。正如《知识的边界》中写道的, “每一个白痴的看法,都可以被一本正经地提出。每一个严肃的观点,都可以像白痴般地被对待”。

“聪明”人,何必执着区分真、假?反正尤奈库斯不都已经说了:“这个世界对我来说,已不再是什么了不起的东西,不过是一个无根无据、荒诞的赝品罢了。”

由此,在这样的世界中,我们正如帕斯卡尔所说的“不疯癫,也是另一种形式的疯癫”?等等,我倒是真能确定,自己与他人相比,的确“不疯癫”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这位撒谎成瘾的法国“爱情王子”,为何不乏死心塌地的“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