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史诗级的《敦刻尔克》后,我感到很失望

《敦刻尔克》

“你看了诺兰大神的新作《敦刻尔克》了吗?”小白问道。

“那还用说!这部电影简直堪称是史诗般的神级制作啊!”小诺两眼发光,激动地说道,“你看那浩大的场面,再配合上那极致的音效。我的诺兰大神啊,请再次收下我的膝盖吧!”

小白不置可否地看了一眼小诺,继续问道:“那你觉得,这部电影中,哪一个情节令你印象最为深刻啊?”

“你先别急,我告诉你啊,听说这一次诺兰大神在拍摄此片的时候,全程使用的是IMAX摄影机。还有啊,他竟然把那些IMAX摄影机玩儿成了GoPro相机,直接挂在战机上面拍摄。诺兰果然就是我神,竟然敢这么玩儿!”小诺一脸崇拜地望向远方。

“可,你……”

“先别我啊,你啊的。我这儿还没说完呢,”小诺回过神,瞪了一眼小白,继续口沫横飞道:“你再瞧瞧人家诺神的剧情安排:一周、一天、一个小时。这三条线并驾齐驱,同时叙述,一会儿倒叙,一会儿现在的,简直了!我看啊,现今电影界,也只有我诺神一人可以做到如此这般的奇思妙想。再配合上那些音效,还有那紧张的节奏,哎呀,我那颗紧张的小心脏,简直每分每秒地向外蹦啊!不行不行,我不跟你在这儿说了,我现在就要去二刷此片!”

“但你还是没有告诉我这部片子有哪个情节最吸引你呢?”小白锲而不舍地追问道。

“这个重要吗?啊?我问你啊,你究竟有没有膜拜这部大片啊?真是的。”小诺说罢,翻了个白眼,便头也不回地,向电影院大步流星地走去。只剩下小白一人,站在原地傻傻地发呆。

自从《敦刻尔克》上映以来,无论是影评界还是舆论界,对它的评价,皆可谓是两极分化——非黑即白,非零即一。这也就是说,对于这部电影的好评与差评可谓是极为鲜明。而诺兰对于自己的这部电影,也有着他特殊的情结,因为在他看来,每一个英国人心中,都有一个敦刻尔克。这就好比,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南京——《南京!南京!》。


看完史诗级的《敦刻尔克》后,我感到很失望_第1张图片
《南京!南京!》

犹记得,当年《南京!南京!》在中国上映的时候,我还在香港读博。那天中午,朋友相约,在下班以后,一同前往市中心观看此部电影。当朋友问我是否要提前订票时,我一口回绝了她。因为在我看来,香港人在某种程度上,对于“大陆”这两个字是存在歧视的。此外,我更深深地以为,当忙碌了一天的香港人,去到电影院时,绝不可能会去看一部由中国大陆导演,又是讲普通话的大陆电影。

然而,当我抵达电影院的那一刻,才发现自己简直是大错特错,因为那一场《南京!南京!》仅剩下前排靠边的2个座位而已。向来对于看电影的位置很是挑剔的我,却在观看这部《南京!南京!》时完全被我忽略了。通过《南京!南京!》我了解到,原来那个时候,国民党不仅是抗日的,而且更是抗日的主力军。此外,我还看到了中国女性的伟大。尤为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青楼女子,为了拯救和掩护更多的人,第一个自告奋勇地站出来做一名日本慰安妇;与一位归国女教师,而她在一场救难中,为了某个贪生怕死的家伙,最终死在了日本人的刺刀下。

当然,我也看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苟且。那名叫唐先生的日本翻译官,又或者是汉奸,他对日寇的唯唯诺诺,为的就是能保全自己的家人。可熟料,他的妻子与小姨子却在日寇的残害下相继死去,而他也用自己的死亡,为别人留下了一份活着的希望——特别通行证。此外,在《南京!南京!》中,最令我佩服的就是,导演对于那名日本军官的特写,也正是通过这名侵略者,让我看到一个正常人在残酷的战争中,是如何将自己的良知泯灭变成一个杀人机器,再到后来的良知闪现,放过假扮的中国父子,以及最终他的自毁——掏枪自杀。

《南京!南京!》中的这一幕幕,在时隔多年以后,仍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而我也记得,当年在影片结束后,在我身边的许多人,也如我一般,坐在自己狭小的位置上,久久未能起身离去。或许,我们都在那一刻陷入了深深地反思当中。这部《南京!南京!》讲的是历史,也讲的是反战,但它讲的更多的,则是人性。


看完史诗级的《敦刻尔克》后,我感到很失望_第2张图片
舞女小江与姜老师

回到《敦刻尔克》,当法国民众对此戏颇有微词的时候,诺兰也曾出来强调说,自己的这部电影,讲的是反战与人性。而在随后的全球公映中,《敦刻尔克》不仅惹怒了法国人,也惹怒了印度人,最终,当它在中国上映时,更惹怒了中国人。只是,区区一部电影为何能将这些在二战时,与英国一起的同盟国,统统给激怒了呢?

原来,此片的一开始,就出现了“British Only!English Only!”的情节,但这一情节在我看来,不过是诺兰的自黑而已。可是,偏偏就是在这样的自黑后,诺兰却又掩饰不住自己心中的“敦刻尔克”情结。于是,在电影后段,英国士兵对于那名法国士兵的身份怀疑,再到他们对荷兰船夫的各种质疑;甚至是随后那名法国士兵莫名其妙的牺牲,英国Commander为法国士兵的独守阵地,以及由Tom Hardy饰演的英国空军以英雄主义般的结尾,都与开篇的“自黑”显得格格不入之余,更让人觉得那个“自黑”是那样的突兀与拙劣。

然而,比起上述的种种来说,此片最为败笔的,就是它在结尾处的那一行字:谨以此片献给曾经或现在仍受敦刻尔克影响的人们。也就是这一句话,妥妥地让那些二战的同盟国就此炸开了锅。这边法国人说:“什么?如果没有我们法国人的牺牲死守,恐怕你们就拍不了《敦刻尔克》了吧?”另一边印度人说:“如果不是我们驻守在远东战场,以你们英国人那区区的人口,恐怕早就灭忙了吧?”最后,中国人说:“要不是当年我们远征军的鼎力相助与拼死相救,你们那些个英国将领与战士,早就丧命于荒山野岭中了吧?”

是啊,一个口口声声说要展现人性的诺兰导演,怎么在这个节骨眼上,却忘了人性当中有一个叫做“饮水思源”以及“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东西呢?此外,我还想请问诺兰导演,当你沉溺在民族情结当中时,却将那些曾经为英国人流血牺牲的同盟军抛之脑后时,是怎样的一个叫人情何以堪啊?即便这部影片中,有曾荣获奥斯卡最佳男配角的Mark Rylance加持,也有当今英国最受欢迎的男影星Tom Hardy与Cillian Murph,以及各种小鲜肉的加盟,但却仍然让我在观看之后,总觉得心里像是少了些什么似的。

是的,在诺兰的那份自嗨的民族情结里,却少了一份理性的沉淀与反思。而这也使得《敦刻尔克》,即便在赢得了诸多掌声之后,仍留下,无限的唏嘘。

推荐指数:2.5颗星(满分5颗星)
如果是纯粹喜欢大场面,或是视觉效果与音效冲击的人们,不妨去电影院一看。

IMDB:8.4/10; 烂番茄:93%


看完史诗级的《敦刻尔克》后,我感到很失望_第3张图片
《敦刻尔克》

你可能感兴趣的:(看完史诗级的《敦刻尔克》后,我感到很失望)